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蟻賊》二十二 燕王本意放長線,右丞奇計釣大魚
感冒了三四天,今天還沒好。 WW≦W.8≦1≤Z≦W.COM不能再不更了,還好存了點稿。

 ……

 改編徐州兵,鄧舍說的很漂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用蕭遠為副。但他真是這麽想的麽?顯然不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什麽意思?並不是說隨便用一個人去辦一件事,不懷疑他;而是說在“用一個人”之前,先要對“這個人”有一定的了解,確定“他”會把事情辦好,這樣才是“用人不疑”。如果懷疑“這個人”不能把事情辦好,怎麽辦?就不用他,是所謂“疑人不用”。

 蕭遠是個降將,才接觸沒多長時間,鄧舍了解他麽?當然不了解!不了解,怎麽敢用他來做“改編後徐州軍”的副將?卻是因為鄧舍有其它的打算。什麽打算?這便又要說到“封帖木”身上去了。

 封帖木找了6聚、找了6離,會不會找蕭遠?蕭遠也是降將!如果找了,如果蕭遠“參與謀叛”了,反正有通政司監視,到動時,一網打盡便是。而且“一網打盡”還不顯得鄧舍理虧,已經任了你蕭遠為“降軍副將”,用你一個“降將”來掌兵權,夠寬厚大度、夠信任你的了吧?你自己不學好,非要“謀叛”,怨的誰來?自取死路。

 這樣,即使把6聚、6離、蕭遠等等全都殺了,不但外人、包括底下的“徐州降卒”們也不會有話說,不會指責鄧舍翻臉殺人,反而只會說蕭遠等人不對。

 ——如果鄧舍到時再來一出“揮淚斬之”;進而甚至不殺他們,隻軟禁起來,那就更好了。“燕王仁義”四個字,必傳遍南北,令人望而敬服。

 再反過來說,若是封帖木找了蕭遠,而蕭遠卻不肯“參與謀叛”,那任他做“降軍副將”也沒有錯。

 “疑人不用”。他不“參與謀叛”,自然也就沒有可懷疑的地方了,就可以“用”了。不但可以大膽地用了,並且同樣對鄧舍的名聲有好處,——“燕王有識人之明”。你看,6聚、6離(這只是個比方)全都反了,可就被任為“降軍副將”的蕭遠沒反。這不是識人之明又是什麽呀?

 ……

 洪繼勳不知“封帖木事”,自然猜不出鄧舍的心思,只是奇怪,覺得此舉大異鄧舍平日的作風,勸說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公,這句話可不是這樣說。蕭遠初降,心思難測。他之所以降,是被迫無奈,到底對主公能否忠心還是個未知數。若他心念舊主,貿然擢之大用,任為副將,掌握軍權,一旦生變,必有蕭牆之禍。……,臣懇請主公三思。”

 鄧舍笑了一笑,說道:“先生的意思,我全明白。只是先生有所不知。”

 “有所不知?……,主公此話怎講?”

 當下,鄧舍將“封帖木事”一一告之。

 “原來如此!”

 洪繼勳何等聰明?不用鄧舍再解釋,立刻明白了他任蕭遠為“降軍副將”的用意,“啪”的一聲,合起折扇,往手心上敲了兩敲,讚道:“妙哉、妙哉!主公此計,真有一舉三得之妙。”

 “一舉三得?”

 剛是洪繼勳不解,這會兒又變成了鄧舍糊塗,問道:“何來‘三得’?”

 “蕭遠若叛,主公得‘仁厚’之名。蕭遠若不叛,因主公之‘仁厚’,必能得其心,是得一可用之猛將。此兩得也。”

 “這兩個我都知道,第三得是什麽?”

 洪繼勳卻不先講,反而問道:“臣請問主公,若是通政司查明,6聚、6離等果然被封帖木說動欲叛,主公打算如何處置?”

 “一網成擒,永絕後患!”

 洪繼勳嘴角綻笑,不慌不忙又晃開折扇,搖了兩搖,說道:“‘永絕後患’固然甚好,但是以臣看來,卻不如‘引蛇出洞’為妙。”

 “‘引蛇出洞’?”

 聽到這四個字,鄧舍頓時想起了“方補真”。

 方補真“巡城糾風紀”,第一天無所獲,人都以為他偃旗息鼓了,第二天卻出人意料地微服私行,用的可不就正是“引蛇出洞”之策麽?他饒有興趣地問道:“怎麽個‘引蛇出洞’?引的卻是哪一條蛇?”

