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國江山》第558章威權與仁德
“孤以為,若是有二十萬禁軍,再加上一萬以上的騎兵的輔佐,只要運用得當,那麽北伐中原就能取得成功!”仔細思量之後,楊渥向郭崇韜答道。

“二十萬禁軍?再加上一萬以上的騎兵?”郭崇韜低頭沉吟。

其他將領同樣在心中思考著用這個兵力進行北伐的可行性。

沒過多久,郭崇韜道:“陛下,若是真能有您說的那麽多的兵力,北伐取得成功的確大有可能。不過陛下若是用二十萬禁軍北伐,那又應該留下多少兵力防守後方呢?”

“十萬禁軍,十萬廂軍,足夠震懾各方宵小之輩!”楊渥沉聲道。

郭崇韜笑了起來:“既然如此,那麽接下來幾年大王是不是又要征兵呢?征募新兵之後是不是又要通過實戰進行磨練呢?”

楊渥到了此時自然已經明白郭崇韜的意思,無非就是擴軍之後在接下來這幾年內借蜀軍的手來磨礪新兵。

不過說實話,即便是增加兵力,楊渥也沒打算建立新軍,而是擴大原來的十個軍,將原本每個軍的兵力從兩萬人擴大到三萬人,總兵力自然也就增加到三十萬人。

之所以選擇擴大每個軍的兵力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自然是有足夠資歷和能力的都督人選有些不足。

這幾年下來,當初那些都督們基本上都老了,可以預見等將來北伐之時,還能領兵上戰場的老將只怕不多。

若是再新建幾個軍,只怕有一些軍的都督就只能讓那些能力平庸之人來擔任了,這顯然不是楊渥想要的。

至於另一個方面的考慮,卻是出於實際需求。

這幾年隨著戰爭規模的迅速擴大,一個軍兩萬人已經有些不適應戰爭的規模了。

當初清口大戰時,楊行密不過是領精兵三萬而已;之後淮南的對外戰爭出動的兵力也沒有太多。

像李神福討伐鄂州杜洪的戰事,不過是出動了一萬人而已;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援王師范,也僅僅出動七千精銳。

而現在呢?一場小一點的戰爭就會動用四五萬兵力,像這次攻打荊襄更是出動了十多萬大軍。

這種戰爭規模的極速擴大,使得以前那種每個軍兩萬人的制度有些跟不上時代變化了,所以有必要擴充至每個軍三萬人。

至於郭崇韜提出的借蜀軍之手來練兵的建議,楊渥仔細思考之後,並沒有直接定下來,而是決定暫時擱置,反正這事情又不急於一時。

在江陵停留了幾天之後,王茂章的傷勢大體上有了一些好轉,不過想要痊愈只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楊渥讓他與自己一同返回金陵去養傷。

趁著這段時間,楊渥接見了一番荊襄各地的名流賢達之士,對他們進行安撫,以收當地民心。

遠在金陵的陳彥謙更是提議說,今年的科舉大比還有兩個多月就要舉行,其他各州的州試早在去年就進行了,而去年荊襄尚未納入吳國統領。

這樣一來,荊襄當地那些有意出仕吳國的士子就只能等到兩年之後的那一屆科舉了。

所以陳彥謙提出,在這短時間內在江陵組織一次大考,專門針對荊襄士子,凡是通過之人都可以參加今年的科舉會試。

對此提議,楊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荊襄自古多名士,而且這裡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尤其是對吳國來說,乃是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自然要好好安撫人心。

而他的目的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聽說楊渥特意下令在江陵展開一次大考後,荊襄各地頓時沸騰了。

如今荊襄已經徹底落入吳國之手,

當地許多勢力正巴望著如何迅速融入到吳國中來,此時得了這個機會,自然是踴躍報名。此外,還有許多士子雖然在梁國難以受到重用,但他們心中依舊抱著中原正統的心態,視南方的吳國為地方割據小國,不願南下投靠。

但經過這次荊襄大戰之後,梁國的頹勢和吳國的興盛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怎麽遲鈍的人,也明白了如今的天下大勢。

