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蟻賊》四 朝中有3黨,洪姚魯相爭
次日朝會,鄧舍宣讀了徐州的捷報。八一中≥文網≧ W≦WW.81ZW.COM不出意料,群臣皆驚喜交集。

 隨後,洪繼勳出列,將昨天下午與鄧舍議論的兩件事,一個薦舉楊行健調任徐州知府,一個籌建新軍,當眾提了出來,請鄧舍批準。

 前者倒還好,楊行健的能力人所共見,並沒有人反對。

 只是羅國器對此提出了一點補充。

 他認為:徐州與宿州相隔百裡,處在敵境,與山東間又有黃河相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塊飛地。如果想要治理好,肯定十分不易。所以,不但需要派一個能臣過去,更需要給這位能臣配備幾個得力的助手。

 鄧舍深以為然,問道:“那依你之見,當以誰為輔?”

 羅國器提出了兩個人:“益都行省左右司都事劉名將,文武兼備、果毅勇敢,才大可用,似可為輔佐。”

 徐州、宿州地處前沿,故此派去的地方官不止需要懂政務,還需要知道點軍事。劉名將是漢化的女真人,或許在膽略與見識上不及鞠勝等,但是他一方面讀過漢人的聖賢書,一方面也沒有丟掉女真人騎射的傳統,確實可稱得“文武兼備”。就益都群臣中而言,算是一個不多見的俊才。

 今天是朝會,各衙門品級夠的都必須參與,故此劉名將也在。

 鄧舍當即問他,說道:“徐、宿乃淮泗重地,今我雖得之,士誠必不甘心,戰事或將起於明日。若是去此地任職肯定十分的危險,你可願麽?”

 劉名將品級低,排在文臣的末尾,聞言出班,高聲答道:“臣本益都布衣,泯然無聞,要不是受到了主公您的恩寵,怎麽會有機會與諸位大人共列一堂?為了報答您的恩寵,縱刀山火海亦不懼也,何況徐、宿?”

 “好!”鄧舍大喜,說道,“既如此,便調任你為宿州知州,受徐州隸屬。”

 “必不負主公重托,臣在城在。”

 鄧舍笑著點了點他,說道:“膽氣十足,真人如其名!”連道了兩聲“好”,即傳令下旨。

 需要兩道旨意,一個是調任楊行健的,一個是調任劉名將的。楊行健如今沒在益都,還在濟南,需要遣人把令旨給他送去。兩道令旨的末尾都一樣,皆是命在接到旨意的當日,便立即赴任。劉名將便就在堂上接了給他的令旨,又向鄧舍跪拜叩謝恩,隨之即倒退出堂,自去準備上任。

 羅國器又上奏說道:“濟南乃為大府,亦處前線,如今既將要調走楊行健,不可沒有得力乾臣接替。登州知州李溢,山東名士、老練沉穩,自其上登州任來,大小事無不辦理得妥妥帖帖,有治民之才,似堪此任。”

 李溢、鞠勝,還有現任左右司都事的國用安,此三人號稱“三友”,與現任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的顏之希關系很好。去年鄧舍入益都,他們與劉名將一樣都是主動相迎,並且在幫助鄧舍安穩地方上揮了很大的作用。

 要說李溢,能力確實有,羅國器的評價也很中肯。

 但是,就在鄧舍要說話之時,卻忽然想起了前幾天的一封奏折。昨天與洪繼勳相見時,他曾經提過一句,說有人上折子諫言,說益都右丞之職不可久懸,應該快一點擇賢居之。其實這道折子上不止說了這些,後頭還有半截話,並提議此職不如便由羅國器居之。

 而上這道折子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國用安。

 鄧舍心中想道:“早就知道朝中分為三系,一個‘洪黨’,一個‘姚黨’,一個‘魯黨’。‘洪黨’者,洪繼勳;‘姚黨’者,姚好古。‘洪黨’之中堅,乃是高麗籍的官兒;‘姚黨’的中堅,則乃是海東三省、尤其南韓分省的漢官兒。而至於‘魯黨’,顧名思義,中堅自然便是山東籍貫的官兒,隱然以顏之希、鞠勝為其。

