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見鬼現場回頭看身後》第四百八十八章 番外篇 我的心理案例最終章(六)
大家可以查閱一下10月3日的天氣預報,當時正好有台風登陸福建地區,所以整個華東地區都基本上處在陰雨大風的天氣之中。當時筆者跟郭丹丹上郎山的時候,就是大風四起,雲層很厚,才五點多的天,已然是暗了下來,筆者點了點頭,對著那小男孩說道:“知道呀!可是都路過寺廟了,不進寺廟祭拜一下,這也說不過去呀!”江南地區的老百姓都有一個風俗:過寺廟就要進寺廟祭拜一下,過寺不拜是一種比較忌諱的行為。

 這時候的郭丹丹也觀察到眼前的這名小男孩有著一些特殊的地方:眉宇間比較凶殺,且膚比較暗沉,更為關鍵的是那鼻梁和眉宇間,感覺不是純粹的中國人,像是一名混血兒。郭丹丹不免脫口而出的說道:“這小孩好凶喲!”筆者早已察覺到了,連忙拉著郭丹丹,向那小男孩告別道:“快要下雨了,我們還有山路要走。先再見了!”筆者一說完,就主動的帶著郭丹丹上了山。

 那小男孩看著筆者和郭丹丹的背影,嘟囔了一句:“也算是心誠,不能讓其委屈了!”嘟囔完畢後,人也就不見了蹤影。

 筆者和郭丹丹一邊爬山,一邊講述著剛剛發生的事情,郭丹丹滿心疑惑的問道:“蔣凱,剛才那小男孩是不是有點奇怪呀!你用你的靈異角度來分析一下呢?”

 筆者沉思不語,只顧爬山,最後被郭丹丹實在是追問的急了,筆者才應了一句道:“那小男孩我還真看不出什麽詭異,總覺得他有些特別!天快要下雨了!我們趕緊上山進寺。”

 本來郎山並不是很高,且在筆者和郭丹丹一路不間歇的快走。沒多久,就來到了郎山的山頂,一座巍峨的寺廟郎山寺出現在了筆者和郭丹丹的面前。

 郎山寺。建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刹。這郎山寺建寺之初並不是叫郎山寺,而是叫航慈院,根據《通州志》記載:“唐總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寶殿、殿閣、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設舟以濟,號航慈院。郎山奉祀的開山師祖是僧伽,又稱郎山大聖。傳說當時郎山為白狼精佔踞。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隻得讓出此山。從此這裡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僧伽是唐朝高僧,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遊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後世稱他為“大聖菩薩”。

 後周顯德五年958,海淳建城。航慈院改名為郎山寺。“郎山”,佛典釋為律宗語。佛成道以後,唯說“諸惡莫作”等教。製弟子行法,謂之“略教”;12年後,弟子中不如法者漸多,為廣說戒律,示一一持戒,謂之“郎山”。宋朝術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智幻法師住持郎山寺,弘法創業,修建寺宇。主持建造了大聖殿、支雲塔,並塑僧伽像進行供奉。此後江淮一事許多寺院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師圓寂時,留下一偈曰:“當初不肯住長安。現像西歸泗水間。今日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郎山。”後人稱他為伽化身。為紀念智幻法師,明嘉靖年年間在寺內建幻公塔,至今保存。

 大家萬萬沒有料到,這小小的郎山上還有這等千年古刹?自打筆者一來到這郎山寺的門口,那種肅然起敬的心神頓時油然而生。

 我們先來看看這郎山寺的主體結構群,讓大家再次感受一下這郎山寺的雄偉壯麗:郎山寺的寺院建築遍布郎山,分山上山下兩部分。山下的建築主要有大佛殿、輪藏殿、大悲殿、金剛殿、藏經樓、曬經樓、枕山樓、方丈室及僧寮等。山頂有郎山寺的主要建築群,有山門,萃景樓、圓通寶殿、大聖殿、還有葵竹山房、三仙祠、支雲塔等。郎山寺周圍還有唐文學家駱賓王墓這個讓筆者最為意外,實在是想象不到駱賓王的墓竟然會葬在郎山。望江亭、禦碑亭、平倭碑亭、清末革命者白雅雨墓等景觀,有雙眼石、鴿子岩、磊落磯、寒玉泉、名盤醒石、仙人洞、淨智泉、題名坡、獅石、滴珠岩、海月岩等名勝。支雲塔下的大聖殿是全山香火的中心。大聖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宇高崇,梁架精壯,為明朝建築。殿正中供奉的是廣教寺開山的師祖僧伽大聖坐像,兩側侍立著弟子慧崖和木叉。大聖殿兩側彩塑二十諸天像。