所以這一次江陵開設大考,不僅是荊襄本地的許多士子踴躍參加,還有許多北方士子同樣是蜂擁而來。

再加上去年因為晉國開科舉而引得一部分北方士子南下參加今年的吳國科舉,以及原本馬殷的地盤上的士子參加,可以說今年的吳國科舉將會非常的熱鬧。

對此情形,楊渥自然是深感歡喜。

歷史上的南唐為什麽那麽衰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才匱乏。

如今的吳國隨之高勗等功勳老臣的逐漸老去,同樣面臨著人才不足的困境,只不過經過楊渥的不斷培養和提拔,這個問題比歷史上的情況要輕微得多。

六月初,當楊渥處理完荊襄的事情,準備啟程返回金陵時,朱溫身亡的消息終於傳開了。

朱溫,這個在唐末亂世橫行天下三十年的梟雄,最終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所殺,這個消息讓吳國眾將紛紛震驚不已。

不過楊渥對此卻絲毫不感到意外,畢竟歷史上的朱溫就是如此下場。

唯一不同的是,朱溫死的時間似乎比歷史上的還要早了一段時間。

“畏威而不懷德,僅僅依靠威權來震懾部將,用殘暴來恐嚇眾臣,這到底不是正途!”楊渥心中感歎。

朱溫,當他氣勢最強的時候,天下各方藩鎮無不懾服於其赫赫軍威,他的麾下更是名將輩出,能人雲集。

然而朱溫卻一味的以威權馭下,卻忽視了仁德,他的麾下眾多名將,最終得到善終的都不多。

氏叔宗,朱友恭,這兩位都是梁國當年赫赫有名的大將,尤其是氏叔宗,更是統領梁軍大敗晉軍,將晉陽城團團包圍,甚至逼得李克用險些逃亡草原。

若不是梁軍中恰好出現瘟疫,使得梁軍被迫退軍,說不定那時候晉國就被消滅了,哪裡還有如今的李存勖名震天下。

然而這樣一位名將,卻在受朱溫之命弑殺唐昭宗後,為了擺脫弑君的嫌疑而被朱溫所殺。

此外還有丁會、劉知俊等名將,同樣因為各種原因最終背叛朱溫,至於更早期被朱溫殺掉的大將那就更多了。

光憑威權馭下,在短時間內還可以,但時間一長,眾將都不是傻子,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都知道什麽事情對自己有好處,什麽事情對自己不利。

所以當朱溫依舊強大的時候,他能夠震懾住部將,讓他們心中只有敬畏而不敢反抗,但等到他病倒在床上時,朱友珪、韓勍二人的奮起一搏就將他的虛弱展露無疑了。

尤其是韓勍,雖說他與朱友珪一同造反的原因有忠武節度使這一職務的誘惑因素在裡面,但更多的卻是來源於畏懼。

若不是朱溫隨意誅戮功臣,導致他們這些老將都感到性命難保,他也下不了那個決心去做下弑君的大案。

除了對朱溫之死心中有所感歎外,楊渥同時還想到了他的父親楊行密。

楊行密早年創業的時候,在袁襲的建議下殺了不少人,這固然在短短時間內就擴大了楊行密的勢力,但同樣帶來了許多惡劣後果。

後來楊行密改變策略,多以懷德為主,以寬厚示人,很快就得到了淮南眾將的擁戴,再加上宣州之戰擊敗孫儒和清口之戰擊敗朱溫軍,使得淮南的凝聚力空前強大,這才奠定了後來吳國的基礎。

然而楊行密的策略在有些地方又太過仁厚了,尤其是淮南的地方勢力過強,各地刺史都相當於一個個小的藩鎮一般,這極大的分散了淮南的實力,使得淮南在與吳越等勢力交鋒時難以佔到便宜。

若不是楊渥後來進行大力改革,加強淮南的集權,只怕如今的吳國也難以有現在這樣的威勢。

此外,楊行密對待部將的策略同樣存在極大問題,尤其是張灝這個反覆小人,曾經多次背叛,但楊行密依舊委托重用,甚至讓其擔任親軍指揮使,這就為歷史上楊渥被殺埋下了隱患。

“若是僅有威權那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仁德;但反過來,僅有仁德而沒有威權,那同樣是不成的,容易被手下人所欺。唯有威權與仁德並重,方為馭下之道。”

