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一去三個多月沒有半點消息,也不知道蚊香有沒有做出來?或者在市場上有沒有大受歡迎?
但一葉可知秋,在湯陰縣專賣新潮品和奢侈品的湯記雜貨店中沒有看見蚊香出現,就說明李冬冬的創業暫時遇到了困難。
只是李延慶暫時沒有心思過問李冬冬的事情,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現在已到九月,一場極為重要的考試即將來臨,這便是發解試的第一場考試。
宋朝不像明清,明清必須童子試通過後才輪到解試,而宋朝發解試就是法定科舉的第一步,也叫州試,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會一窩蜂地跑去參加解試,增加考生和考官的負擔,也會造成嚴重的魚龍混雜,不利於選拔優秀人才。
所以宋朝對參加發解試的士子也有一定的資格限制,辦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擔保製,由三名舉人進行擔保,另一種是推薦製,也就是由各縣推薦士子去考試。
但如果考生作弊或者水平過於低下,一般都會連累到擔保人,嚴重影響擔保人的前途,所以願意當擔保人的舉人越來越少,各縣的推薦便成了主流。
為了推薦合格的人才去參加解試,大部分縣份都會在解試前兩個月舉行一次選拔考試,這種選拔考試到了明清後便漸漸形成了童子試。
湯陰縣也不例外,每年重陽節後,便由知縣或者縣丞在縣學舉行正式的選拔考試,只有選拔考試通過才會被縣裡推薦去參加發解試。
自從王安石改革太學制度後,各州普遍設立了官辦州學,這樣一來,縣學的選拔考試便被賦予了另外一層意義:它同時也是縣學的畢業考試,統稱為縣學大考。
不過因為是縣裡自行命題,一般很簡單,流於形式,而且作弊現象十分嚴重,基本上都是全部通過。
但今年發解試改革後,九月的縣試就和從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它成了發解試的組成部分,稱為縣試,由州府出題,州府派官員來各縣主考,更讓考生們恐懼的是,上個月州府頒布了正式通知,這次湯陰縣試隻錄取前一百名。
也就是說,只有一百人有資格去參加正式的發解試,湯陰縣以前每年都有四百余人湧去安陽參考,今年卻只有一百人有機會。
......
在縣試前一天的飯桌上,張顯匆匆坐下,便瞪著熬得通紅的眼睛對李延慶道:“老李,我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太學、國子學和四大書院相州籍的解試考生已經統計出來了,共有七十五人。”
“哦!”李延慶淡淡地回應一聲。
張顯幾乎一夜未睡,就是要急著告訴李延慶這個重大消息,但李延慶卻顯得有點漫不經心,著實令張顯感到失望。
他有點著急道:“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嗎?一共才有十五個舉人名額,相州內部本來就競爭很激烈了,現在外面又跑回來這麽大群狼,哪裡還有我們份!”
若是往常,李延慶一定會很吃驚這個消息,但現在他至少還有一半詮釋沒有仔細研讀,詩一首沒做,刑律也一個字也沒背,他對考上舉人已經沒有了最初信心,競爭對手再多他也不在意了,頗有點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的感覺。
“現在別管那麽多了,還是集中精力應對明天的縣試要緊。”
現在李延慶有點底氣不足,對明天縣試也開始緊張起來了。
正在喝粥的嶽飛感覺到了李延慶的緊張,忍不住笑道:“老李不會這麽沒有信心吧?”
“當然沒有信心!”
不等李延慶回答,
張顯先給眾人倒苦水了,“這次湯陰縣一共有五百三十人報考發解試,安陽縣有七百余人,臨漳縣有四百余人,林慮縣也有三百人出頭,加起來就兩千余人了,縣試就淘汰一千五百人,只剩下五百人參加正式解試。 然後太學、國子學和四大書院又要來七十五名高手參加競爭,他們還不用參加縣試,最後朝廷隻給了十五個舉人名額,你們說這難度有多大?”
王貴三人同情地看了一眼李延慶,那眼神裡頗有一種‘幸虧自己沒有選擇科舉’的慶幸。
李延慶苦笑一聲道:“以前是不知天高地厚,現在才發現三經新義的博大精深,象一片深不見底的海洋,我現在才剛剛看到大海,連鞋都還沒有濕,想想就害怕,我拿什麽去參加科舉?難怪師父一定要讓我讀兩年縣學再參加發解試?我現在才懂師父的苦心。”
嶽飛點點頭,“實在不行就去讀三年州學,然後再參加發解試,那時你也才十六歲,我覺得這樣更穩妥。”
“老李,要不就去考武舉吧!這樣咱們兄弟四個又在一起了。”王貴嘴裡塞滿肉包子,含糊不清地說道。
湯懷搖搖小折扇,撇撇嘴道:“最多三兄弟在一起,一般而言,你王貴十有八九考不上武學,回家去喂豬。”
王貴恨得拾起一個包子塞進湯懷嘴裡,“我現在就在喂豬!”
“行了,你們兩個別再胡鬧了!”
嶽飛製止住王貴和湯懷的打鬧,又對李延慶道:“我前天回家見到師父了,他讓我給你帶幾句話,只是我看你複習太忙,就想縣試後再告訴你。”
李延慶精神一振,連忙問道:“師父怎麽說?”
