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南美做國王》第4章05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
華人族群對土地的渴望是無法抑製的,

 十九世紀末正處於中原大地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數千萬百姓為了爭取活下去的希望,絡繹不絕得離開熟悉、貧窮的家鄉,向關東、西北、海外等地區遷移。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移南美,

 沉重的苦難造就了華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大遷移,也改變了數億海外華人以及他們後代的命運。

 當後世,大漢帝國的歷史學家們,以沉重又飽含敬佩的筆觸,記錄祖先遷移的途徑時,寫道:“出海的家庭身無分文,他們穿著身上僅有的一件破舊衣裳,牽著光腳的孩童,一步一步拄著木棍,以乞討的方式,跨過幾百、數錢公裡的路程,來到最近的沿海港口,最後登上一艘艘擁擠的蒸汽運輸船,一路在海上顛簸數月時間,方能抵達南美本土。”

 大規模的海外遷移活動,是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百姓們,最後的努力,他們的努力、苦難在踏上海外異國土地的一刻,雖然沒有徹底結束,但是也宣告了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1868年至1889年間,出海謀生的華人數量出現幾何式的增長,滿清朝廷的出海禁令和管治,在東南沿海和各地方官員的有意縱容下,形同虛設,

 甚至許許多多的地方官員為了從貧苦百姓身上剝削出最後的利益,開始主動誘使青壯百姓出海,然後再以他們的家人為抵押,要求出海歸來的青壯付出一部分銀錢後,才能帶著家人一同移居海外。

 青年百姓率先出海闖蕩,在海外找到求生的門路後,再付出一定的金錢為代價,把親人接到海外生活。

 清廷官員極盡所能的搜刮方式,在滿足了自己腰包的同時,也減輕了底層百姓出海的難度,家裡太窮、身無分文也沒關系,把家人留在老家,簽下一份欠債協議,官府主動幫你解決出海關文問題,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時期下,二十一年間,出海華人總量超過1400萬,除去移居南美本土的近700萬人(漢國本土1742萬人口,包括約200萬白人、印第安人,以及移民和移民後代。)

 剩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百姓,選擇留在南洋生活。

 宋卡面積3萬余平方公裡,二十一年間接收人口200余萬,總人口240余萬,蘭芳大統製國宣稱領土50萬平方公裡,實際領土30萬平方公裡,接納華人人口260余萬,華人總人口300余萬。

 宋卡、蘭芳、泰國、東印度群島各地總計接收了近600萬華人移民,在青壯移民的不斷輸送下,宋卡、蘭芳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漸漸具備了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英國、荷蘭殖民者侵略的實力。

 1882年10月,宋卡、蘭芳同時宣布接受南美漢國全面改編,兩國政治、經濟等方面按照南美漢國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維新。

 1884年9月,經過兩年時間磨合和改造,以普通華人身份進入宋卡和蘭芳,總計1萬國防軍部隊和400余名政務官員正式從舊有的統治階級手中,接管兩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大權。

 1884年11月,按照本土政府指示,宋卡和蘭芳大統製國相繼以進駐的1萬國防軍正規軍為基礎,分別建立起了一支3.4萬和3.6萬人規模的正規軍。

 兩地總計7萬余人的部隊,雖然表面上披著宋卡和蘭芳的旗號,實際上卻和南美本土一般無二,新遷移進來的百姓由南美本土派遣的政務人員統一管理、安排,新生兒和移民幼童接受和南美本土一樣的忠君愛國教育,在宋卡和蘭芳各地新建立的各級學堂中,教師們每天強調的一句話便是宋卡和蘭芳同屬大漢帝國的一部分,所有在兩地生活的百姓,都是大漢帝國的子民,他們本土百姓只是居住地區不同,而身份卻是一樣的。

 南美漢國對宋卡和蘭芳兩國潛移默化的滲透,引起了英國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的警惕,

 1886年2月,比歷史上蘭芳滅國的時間提前半年,荷蘭東印度殖民政府以華人百姓非法越界墾荒為借口,派遣4000白人士兵、1.3萬土著士兵,對蘭芳大統製國發動突然進攻。