楊渥心中有了感悟,同時決定將來自己的兒子也要教導他們威權和仁德,讓他們不能過於依賴其中之一,必須兩者並重才是正理。

……

相比於楊渥的諸多感悟,眾臣心中的感受就簡單多了。

除了一開始的震驚外,接下來就是喜悅。

“昔日朱溫弑君篡位,如今他又死於自家兒子之手,這真是報應啊!”眾人之中,最為歡喜的應該就是朱瑾了。

朱瑾當年為泰寧節度使,曾經與朱溫大戰十年,最終兵敗南下投靠淮南,但他的妻兒家人等都落入了朱溫手中,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朱瑾和朱溫之間的仇恨,比吳國其他人可要深得多。

“不錯,那朱友珪雖然假借朱溫的名義傳位給自己,又將朱溫之死的罪責推脫給朱友文,不過這點把戲,怎麽可能瞞得過天下人的耳目?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

“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朱溫有此下場也是應該!”其他將領同樣滿心喜悅。

雖說他們之間和朱溫沒有什麽深仇大恨,但一來吳國和梁國兩家之間征戰十多年,梁子早就結下,難以解開。

二來,大唐立國三百年,即便到了後期再怎麽衰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其極盛時期創下的諸多輝煌依舊值得人們懷念。

吳國這些將領雖然對大唐沒有太多的懷念,但對於朱溫這個親手滅亡大唐的人同樣沒有什麽好感。

如今朱溫一死,眾將自然是拍手稱快。

當然,更加讓眾將關注的卻是後梁接下來的政局變動。

要知道朱友珪做下如此大事,連他們這些外人都能夠猜到其中貓膩,想來梁國上下之人更加能夠猜到。

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們,還有那些梁軍大將們,或許他們心中對於朱溫的死同樣是感情複雜,說不定暗中還有人會因為“暴君之死”而感到欣喜,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接受一個殺父自立之人上位。

如此一來,梁國的局勢必然會出現動蕩,這對吳國來說同樣是有利有弊的事情。

有利的一方面是,梁國局勢動蕩,就會給吳國趁機下手的機會。

如今吳軍雖然奪取了荊襄這一戰略要地,但總的來說, 梁國最核心的地盤依舊被梁軍牢牢掌控著,吳軍想要對其下手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而梁國內部出了亂子,吳軍自然也就能輕易奪取一些地盤。

而不利的一方面,同樣是因為梁國局勢動蕩,吳國固然有機會趁機下手,但晉國同樣有機會。

這樣一來也就使得晉國的實力進一步被增強了,從長遠來看,這自然是對吳國不利。

當然,即便沒有這次朱溫之死帶來的動蕩,晉國的實力繼續增強和梁國實力逐漸衰微這一大勢卻是不會改變的。

而對楊渥來說,他雖然知道這次內亂最終以均王朱友貞再次發動兵變成功登位告終,但這期間到底發生了哪些變亂,以及吳國有哪些可乘之機他卻並不清楚。

畢竟他也不可能將各種細節都記得清楚。

此外,即便是他記得清楚也沒用,因為如今的天下局勢和歷史上的局勢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一點不同自然是吳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淮南雖然也算天下間有數的強大勢力,但與現在的吳國卻沒有什麽可比性。

而那些靠近吳國的梁國地方勢力,在歷史上或許會覺得淮南實力太弱,不足以保護他們,從而不敢隨便亂動。

但這一世的吳國卻是足夠強勢,或許就會有某些地方野心家趁亂其事,到時候投靠吳國也是一條出路。

“幾乎可以肯定,接下來一段時間,梁國那邊必然會出現一些亂象,到時候說不定就有我等趁機動手的時機。所以這次撤軍回去之後,各部必須盡快休整好,以隨時準備出兵。”楊渥最後交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