“師父讓你不要太擔心,他說雖然是朝廷出題,但也會考慮到北方士子的實際情況,不會完全參照南方的考法,一定會兩者兼顧,師父推斷解試第二場《三經新義》一定是考明經,第一場兼經和第三場的策論才是考理解發揮,師父還說,兼經和策論本來就是你的強項,並不輸給南方士子,他讓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聽到師父這番貼心的話,李延慶隻覺得心中暖烘烘的,他舒展一下胳膊笑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怕也沒有用,不如打起精神殺它一個片甲不留。”
李延慶對自己有了一點點信心,但張顯和秦亮卻憂慮之極,他們一點把握都沒有,明天的縣試隻錄取一百人啊!
吃罷早飯,嶽飛三人繼續去縣學訓練,李延慶則和張顯、秦亮前去看考場,縣試考場設在縣學隔壁的文廟內。
文廟大成殿是明天縣試的主考場,可容納三百人同時考試,另外還有左右學宮,各可容納一百余名考生,明天就是這三個考場了。
每個人考生都領到了浮票,浮票就是準考證,上面有座位號,也就是考生的考號,李延慶的座位是甲亥一百七十四,甲是指考場,便就是大成殿。
亥是座位區,為了防止考生看考場時作弊,座號只有在封考場後才會在每張桌上貼示,看考場時大家只知道自己坐哪個區,縮小范圍,便於尋找。
今天看考場也並不是隨時可以看,考場隻開放半個時辰,讓考生了解明天的考試規矩和流程。
一聲鍾響,文廟大門轟然開啟,數百名前來看考場的考生湧入大門,這裡面除了三百多名縣學生員外,還有兩百余名不在縣學讀書的士子,一部分是從前的解試落榜生,另外還有不少從州學以及各地書院趕回來考試的湯陰籍士子。
李延慶和張顯、秦亮一起走進了文廟,三人不在一個考場,進大門後便分手了,李延慶正沿著甬道前往大成殿,他忽然聽見身後傳來一個渾厚的男低音。
“學弟是第一次參加解試吧!”
李延慶向兩邊看了看,左右無人,他這才回頭,只見一個三十余歲的男子跟在自己身後,胡子足有一尺長,修剪得十分整齊,目光湛然,穿一身雪白的儒袍,頭戴士子高官,看起來就像一個飽學之士。
如果他剛才不開口,李延慶還以為他是明天的監考官,可惜他那聲‘學弟’,暴露了他的身份。
李延慶立刻想起他是誰了,楊筠,王貴第一天上學就把他當成了縣學教授,鬧了一個大笑話。
這是一個三十四歲的縣學老生員,孩兒都十歲了,他本人也考五六次發解試,一次也沒有考中,不過此君倒也硬氣,堅決不去上州學,一心走科舉之路。
雖然都是同窗,但也有學長學弟之分,李延慶便恭敬讓開一條路,讓老學長先走。
楊筠見他懂得禮數,倒也喜歡,便笑眯眯道:“我知道學弟是練騎射的生員,平時也沒有時間讀書溫習功課,這個縣試確實難了一點,不過我可以告訴學弟一個訣竅,包你輕松通過明天考試。”
李延慶倒有點好奇了,便笑問道:“縣試還有訣竅?”
“當然有,我都考了六次發解試了,十八年的老資格,出題考官的那點小伎倆我還看不破嗎?”
李延慶聽他把六次考試說得沾沾自喜,好像變成了一種資歷,就恨不得把他臉皮撕開,看看到底有沒有城牆厚?
楊筠見左右無人,便將李延慶拉到一棵大樹後,從懷中神秘地掏出一卷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
“明天試題,七CD在這裡。”
李延慶看他的目光立刻變成了滔滔江山, 敬仰萬千,這家夥居然能看透出題考官的小伎倆,雖然他自己一次也考不過,卻把考過的機會留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無私精神。
“我不會騙你,其實發解試一共就那麽二三百道題,每屆都出題都有規律,我早就摸透了,雖然正式發解試是朝廷出題,但明天的縣試卻還是那幾個州學老教授出題,肯定脫不了以前的題庫范圍,我不敢說全部猜中,至少能猜中六七成,怎麽樣?我只要二兩銀子,包你明天輕輕松松通過,如果沒有猜中,我賠你五兩銀子。”
最後兩句話李延慶的眼珠子都快掉了,他忽然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銅臭味,一個天大的真相漸漸浮出水平,考場經濟啊!
這個穿著雪白儒袍,頭戴高帽,打扮得比教授還要教授的老學長,自己究竟該叫他楊師兄,還是該叫他楊掌櫃?
他這些年就是靠此為生吧!
“學弟家境殷實,不會在意區區二兩銀子,要知道明天五個考生才錄取一個,買了我的題目,你明天一定會大驚喜。”楊筠繼續巧舌如簧地鼓動道。
李延慶呵呵一笑,“師兄有沒有正式發解試的題目,有的話,我願出十兩銀子。”
楊筠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正式發解試題目?開什麽玩笑!
他已看出李延慶不是自己潛在客戶,便立刻將目標轉移,他見前面還有一個年輕生員,便丟下李延慶快步走了上去。
“嘿!前面那位學弟是第一次參加發解試吧!”渾厚的男低音再度響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