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老弱兵痞,留下精壯充實軍伍,超出七萬實兵的部分或給錢糧遣送回鄉,或編入屯田隊入廣西、雲南等地屯墾,為軍隊提供軍糧,算是廢物利用了,廣西、雲南現在人煙凋敝,地廣人稀,有的是地給他們開墾。
在原本的歷史上張獻忠在川北被清兵射殺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屯田練兵三年,兵力狂增數倍,這才有了與清兵決戰的資本,有了兩蹶名王的輝煌。
通過整編,劉澤清、劉良佐、許定國等部直接縮編到了三四千到七八千人不等,每個營頭都安插了大量禦營老卒充作軍官,在平左之戰中立下重大功勳的禦營軍將都得到了提拔。
黃得功和高傑部比較特殊,待遇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每年各增餉二十萬兩,不過有得到也必然將有付出,朝廷向其軍派了兩個督軍使和兩個鎮撫使,專司負責軍紀整頓和後勤轉運,及所部千余輔兵,督兵。
其中入了黃得功部的督軍使為原長江水師營督軍使張家玉、入了高傑部的督軍使為原忠武鎮督軍使陳邦彥,兩人的官銜不變,屬於平調性質,他們要能力有能力,要魄力有魄力,兩鎮有他們監督,將極大增強朝廷對這個強藩的控制力,兩鎮以後再想為所欲為,難矣。
對於其他可以整編的大小藩鎮,朝廷就整頓的非常徹底了,所有原鎮總兵副將的親信部屬不是被處決就是被調離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禦營忠武鎮將校。
原忠武鎮甲營遊擊、馬雄副手劉承俊升參將,負責統帶許定國的四千余部,移鎮揚州,歸堵胤錫直接轄製。
忠武鎮乙營遊擊、閻應元副手陳明遇升參將,負責統帶劉良佐余部六千余人;移鎮淮安。
忠武鎮乙營遊擊騎將李三石,功勳著著,連升兩級,為副將,負責統帶劉澤清余部一萬余人。移鎮滁州、和州。
而原來駐守在三省樞紐之地——徐州的高傑部則移鎮河南歸德府。
原來駐守在滁州、和州一帶的黃得功部,則移鎮徐州。
通過移鎮、摻沙子和整編軍伍、卡後勤糧餉等等手段,極大的加強了朝廷對江北四鎮余部的控制力,並提升了軍隊的凝聚力。
而且一旦整編成功,朝廷將省下至少一半的軍餉和軍糧,七萬大軍的糧餉,軍械開銷,每年大概需要花費白銀一百余萬兩,糧米七十萬石,較原來一百五六十萬兩白銀少了許多。
在江北整編工作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朱由樺也在京師對禦營進行整編。加上成軍不久的兩萬禦營新軍,此刻的禦營總兵力突破了三萬大關!
朱由樺深深的知道,想要驅逐韃虜,收復中原,手中就必須要有一支真正忠於天子,忠於朝廷的嫡系軍隊,強乾弱枝才能維護紀綱,保證中央集權的穩定。
歷史上的南明之所以沒能和南宋一樣,堅持個百多年,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少一個強有力的中樞。中樞贏弱,紀綱不存,各地的疆臣,兵頭不聽號令,各自為戰,且互相鄙視,誰也不服誰,最後被滿清集中力量各個擊破,滿清之所以能橫掃中國,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有一個以多爾袞為首的強有力的中樞,還有一支絕對維護中樞威權的力量——八旗兵。
所以趁平叛勝利,皇帝和中樞威權大增的時機,朱由樺以突擊的形式完成了削藩大計,順利控制了江北四鎮余部,並全力經營起了自己的嫡系軍隊——禦營親軍。
三萬禦營親軍被朱由樺編成了四鎮。分別號“忠武、忠捷、虎賁、羽林”。
張堂功因功升加授正二品都督僉事,仍舊統領忠武軍,忠武鎮戰力和裝備遠超其他新軍,是主力中的主力。
總兵劉肇基資格較老,威望較高,加授從一品都督同知,統領忠捷軍。
原忠武鎮甲營統領官馬雄,因功升總兵官,負責統領虎賁軍。
原忠武鎮乙營統領官閻應元,因功升副將,並以副將銜負責統領羽林軍。
四鎮各有兵馬七千到八千余人不等。除了忠武軍裝備精良外,其他三鎮的裝備相對比較簡陋了,搜羅了左良玉、劉澤清、劉良佐等部大量的軍械,堪堪能夠給每人湊齊一柄腰刀,一杆長槍、另有合格鳥銃四千余杆、鐵甲兩千多副、棉甲皮甲八千多副, 大小火炮近兩百門,戰馬四千余匹,其中弓弩、三眼銃這些沒計算在內。
裝備看似不少,其實不然,其中有一半需要分配給各鎮余部,讓他們都光腳光手迎敵肯定是不可能的,總要留些好裝備給他們,何況此刻的劉澤清,劉良佐余部都被朝廷控制了,增加他們的戰力也是增加朝廷的戰力。
所以真正轉送到禦營手裡的甲胄和火炮戰馬的數量並不多,三萬禦營的裝備還有很大的缺口。
好在現在中樞戶部和大內存銀近四千萬兩銀,絕對的財大氣粗,朱由樺大筆一揮,命龐天壽帶著一百萬兩繼續到澳門采購並訂造軍械,澳門軍械不夠就到廣東佛山采購並訂造,多定製一些斑鳩銃和佛朗機火炮
在購買軍械的同時,朱由樺也不忘自產自造,早在數月前他就命馬士英將南方各省衛所的鐵匠、炮匠、槍匠等連同冶鐵爐、鼓風等煉鐵設備全弄到了南京軍器監,在葡萄牙鑄炮師和槍匠的引導下,集中負責打造各式火器和火炮。同時將戰場繳獲的,破損,鏽蝕的兵器重新打磨與回爐煆打,廢物利用。
幾個月來,各省陸續被送來了一千多鐵匠、炮匠、槍匠等匠戶,清一色的衣衫襤樓,面黃肌瘦,就像個乞丐大軍。
他們都是世襲的匠戶,兩百多年下來,地位已經淪落到了連軍戶都不如的程度,軍戶至少還有糧餉可拿,他們卻是一個銅子都拿不到,做好了是應該,做不好還得受罰,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