 “……,這羅國器倒是不曾聽聞與這三黨有何關系,卻是為何才舉薦了劉名將去任宿州,就又接著舉薦李溢升任濟南?而國用安又剛好前幾天才舉薦他為右丞?嘿嘿,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是了,老羅也是山東人。莫非?……。”

 他沉吟不語。

 有李生的通政司在,朝中上下、包括地方在內,大致上沒有什麽事兒都瞞得過他。“洪黨”與“姚黨”之間的明爭暗鬥,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的政令實行,他樂於不管,裝聾作啞,隻做不知。帝王心術,往簡單了就說就是“平衡”而已。不怕臣子爭鬥,就是臣子抱成一團。

 可是,他卻實在想不到,如今居然羅國器都摻和其中了?

 須知,“洪黨”、“姚黨”的勢力雖然都要比“魯黨”大,可是這兩派的勢力范圍大多在海東三省,進入山東的,“洪黨”只有一個剛升任兗州知府的洪繼蔭,一個萊州知州李蘭;“姚黨”的只有一個益都參政劉世民,一個益都左右司都事方從哲。

 其它的益都官員,上至分省內部,下到地方,六成以上可算入“魯黨”。鄧舍早先為何把顏之希從益都知府的任上改調至行省左右司去,而把吳鶴年調來益都兼任知府?一方面確實是需要借重吳鶴年的才乾,另一方面也不無削弱“魯黨”勢力的想法。

 ——,顏之希是顏淑容的父親,若把顏之希長久地留在益都,必有無數的山東官員投入其門下。時日一長,難免不可製矣。

 鄧舍又想道:“前幾天,李生給我上了道秘折,說自姬宗周戰死後,原先的王士誠舊人,包括章渝在內,似乎都有向魯黨靠攏之傾向。我本還不在意。但委實不曾料到,竟然連羅國器都也開始向魯黨靠攏了?”

 堂上的群臣都在等他開口,不可沉默過久。他故作沉思狀,轉問其它人,說道:“老羅薦舉李溢為濟南知府,你們有何意見?”濟南是大府,可與益都相抗,舉薦李溢任濟南知府,是名副其實地拔擢。

 分省參政劉世民,——他本為泰安州知州,年前察罕來犯益都,他和陳猱頭並肩作戰,寧死不退,膽色雖弱些,卻也立下了保土之功;又為密使不遠千裡地去到大都,見過奇氏,並圓滿地完成任務;再加上察罕來犯時,他時任萊州知州的弟弟劉世澤身與城殉,沒在戰中。凡此種種,當然還更得加上後來洪繼勳的一力舉薦,最終獲拔擢,任了分省參政。

 此時聽到鄧舍詢問,他即邁步出列,跪拜言道:“李溢固然山東名士,嫻熟政務,然而卻並不太懂兵事。正如羅大人所言,濟南大府,且亦位處前線,打仗肯定避免不了的。故此以臣之淺見,李溢似乎不太合適。”

 一邊聽劉世民說話,鄧舍一邊繼續想道:“本人魯黨之人,職皆不高,且當有姬宗周在時,大部分的士誠舊人與之並不太相和。現如今,姬宗周戰死,士誠舊人已漸有靠攏之勢,而羅國器位居益都參政,倘若也倒向魯黨?怕在這山東之內,他們就能一呼百應、一手遮天了!”

 他“嗯”了一聲,不表態,示意劉世民起身退下,又接著問:“劉大郎持反對意見了?……,你們諸位的意見呢?”

 ——劉世民與他的弟弟劉世澤是蓋州人,在當地很有名氣,號稱“遼左地靈,獨美二劉”,乃是有名的才子士人。一來,鄧舍喜其有才;二來,也是敬重他兄弟兩人忠貞,因而呼之為“大郎”,以示親切。

 一個舉薦,一個反對。鄧舍模棱兩可,諸人不解其意。一時間,堂上出現了冷場,無人再表意見。鄧舍點名章渝,說道:“員外郎以為如何?……,若升李溢為濟南知府,你覺得他能不能勝任?”