 “臣想引的是一條大蛇。”

 “多大的蛇?”

 洪繼勳兩手拉開,比劃了一下,說道:“長有千裡。尾盤關中,身據山西,頭抵太行,毒牙臨我山東。”

 鄧舍倒抽一口冷氣,說道:“先生說的莫不是?”

 “正是此人!”

 鄧舍不再是“饒有興趣”,而是“大吃一驚”,霍然起身,在洪繼勳的注視下踱了兩步,扭過頭,盯著他的眼,說道:“封帖木小人而已,6聚、6離、蕭遠等也非大人,如何用他們就能引得此條大蛇出洞?”

 “此數人者,固然‘小人’。可是主公,在那裡,……”洪繼勳抬起手指,虛虛往西北方點了一點,接著說道,“卻有一個天大的誘餌!”

 鄧舍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透過窗戶看了一看,不由自主也伸出手跟著點了一點,重複問道:“在那裡,……,卻有一個天大的誘餌?”

 “若主公突起大軍,往那裡進,咄咄逼人,三面圍城,以致城中告急,而同一時間,益都內亂。……,請問主公,若你是那條大蛇,是急援被圍之城,抑或圍魏救趙、批亢搗虛?”

 鄧舍搖了搖頭,說道:“此蛇非尋常之蛇,怕不會中計。”

 “為何不會中計?”

 “我軍才戰罷濟寧,又得徐、宿,軍資匱乏、兵力不足,將士急需休整。我不是‘不知兵’的人,怎可能在這種時候突然進攻那裡?此其一可疑之處。”

 “其二可疑之處呢?”

 “封帖木不是心腹之人,6聚、6離、蕭遠沒有太多軍權,臨陣倒戈還有可能,作為內應不足信也。此其二可疑之處。”

 “還有其三麽?”

 “我費盡心思挑撥那條大蛇與孛羅的關系,正不死不休之際,怎可能忽然改換方向,進攻那裡?這豈不是逼迫他兩人聯手?此其三可疑之處。”

 “還有麽?”

 “有此三可疑,那條大蛇就絕不會上當。”

 “主公所言甚是。然以臣看來,此三可疑皆不足疑。”

 “為何?”

 “且先說其一可疑之處。我軍固然大戰才罷,急需休養,可越是如此,越是別人想不到、覺得不可能的時候,越是適合出奇計。……,正面與那條大蛇相抗,難以勝;而山東地小,不利久持。所以,此時此刻,當出奇策!出其不意,圍攻西北大城,若一戰能拔之,獲其韃酋,則北方群雄必亂,傳檄足定!即便傳檄不能定,我亦可趁其亂,徐徐圖之。”

 “太過冒險。西北大城,怎麽可能一戰而拔?”

 “西北雖大城,糧道盡在我手。那條大蛇為何三番五次犯我之境?還不是因為受韃酋之催?自山東亂起,漕運已經不通,今濟寧運河又落我手,更是將漕運徹底斷絕。漕運不通後,西北大城之所以能將將支持到現在,是因為張士誠、方國珍,一個出糧、一個出船,轉走海道,運糧不絕。可如今,有主公的水師遊弋海面,‘海運’是也不通了。西北大城中,人口百萬;江南之糧,乃其性命。今漕運、海運兩皆不通,城中早窘!雖是大城,沒有糧食,又有何懼?城越大、人越多,糧就越少,對他們反倒就越是不利。……,我雄師三路,十萬圍城,為何不能一戰拔之?”

 “三路?十萬?”

 “命陳虎走遼西,入關內,圍城東面;令文華國走海路,經塘沽登6,圍城南面;主公親率大軍,走河間府,橫插向左,圍城西面。三面圍城之勢成矣!”

 “豈有盡起大軍,不顧當面強敵,而竟圍城西北?那條大蛇怎麽會不起疑呢?”