 最為主要的就是那圓通寶殿,圓通寶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築,又稱“禹王殿”、“江海神祠”,殿中供奉大勢至菩薩像。大勢至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為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同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佛經稱,大勢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斷眾生煩惱,使眾生擺脫苦海。因郎山寺被認為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故供奉大勢至菩薩像。這尊坐像高達4.5米。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鑲嵌,佛龕木雕精美,殿內錦幛繡幔,金碧輝煌,看上去極為奢華。兩側為十六尊者塑像,各自形態也是惟妙惟肖。

 大佛殿山下的主體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為明代建築。殿內供奉明塑釋迦牟尼佛像,兩側牆壁上嵌著十八高僧瓷磚壁畫。這組壁畫是1982年由著名國畫家范曾這個同樣是筆者萬萬沒有預料到的創作的,每塊壁畫高2.2米,寬1.3米。所繪的十八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分別是:安世高、道安、慧遠、鳩摩羅什、法顯、菩提達摩、智覬、吉藏、道宣、玄奘、善無畏、惠能、法藏、一行、鑒真、懷海、敬安、弘一。他們是佛教各派始祖、佛經翻譯家、科學家、知名學者,神貌各異栩栩如生。這種用畫像形式把從東漢至近代二千年歷史中中國佛教的主要人物反映出來,在佛教藝術上是新的創造。趙樸初先生題寫了“法乳堂”並撰寫了門欄對聯:“一堂都聖哲,萬派盡朝宗”,這十個字寫的蒼勁有力,氣韻非凡!

 原本筆者還想去那藏經樓一睹真面目。因為先前就聽說郎山寺的藏經樓中藏有安徽佛教徒仁祥奉贈給郎山寺歷代名畫觀音寶像,據說這觀音寶像有150多種,神態各異。讓人觀後茅塞頓開,流連忘返。且表現的形式還不是油墨畫,是由刺繡大師沈壽刺繡所成,150多幅觀音像,都是由巧奪天工的刺繡所製,那場面想想都非常的壯觀,但是人家這個藏經樓不再對外開放,換而言之:也就不能見到這150多幅觀音像的廬山真面目了,甚為可惜、甚為可惜呀!

 但可惜歸可惜。奇怪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筆者和郭丹丹兩人剛進郎山寺,一場“如期而至”的大雨就嘩啦啦的下了下來,郭丹丹慶幸著說道:“呀......我倆的運氣真是好極了,要是上山的速度稍微慢一點,我們就被淋透了!”筆者總感覺這個運氣有點奇怪,但不好說什麽,外面下雨,兩人參觀郎山寺也就並不顯得很焦急。這個時候是郎山寺僧眾們做晚課的時間了,一群群僧眾聚集圓通寶殿。人家在做晚課。筆者和郭丹丹當然不方便在圓通寶殿裡“閑逛”著,那就在圓通寶殿的門口庭院中,四處參觀了一下。當筆者和郭丹丹參觀到一處池塘的時候。郭丹丹愣在了那邊......

 那池塘是一座蓮花池,應該是郎山寺的一大特點,如果有遊客去郎山寺的話,一定要關注那蓮花池,為何說這蓮花池是郎山寺的一大特點呢?一般寺廟內很少有池塘,基本上都是在寺院的門口有,有做放生池用的,有做護城河用的,但在寺廟內有池塘。在筆者的印象中,似乎僅有郎山寺有過。當然。掛萬漏一,保不齊哪裡還有。只能說明筆者遊歷的經驗還太少,讓讀者笑話了。

 郎山寺裡有曇花池,最能理解的是因為郎山上有觀音殿,觀音出沒的地方,有個曇花池也是習以為常的,但郎山寺裡的蓮花池又有些不一樣了,裡面竟然有個小孩的雕像駐足在曇花池中,應該是黑大理石雕琢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按照這個姿勢來判斷的話,想必應該是韋陀。

