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木給李世民的信傳到最後一人房玄齡手中。
房玄齡將信讀了三遍之後才把信還給李世民,房玄齡盯著面前的那隻龍蝦開始發呆。
沒有人催,也沒有人再動筷子。
房玄齡思考了很久,這才慢慢的抬起頭來低聲說道:“話說,柳駙馬的文筆很奇怪。”
“什麽意思?”劉弘基完全不理解這個話。
讓房玄齡這麽一說,李世民也反應過來了。柳木說話的用詞方式有時候顯得那麽不正常,聊天的時候倒也能猜到其中意思。
柳木從來沒有寫過正式的公文,公文都是由專業的書吏代筆。
柳木的信中,經常有用詞不怎麽正常的時候。要說錯可能也說不上是錯,只是與真實的意思可能會有一些偏差。
房玄齡繼續說道:“平靜這個詞,放在這信中應該是指的是勢,安寧的意思。”
李世民輕輕一拍手:“我記起來了。”
房玄齡問道:“聖人可是想起了什麽?”
李世民想到了自己還是秦王的時候,李元吉還沒有死,當時太子與齊王兩人在和李世民在朝堂上有了明顯的敵對後,李世民借石炭為機會,得到長安百姓的愛戴。
太子與齊王那裡卻沒有任何的反應,也沒有作出任何反擊的姿態。
李世民肯定不會把這一段講出來,不過柳木當時有句話李世民記得。
李世民說道:“很久以前,有次討論突厥的時候。柳木講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實際上問題很嚴重。”
杜如晦接口說道:“若以此話論,那麽扶桑道並不太平。”
“可以分析。”房玄齡倒是心中有數了:“根據總舶司,以及程、候、蘇三位將軍之前的,還有兵部李尚書回來之後都有提到過,扶桑道殺的不夠,許多原先追隨各貴族的武者,他們不思農耕,更喜歡手中刀。”
“倭島無貴族,依中原的說法就是每一次改朝換代,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大的機遇就是有限的貴族位置空出來不少,給予了許多人一個上位的機會。”
李世民經房玄齡這麽一提醒,想通了。
“既然如此,就讓扶桑道派人去打,他們真想成為貴族那麽就依柳木之前的說法,男兒功名馬上求。”
房玄齡卻搖了搖頭:“朝堂之上,有過言論希望解除扶桑族的武裝,他們是不安定的。”
李世民作出了決斷:“不衝突,讓那些不安定的人替大唐去作戰。縱然這些人有異心,派大軍掩殺就是了。”
房玄齡問道:“那麽,讓兵部計劃一下荊襄兵南下,若有十萬扶桑兵打先鋒的話,兵部是需要改變策略的。”
“卿有何高見?”
“聖人,攻打六詔、滅其一。”
李世民微微的搖了搖頭,事實上房玄齡這個建議相當的不錯,不過李世民知道一些歷史的走向,他知道大唐是亡在藩鎮上。
所以依李世民的想法,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在外的力量世襲。
這一點馮盎給予了李世民一個保證,他的越國公之位會被自己的兒子繼承,但嶺南的最高軍事長官之職卻不會,嶺南的文治已經開始慢慢的改成了三年一任,九年一期。也就是說最高文官九年就要換。
而他馮盎,也會在任期滿了之後,回長安或是在江南居住。
其余的再沒有誰了。
燕州李道宗鎮守過,現在又換柴紹鎮守,幾年後還會再換人。
其余的,伊吾降了大唐,李世民並沒有讓伊吾王繼續管理伊吾,而且給予了足夠的財富讓其移居內地。
大唐不需要臣服邦國,只有大唐直屬的領地。
這一點是李世民心中的底限,室韋基本上服了,契丹的力量不夠強,他們也翻不起浪來,唯有黑水靺鞨還希望爭一爭,李世民會再忍耐幾年。
新降的薛延陀夷男野心勃勃,他已經在李世民的必殺名單上。
房玄齡等人看李世民在思考,誰也沒敢打擾。
良久之後,大唐皇帝李世民緩緩抬起頭:“固守,輕攻。”
劉弘其高呼:“聖人,若是如此,調大軍南下便無用,這麽多兵馬除了空耗軍糧之外便無用。”
李世民微微的搖了搖頭:“不,朕要借機滅了林邑。”
“聖人,無故發兵為不仁?”四臣一起站了起來。
李世民開口說道:“不是無故,朕聽到過聞月閣報告了一事,聞月閣懷疑林邑國范頭黎之長子范鎮龍可能已經死了,殺鎮龍的人是臣子摩訶漫多伽。”
房玄齡依然選擇反對:“聖人,縱然咱們派兵平定此事,也要扶王室成員為王,否則就是有失仁義。”
“那麽,安排人使計,讓真臘滅林邑。”
“聖人,這!”房玄齡感覺自己有些跟不上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的作法有些不顧道義,隻為擴張。
李世民卻淡淡的說道:“中南半島,四大良港。我們一個都沒佔據,這讓大唐在中南半島的力量根本就發揮不出來,也無法從中南半島得到足夠的財富。根據柳木與馮盎的報告,中南半島的稻米良田,他們佔據的不足千分之一。 ”
誘惑已經足夠了,李世民這一條理由就能說服朝堂。
李世民又加了一條:“香料的收集,對於整個中南半島來說,連皮毛都算不上。更何況,朕還許了柳駙馬一小塊允許其自由開發的荒山,雖然朕不知道那荒山有什麽,一個連千島大金礦都不要的主,會要一塊荒山。哈哈哈!”
杜如晦有氣無力的反駁了一句:“聖人,大唐剛才打完兩場惡戰。”
“是嗎?”李世民笑著反問了一句。
在座的四個人都表示無語。
姚思廉看了看其他人,也站出來反對了一句:“聖人,自武德元年開始,大唐年年有惡戰。這總要休息一下,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
“好,去問一問,沒有參加西征、北征的士兵、將領,他們要不要功勳。派人去問馮盎,朕要林邑的佔城,他是否能為朕拿到。問一問荊襄之兵,他們家裡要不要奴隸,他們要不要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