 “彼亦損兵折將,非昔日盛時。此其一也。主公可先遣人赴安豐請旨,命金陵朱元璋進軍河南,為我配合呼應,以牽製那條大蛇。此其二也。‘盡起大軍’不代表‘傾巢而出’,留趙過、楊萬虎統率本部,鎮戍濟寧、泰安,禦敵在外。此其三也。有此三條,足保益都無恙。即便有事,主公也可率軍急南下,趁敵與我僵持之時,取敵之腹、斬敵之翼。”

 他們兩個人本來是立場一致,在討論“引蛇出洞”,——說到此處,這“蛇”是誰,這“西北大城”是誰,也都非常清楚了,“蛇”自然是李察罕,“西北大城”當然便是大都。

 可說著說著,兩個人貌似就站在了“相反的立場”。洪繼勳站在“益都立場”,鄧舍站在“察罕立場”,彼此爭辯。道理越辯越明,其實,他們看似不同立場,但歸根到底,立場還都是一致的,說來說去,都是在證明洪繼勳“引蛇出洞”之策是否可用,李察罕是否會上當。

 “若能這般安排,倒的確像是取大都的樣子了。”

 “其二可疑之處。封帖木、6聚、6離、蕭遠等,雖為‘小人’,可在關鍵時刻,小人物也足以起到顛覆戰局的作用。只要大形勢如此,到時候也就由不得李察罕信或不信,用或不用他們了。”

 “孛羅那裡呢?”

 “主公雖費盡心思挑撥察罕與孛羅不和,但現如今孛羅困守孤城,已形同落敗,快被察罕吃乾摸淨。這個時候,主公果斷將他放棄,直取大都,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按先生之策,這個‘騙局’需要調動我全海東之力!倘若不成?”

 “如主公所言,此計要想成功,就必須調動全海東之力,‘勞師糜餉’。……,主公,若你是察罕,你相信這麽大的舉動,竟卻只是一個‘引蛇出洞’的計策麽?”

 鄧舍嘿然,他負手踱步,低頭沉思。

 不得不承認,洪繼勳的這個“引蛇出洞”,確實想人所不想,出人意料;同時,也的確很有誘惑力。最關鍵的,倉促之間,他就能想出這樣一個面面俱到的“奇策”,更是殊為難得。

 然而,卻還是鄧舍剛才說的那句話:“倘若不成”?

 洪繼勳似乎猜出了鄧舍的猶豫,補充說道:“進一步講,就算臣此計落空,察罕沒有上當,不肯趁虛來取我益都。……,主公,難道咱們就不能‘變虛為實’,真的進攻大都麽?便如臣言,大都缺糧,已難支撐。城雖大,不足為懼。察罕來了,便‘引蛇’;察罕不來,就索性取之!”

 “雖經濟寧之戰,察罕尚有實力;關中亦有韃子數萬。如果在我軍攻打大都時,他們合軍一處,往去馳援,與我軍戰城下。則我軍就必會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關中諸將,李思齊、張良弼等彼此不和,即便馳援,臣敢斷言肯定也是姍姍來遲。孛羅已殘。唯一可慮者,也就是察罕了。倘若他不中計,不肯‘圍魏救趙’,趁虛取我益都;而竟提軍北上赴援大都的話,軍少不足慮;而如果軍多,如果他全軍北上,則主公可以‘圍魏救趙’,命趙過、楊萬虎並及徐、宿駐軍,出濟寧、渡黃河,直取他的腹地!”

 “奈何山東諸軍疲憊,軍資匱乏!”

 “剛過夏收,軍糧很快就能得到補充。其它缺乏器械,可或從遼東、朝鮮、南韓補充,或命當地趕造。 軍資不是問題。……,至於諸軍疲憊,可將計劃實施定在兩個月之後。如今夏末,再過兩個月,秋高氣爽,也正合適會獵疆場、擂鼓鏖戰。……,再且,到那時,新軍以及徐州降卒也早已改編練成,可以使用了。……,特別是徐州降卒,不把他們改編好,對察罕來說,6聚、6離、蕭遠的‘內應’也沒法用得上。”

 “先生此計說是不錯,只有一點。”

 “怎麽?”

 “太過冒險!”

 洪繼勳不以為然,說道:“主公起雙城、入遼陽,下山東、戰濟寧,奇襲巨野、攻佔徐宿,有哪一次沒有冒險?不冒險能有今日成就麽?古人雲:‘乾大事豈可惜身’!況且,臣之此計,看似冒險,只要調度得當,卻是穩妥之極。……,一旦功成,則北地反手可定。”

 要不要按洪繼勳此計,拿海東現有的全部家當來做一次豪賭?成,則平定北方指日可待;不成,則有滅國之危。

 鄧舍行至窗前,眺望遠景,藍天白雲,陽光燦爛。一時間,他難以抉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