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藥?”
向剛拉高她,上上下下地打量。
“哪兒不舒服嗎?”
“不是啦,就是那啥……”盈芳有點羞於啟口,“咳,就咱們領證那天,民政局的人給的,你忘啦?我記得鎖在大衣櫥小抽屜裡的,這趟回去本想帶過來的……”
向剛愣了一下,繼而木著臉翻了個身,將她壓到身下:“那藥吃了對身體不好,我給扔了。”
“……”
扔了你好歹吱一聲啊。
……
暖房宴後第三天,向剛回歸部隊,盈芳也恢復了早出晚歸的學校生活。
她如今是高一的學生了。當時去寧和中學開證明,留了個心眼,沒說具體年級。
到了萬霞中學,說要念高一,教學辦老師給了她一張高一的數學、語文卷,她分別考了81分和89分。
校方挺寬容,說了句“繼續努力”,就把她編入了高一班級。
該慶幸這幾年,學校對成績抓的並不是很緊,出的卷子也傾向於基礎題,盈芳鑽了個空子,換了個地方,成了名年齡與學齡相符的高中生。
學校離家不遠,走走十來分鍾。吃了早飯出門,邊走邊消食,到校剛好趕上早讀課。
向剛若不趕時間,會和她一起慢悠悠地吃早飯,然後踩著自行車送她到學校、再去部隊。
晚飯也通常一起吃,吃完帶著老金下樓遛遛。要是天還沒黑,就遛一趟菜地,帶些次日吃的菜回來。
只有強化訓練、模擬對戰或是開會走不開時,才留她一人在家。
老金暫時在西屋安了家。
反正目前兩人沒孩子,西屋又空著一半。
天井要規劃,狗窩搭好了沒準還得搬,怪麻煩的,於是打了個報告,讓老金住在家裡,既能看家,又能陪陪媳婦兒,一舉兩得。
等以後天井規劃好了,再給老金搭個舒適的窩。
不過看老金挺滿意西屋的,似乎並不介意每天遛個彎都需要上下三樓。
家裡多了條狗,明顯熱鬧多了。再加上彪悍的小金,即使向剛晚上有事回不來,盈芳也不覺得害怕。
何況她充實著咧——學校的課本、老家寄來的醫書,再不濟玩會兒縫紉機,用邊角料車車椅墊、桌墊,做點手工布藝,把小家布置的漂亮又溫馨。
禮拜天的時候,就帶著二金上山。
不過小金沒法現於人前,往往先他們一步去山裡放飛自我了。
她和老金,通常都是和向剛一起吃過早飯,被他自行車載著送到山腳,才分道揚鑣。
向剛很少有禮拜天,即便休息,不是纏著媳婦兒在家麽麽噠,就是挑上水桶、糞桶,去山腳的菜地澆水、施肥。很少有閑下來陪她到處逛逛的時間。
反而還是和李雙英幾位軍嫂相處的時間多。
這天又是禮拜天,盈芳刷乾淨碗筷,正要喊上老金去山腳,陳玉香急吼吼地跑上來問:“小舒,你想不想買點碎布頭?”
她知道盈芳喜歡用碎布頭車小東西,聽說城西的服裝廠,有大量的碎布頭要清倉,不要布票、還很便宜,趕緊來約她要不要一起去。
“好啊。我正缺零碎布扎拖把呢。掃把掃地,總覺得不那麽乾淨。”
“那咱們現在就出發?你收拾收拾,最好和營長說一聲。去城西,前後得轉三趟車,回來起碼下午了,我再去問問雙英嫂子她們。”
約好一刻鍾後單元樓門口見,陳玉香和來時一樣,小跑著下樓,去東單元問副團長家屬。
盈芳回屋和正穿軍裝的向剛說了這事兒。
向剛沒拘著她:“想去就去,就是注意點安全,城西那邊的居民魚龍混雜,比其他幾個區亂多了。買完東西早點回家,別到處瞎逛。”
“知道了,不用你說,我也會早點回來。”盈芳踮起腳尖,給他把領子整平了,撣了撣肩頭說,“今晚回家吃的吧?我把糯米先浸上,晚上咱們燜紫雲英鹹肉飯,再煮個鮮蘑湯。”
“好。”向剛摟住她腰,低頭親了她兩口,才依依不舍地松開人,戴上軍帽下樓。
盈芳在他走後,拿上毛巾去盥洗室衝了把臉,涼水潑面,總算消了莫名的熱意。
回屋掛好毛巾,揣上小荷包,挑了個細麻編的軟藤籃,挎在手腕上,籃子裡塞了兩隻洗乾淨、疊成方塊的蛇皮袋。
門鑰匙依然掛脖子上,塞入衣領,免得搞丟。
確保沒落下什麽後,帶上門下樓。
馮美娟聽到動靜,開門出來問:“小舒,你是不是去山腳整菜地啊?等我一會兒,我和你一道去。”
盈芳難為情地笑道:“不好意思啊嫂子,我今兒不去菜地了,玉香嫂子約我去城西服裝廠買碎布頭,嫂子要一塊兒去嗎?”
馮美娟一聽要去城西,打了退堂鼓。
她不像盈芳,向剛不在家就自由自在,她還有個女兒要管呢,何況李建樹沒說中午不來,萬一來了家裡冷鍋冷灶的,少不了被念幾句,想想還是算了,來回倒車的時間都夠她補個眠了。再說,來回一趟倒多次車,車費也不少。可對不要票的碎布頭確實挺心動,就央盈芳幫她捎幾斤。
“錢回來給你啊。”
“沒事的嫂子, 那我先走了。”盈芳擺擺手,和她道了再見。
到樓下時,陳玉香和李雙英已經在了。
陳玉香笑著打趣:“是不是你家的向營長不舍得放你出門啊?”
“不是的。”盈芳臉紅紅地解釋,“是隔壁馮嫂子,拉住我聊了幾句,她有事走不開,托我順帶捎幾斤……”
不等她說完,陳玉香撇撇嘴:“就她大忙人,咱們都閑著沒事做。”
“算了,你又不是第一次見識。”李雙英攤攤手,“走吧!邊走邊說,要是錯過八點半這趟車,得等中午了。”
“就咱們三個去嗎?”盈芳四下看了看,“周副團和王副團家的嫂子都不去?”
“她們結伴回娘家了。”李雙英說道,“本來我也要回的,這個月還沒去過呢,不過服裝廠清倉賣碎布頭的趟數比過年還少,過這個村沒這個店,娘家下個禮拜再去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