 戰爭最初按照東印度殖民政府的方向進行,3月中旬,1.7萬荷蘭殖民軍相繼佔領二十余座華人移民放棄的營地,進抵蘭芳首府坤甸城下,

 3月17日,荷蘭殖民軍以土著部隊為前導,對坤甸城發起進攻,戰爭持續半個月,荷蘭殖民軍一方相繼付出600白人士兵和3000土著士兵傷亡的代價,仍然沒有攻克坤甸城。

 4月6日,就在荷蘭殖民軍指揮官猶豫不決,想要撤離的時候,突然遭到一支規模近3萬人的華人部隊圍攻。

 一方是保衛家園、全面接受本土軍事訓練的3萬余蘭芳國防軍士兵,一方是久戰疲憊、傷亡慘重的荷蘭殖民軍,在懸殊的綜合實力對比下,一夜之間,縱橫婆羅洲近百年,少有敵手的荷蘭殖民軍慘遭圍殲,1.7萬余殖民軍中被俘虜者超過1萬人,而真正戰死者,不到4000人。

 坤甸之戰的結果,使英國和荷蘭殖民軍清醒的認識到,宋卡、蘭芳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任他們剝削、凌辱的華人族群組成的國家,接受南美漢國十余年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改革後,總計擁有人口超過550萬,具備近代文明信仰支撐的兩地,依照南美漢國的動員體制,完全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動員出近50到80萬大軍。

 時間過去二十年,南美漢國在世界列強角逐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二十年後,再想效仿法蘭西人將南美漢國趕出安南的方式,強迫南美漢國放棄對宋卡和蘭芳的支持以及暗中控制,卻是不大現實的事情。

 通過坤甸戰役,認清雙方在南洋地區的實力對比後,英國馬來殖民政府選擇了最為明智的方式,勸說荷蘭東印度殖民當局與蘭芳大統製國,要求雙方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和衝突。

 面對英國殖民政府伸過來的橄欖枝,蘭芳軍政最高領導層在本土政府命令下,一方面派出人員與荷蘭交涉、談判,一方面利用荷蘭殖民軍遭受重大損失的機會,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大舉向荷屬婆羅洲發動進攻。

 6月12日,蘇卡達納、馬辰等西婆羅洲地區全部落入蘭芳國防軍手中,而被坤甸之戰以及後續諸多戰鬥中華人軍隊戰鬥力嚇破膽的荷蘭殖民軍,只能不步步後退,不斷的向東印度總督府拍發求援電報。

 荷屬東印度群島島嶼過萬,荷蘭殖民軍數萬的的部分撒在近190萬平方公裡的分散島嶼上, 哪那麽容易能夠調集起來,支援婆羅洲守軍,而且受坤甸之戰影響,東印度群島其他地區的土著勢力也蠢蠢欲動,在這種危機關頭,東印度群島總督不敢貿然調動部隊,只能不斷向英國殖民政府求援,要求英國政府從中協調,盡快解決婆羅洲糾紛。

 7月10日,婆羅洲戰爭爆發五個月後,充滿硝煙的東印度群島再次恢復平靜,

 蘭芳、荷蘭東印度總督府簽訂協議,正式承認蘭芳大統製國為獨立國家,格蘭王國解除與蘭芳的隸屬關系,兩方以馬辰、普圖西包一線為分界線,分界線以西約30萬平方公裡為蘭芳領土,以東約24萬平方公裡為荷蘭王國領土。

 《坤甸停戰協議》簽訂,蘭芳領土擴大兩倍,雖然不能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在格蘭殖民者和英國殖民者團團圍困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也足夠派遣至蘭芳的一眾官員將領們感到滿意。

 蘭芳、宋卡是南美漢國百年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容不得有失,所以在大朝會最後,李明遠任命曾經擔任過安南北部兩省總督的梅東興為新任蘭芳統製,代替本土政府,執掌蘭芳的政務大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