 韋陀,是佛的護法神佛教中另外還有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大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有的人把韋陀與韋天將軍相混,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需要在這裡糾正一下。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韋陀他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其一、韋陀雙手合十,降魔杵橫在胸前,這也表示合十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這是十方叢林寺廟標志之一;其二、手中的降魔杵是觸地而立,降魔杵觸地是暗示這個寺院資金、物資雄厚猶如大地,能夠承受外來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也是十方叢林;其三、韋陀的降魔杵則或扛於肩上,表示此寺為子孫寺廟,不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在這裡,筆者還要埋個關子,再說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然後再來單說這個韋陀。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麽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帳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帳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裡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說了這個典故。大家就能明白韋陀在寺廟中的一個身份,就是我們常人進寺廟後看到的第二尊佛。為何要把他跟彌勒佛一起放在寺廟的“最前沿”,那是在告訴進廟香客的一個規矩:就是我這個寺廟,是否可以掛單常住?小時候的韋陀,沒有降魔杵,那怎麽來表示呢?就看其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就是說這寺廟的資金還是非常雄厚的,歡迎僧人可以前來掛單常住,換而言之:郎山寺是一個可以化緣的寺廟。

 筆者也是憑借這一個慣例。判斷出這個蓮花池裡的小男孩雕像就是韋陀像。

 當然,韋陀跟曇花也是有關聯的,特別是曇花一現的故事。就是來源於韋陀。趁著這個機會,也順便把這個典故來說一下,挺的,讀者們看後,以後可以作為茶余飯後的談資,人家聽到你能說出曇花一現的典故,絕對會對你刮目相看。

 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後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於是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為每年只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

 多年過去了,韋陀果真忘了花神,潛心習佛,漸有所成。而花神卻怎麽也忘不了那個曾經照顧她的小夥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陀總要下山來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曇花就選擇在那個時候開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氣綻放在那一瞬間。她希望韋陀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可是千百年過去了,韋陀一年年的下山來采集朝露。曇花一年年的默默綻放。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從曇花身邊走過,看到花神憂鬱孤苦之情。便停下腳步問花神“你為什麽哀傷?”。花神驚異,因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羅金仙頭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頭上有黑氣、如果是凡人頭上是無任何靈光。剛剛從身邊走過的明明是一個凡人,如何看得見自己的真身。花神猶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幫不了我”。又默默等待韋陀不再回答那個男子的話。40年後那個枯瘦男子又從曇花身邊走過,重複問了40年前的那句話“你為什麽哀傷?”花神再次猶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許幫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離開。在40年後一個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現在花神那裡,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來更是奄奄一息。當年的男子已經變成老人,但是他依舊問了和80年前一樣的話“你為什麽哀傷?”。曇花答道“謝謝你這個凡人,在你一生問過我3次,但是你畢竟是凡人而且已經奄奄一息,還怎麽幫我,我是因愛而被天罰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說“我是聿明氏,我只是來了斷80年前沒有結果的那段緣分。花神我隻送你一句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說完老人閉目坐下時間漸漸過去,夕陽的最後一縷光線開始從老人的頭髮向眼睛劃去,老人笑道“曇花一現為韋陀,這般情緣何有錯,天罰地誅我來受,蒼天無眼我來開”說罷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時夕陽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隨即圓寂,抓著花神一同去往佛國去。花神在佛國見到了韋陀。韋陀也終於想起來前世因緣,佛祖知道後準韋陀下凡了斷未了的因緣。因為聿明氏的老人違反了天規所以一生靈魂漂泊。不能駕鶴西遊、也不能入東方佛國淨土,終受天罰永無輪回。

 曇花一現,隻為韋陀。所以曇花又名韋陀花。也因為曇花是在夕陽後見到韋陀。所以曇花都是夜間開放。

 大家看明白了?所以,這個曇花池中出現的這個小佛雕像,絕對是韋陀無疑。而郭丹丹所驚訝的是:這個曇花池中的小韋陀竟然跟筆者撞到一起的那小男孩長的一模一樣。未完待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