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馬林在殖民地搞的義務兵役製和後世的義務兵役製是不一樣的。其區別就在於——普通民兵隻訓練火繩槍的射擊和最簡單的隊列,不進行具體的戰術訓練。
只有經過精挑細選的精銳,才會加入具體的戰術和戰陣的訓練。甚至,那些被挑選出來的精銳,以後可能就要長期呆在軍營裡了,不再是普通百姓。
為什麽這麽做呢?因為馬林擔心普通人太厲害,會導致殖民地的叛亂啊……
所以,對於普通民兵,馬林隻讓士兵們教他們用火繩槍射擊,和最簡單的隊列。這樣的人,就算拉上戰場,也不過炮灰的命,不可能是精銳。
還有就是,就算這些人火繩槍的射術練得再好也沒用。因為,殖民地不產火藥和鉛彈!而且,馬林也不允許殖民地自由貿易火藥和鉛彈,必須嚴控。
如此一來,就算殖民地百姓手裡有火繩槍,要是敢叛亂,馬林只需切斷火藥和鉛彈的供應,就能輕松化解他們的戰鬥力。
沒有了彈藥,火繩槍是啥、那就是個燒火棍!
所以,馬林不會讓人教殖民地的平民刺殺和搏擊什麽的,就教他們射擊和簡單的左右左右的隊列訓練。只要管好彈藥,他們就翻不起浪花來。
至於被挑選出來的精銳,他們會成為職業兵。然後,可能會調回本土服役。退役後,馬林也不會允許他們返回原住地了。而是會賞賜他們莊園,甚至賞賜奴隸,給他們另外開辟新的居住地。
反正,美洲別的沒有,有的就是土地。安置精銳的退兵士兵,毫無問題。只要這幫人不和那幫老鄉在一起,就算以後生了變故,也出不了啥事。
什麽?你說這些退伍兵會造反?別鬧了,造反的都是赤腳的。馬林讓這些退伍兵當了小地主,他們吃撐了要去造反?而且,他們退役後,至少四十幾歲了,沒啥戰鬥力了。只要不放他們回鄉,沒有訓練家鄉小夥子的機會,就很難產生威脅。
你真的想要回家鄉?可以,回家鄉繼續當農奴。不想當農奴想當莊園主,就必須接受安排……
除了避免退伍兵回鄉外,馬林還會在殖民地推行文官家鄉回避的制度。其內容就是——官員不得在自己家鄉任職,避免產生地方利益集團。
到了明朝時期,甚至規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讓文官們不能在自己家鄉為官。
這個政策,的確避免了地方土霸王官員的產生,比後世做得都好。但其中也有個問題,那就是——它隻規定了文官不得在家鄉任職,卻忽略了小吏的回避問題。
結果就是,地方土霸王官員被杜絕了,可府衙裡的小吏,基本都是本地人。這些吏員們聯合起來,竟然有架空外來的文官的能力。想要真正阻止地方鄉土勢力,其實需要整個工務員群體都要回避家鄉……
一般而言,惡霸勢力什麽的,上面肯定有本地鄉土勢力罩著,而惡霸肯定也是本地人。如果真能連普通工務員都回避家鄉,掃黑什麽的,不要太輕松哦。畢竟,你去外地工作,會護著那邊的惡霸?無親無故的,護毛啊?不整的話,自己還可能被連累;整死了,還能給自己添加政績呢……
……
當然了,馬林不會真的將小吏也弄得回避家鄉。為何?這是為了成本考慮。因為,若是讓收入不高的小吏也回避家鄉,那麽,可能會引發很多問題。畢竟,這可不是後世交通發達的時代。讓那麽多吏員們背井離鄉,問題很多,成本很高。而且,不熟悉地方環境的小吏,辦事難度也大。
舉個簡單例子,小吏要和村民打交道。結果,古代沒有統一的普通話,只有方言。要是外地調來的小吏,不懂當地方言,交流都做不到,還談什麽辦事情?所以,只有後世那般推廣了普通話後,小吏才有去外地工作的可能。
所以,馬林對於殖民地,只會學習文官回避家鄉制度,不會讓小吏們也一起回避。至於文官被當地吏員們聯合架空的問題,馬林根本不在乎……
為啥不在乎?因為官員和小吏不對付,北海國的統治反而更穩了。要是官員和小吏們在殖民地抱團,那麽離叛亂就不遠了……
因此,官吏之間的內鬥,馬林是允許的。甚至,會高興。當然,也不能鬥太狠,免得耽誤做事。
所以,馬林還會在殖民地安排間諜,監視殖民地動向。要是地方上鬥爭失控,本土會打板子的。最簡單的,就是將文官調離,換一個人過去。
當然,地方上吏員們要是勢力過大,本土也會想辦法調走幾個,明升暗降,瓦解其團體的。
……
同樣的道理,軍隊也決不允許駐守家鄉。因為,若是家鄉的父老發動起義了,若是家鄉子弟組成的軍隊,肯定不忍心開槍鎮壓。
這個道理,馬林前世在讀《攻佔巴士底獄》時就明白了。當時巴黎爆發大革命,結果巴黎守軍拒絕開槍鎮壓,才讓巴黎市民成功搞事情。
要是換成外地人士兵駐守巴黎試試?啥?起義?又不是家鄉父老,弟兄們,開火!
當士兵和民眾都是沒啥關系的人後,士兵們鎮壓起來,就不會留情面了。畢竟,不是熟人,下手沒有啥顧忌……就算雙手沾滿鮮血,退役後,那些士兵又不會留在當地了,不怕被報復……
……
肯頓的建設,如火如荼。不過,萊爾頓指揮民眾們在建房子的時候,卻把中心區域給留了下來,留了好大一片地方。因為,這裡要用來修建教堂。
按照這個年代的歐洲慣例,教堂一般都要修在城中中心位置或其他顯要的位置。而且,大城市的教堂,往往還會留下大片空地,作為教堂廣場。
不過,眼下萊爾頓手裡只有200士兵和800壯丁,不可能有能力修建教堂,只能先修建老百姓居住的版築土坯房了。
至於城中心的教堂,包括打算修建在教堂邊上的學校,只能等以後北海國大主教泰勒派出徒子徒孫抵達後,再召集一批工匠,前來修建教堂和學校了。
畢竟,教堂在目前的歐洲,是頂級重要的建築,絕不可能馬馬虎虎地用土坯房對付,起碼得是磚石結構的。不然,就是對神的不尊重,要被絕罰的……
當然,為了節約成本,除了部分重要的大教堂,一般村鎮的教堂,馬林是打算用紅磚和水泥簡單對付一下的。
比如肯頓的教堂,因為這裡不是什麽大城市,肯定不會奢侈到全部用石頭修建。所以,先在當地修一個土窯,然後燒出紅磚。同時,從紐芬蘭島上科納布魯克的水泥廠弄點水泥來。用磚頭砌牆,外面抹上水泥……
然後,外面再用白色的石灰塗刷一遍,看起來潔白無瑕,一個簡單的村鎮教堂就完工了。而且,建築質量也不會差。
當然,這得等到北海國本土派來相關的傳教士,也就是泰勒大主教的徒子徒孫什麽的。然後,專業的建築隊才會被帶過來。至於在那之前,萊爾頓還是老老實實帶著老百姓們修建低成本但是很實用的土坯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