 章渝出列跪倒,先偷眼瞧了瞧鄧舍神色,又悄悄看了看羅國器、國用安,接著還想去偷看洪繼勳、劉世民的神色,鄧舍卻不給他這機會了,和顏悅色地說道:“為何默不做聲?難道員外郎心中另有人選不成?”

 章渝張口結舌,無從答起,沒奈何,隻得順著鄧舍的口風說道:“羅公舉薦的很對,臣識李溢久矣,深知他才識過人,勵志清苦,且淡於榮利、公而忘私,有古大臣之風。只是,劉參政所言也不錯,濟南府位處前線,確實需要一個懂兵事的人坐鎮。臣以為、臣以為,……。”

 “以為如何?”

 倉促間,章渝哪裡想的出合適人選?

 鄧舍初來山東、圍城益都的時候,他曾奉田家烈之命,在城樓上辱罵過鄧舍,心中本就一直不安,姬宗周戰死後,更覺沒了靠山,總擔憂鄧舍會找他秋後算帳。這也是他為何會向“魯黨”靠攏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會兒被鄧舍追問,又急又怕,腦中一片空白,額頭上都出了冷汗,一時顧不了太多,倉皇四顧,指望能找個人幫他下台,猛抬眼時,正瞧見了面無表情的洪繼勳,也不知怎麽想的,他脫口而出,說道:“臣以為,不如改用萊州知府李蘭升任此職。”

 “李蘭?”

 “正、正是。”

 為防鄧舍繼續追問,章渝絞盡腦汁地尋李蘭強過李溢的地方,忽然靈光一閃,他大聲地說道:“臣聞言,當主公尚在遼東時,李蘭就曾經通過洪先生給主公上過破敵之策,可算知兵。升任濟南,正合其用。”

 李蘭是洪繼勳的舊友,早年在朝鮮時,也確實給洪繼勳出過一些主意。

 鄧舍微微頷,若有所思地說道:“李蘭這個人,的確是懂得一點兵法。……,洪先生,你覺得怎樣?”

 “濟南大府,位處前線,如果用人得當,則可保我益都無事;若是用人不當,則未免戰火蔓延。此為軍國要事,該如何裁斷自該由主公決定。臣不敢亂言。”

 “先生既這樣說,那便就這麽定下吧。即再一道令旨,送去萊州,教李蘭往濟南上任。”

 洪繼勳的回答很藝術,“該如何裁斷自該由主公決定,臣不敢亂言”。他身為海東文臣之,都說“不敢亂言”,其余諸臣,自然更“不能亂言”。所以,縱有不願意、縱有還想薦舉李溢的,卻也只能無奈閉口不言。

 章渝起身退下,回到班次內站定。

 他對面站的羅國器,下站的左右司都事國用安。盡管這兩個人都沒有看他,但是卻不知為何,他隻覺得如芒在背,渾身不自在,趁沒人注意時,悄悄將額頭汗水抹去,自責地想道:“俺這卻是怎麽了?真是昏了頭!怎麽居然當眾說李溢不合適?說他不合適倒也罷了,駁了羅大人的面子倒也罷了,卻還舉薦了一個李蘭!……,唉,這可該如何是好?”

 他明白, 自此之後,怕是“魯黨”再不會接納他了。

 “不接納就不接納吧。”

 後悔也沒有用,他再又偷偷地看了一眼洪繼勳。

 兩人視線相對,一觸就走。但就在這麽電光火石的功夫,他分明注意到洪繼勳好像微微地對他點了下頭,一愣過後,失落、後悔和自責頓時被狂喜代替。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若是通過此事反能與洪繼勳這位海東的文臣之搭上線,當然要比什麽所謂的“魯黨”強上百倍。

 鄧舍居高而坐,堂下群臣的這些小動作,悉數被收入眼中。

 “自今之後,章渝大約是沒可能再入魯黨了。他在士誠舊人中的影響還是有一些的,借助他,也許還能影響到一部分的士誠舊人。不過,卻也不能任由這批人全部轉投老洪門下。……。”

 鄧舍一面含笑與臣下說話,一面尋思想道:“也許,是應該趁拿下徐、宿,將平定濟寧全路的機會,再從海東三省調些官吏過來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