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宰三國》第48章 繞梁與周公7卷
  正所謂絹存八百,紙留千年。只有竹,記載之文字,方能永存。

  竹簡所書,對陳平來說,猶如天書。

  但包裹竹簡之絹,以及竹簡之卷八,卻留下了一小段備注。正是東漢文字所書。

  其字體,與山洞兩側的對聯相同,應是那諸葛神人所留。

  上書道。

  “蒼天眷顧,得周公七卷。”

  “如下,卷一救亂,卷二克敵,卷三禦民,卷四征天,卷五製天,卷六宰天,卷七登天。”

  “窮其半生,耗三十年歲月,悟得三卷。”

  “化兵書二十四篇,禮樂十二篇,治國之道八篇。為家族之瑰寶。”

  “周公七卷,神恩之物。天道之下,不可獨享。氣運所至,不可不傳。”

  “現加之卷八,藏於古琴繞耳之中。以待有緣人。”

  “卷八。名回,亦名迷魂。上古之音,已無處考究。藏於古琴繞耳之中。”

  “伯牙曾言。號鍾孕輪,繞耳藏回。聽輪,聞回,雙曲合奏,可得輪回。”

  “諸葛珪,書與光和元年。”

  恭恭敬敬的拜讀了注釋,陳平對著諸葛府的方向,深深的鞠了一躬。

  諸葛珪,不愧為神人也。

  其心胸之廣,不藏寶與私,吾陳平,差遠矣。

  想那周公,何許人也。

  曹操曾作詩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是聖人孔子,都尊敬的人。

  其才華,不下於太公薑子牙,甚至猶有過之。乃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周公所書七卷,當得神物命名。

  陳平萬分激動,對這七卷竹簡,一拜再拜。

  陳平知道,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份大氣運。

  陳平不知道,甚至有些惶恐,能不能將這份氣運,完全抓在手中。

  周公七卷,再次被布絹包裹,在陳平的輕拿輕放下,重新放到古琴中。

  此神物,當得細心呵護。

  七卷之文,待請教高人之後,才能一一破譯。到時再讀再悟,方可明之真義。

  陳平現在看的,是諸葛神人,諸葛珪,留下的第八卷書。

  上書又道。

  “古琴者,名繞梁。其之意,為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楚王聞之音,七日不理朝。故怒砸繞梁,琴體破碎,後得神人修複,發現內有乾坤。”

  “內書一古曲,名曰回。”

  “彈此曲者,有迷魂斷識之效。”

  “克此琴者,名號鍾。雙琴共鳴者,可得輪回。”

  其下之文,各種線條交錯,文字古怪,應是那古曲無疑。

  古琴繞梁。回曲迷魂。號鍾不出,誰與爭鋒。雙琴合璧,直入輪回。

  最後那‘可得輪回’四字,讓陳平神經緊繃。

  輪回,難道真有輪回麽。

  有著前世記憶的陳平,半信半疑。

  陳平想了很久,最後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

  至少現在,我陳平還沒有能力,來驗證輪回之說,或許直到老死,也沒有這種機緣。

  斷弦古琴,繞梁。有誰能修複。也許一代琴家,俞伯牙,能修複,但他早已死了數百年。

  更不要提那傳說的古琴,號鍾。那是春秋霸王,公子小白之物。

  要想得到號鍾古琴,非大機緣不可。

  或許,號鍾古琴,早已弦體崩離,長眠與歷史長河中。

  陳平再次叩拜了古琴繞梁,將第八卷琴譜。

也放入古琴之中。  命典韋嚴加看守,除陳平外,任何人碰之,格殺勿論。

  古琴帶來的大驚喜,讓陳平無法平靜。

  機緣以到,氣運以來。陳平豪氣頓生。原本心中的愁雲,也被一揮而空。

  兩日後,以用過晚食。陽都縣城,陳平立於大帳之中,看著陶謙的親筆書信。

  上書道,陶謙令。

  “因大破五萬黃巾,陳平功不可沒,得銅印黃綬,俸祿兩千石,賞三千金。賜三陽校尉,兼北陽縣令,東陽縣令。掌三城之兵事,管兩城之民政。統一軍之兵,即一萬兩千兵。”

  “開陽鄉尉臧霸,以五百兵卒,先後抵擋兩千黃巾,一千山賊,軍功卓著。現封北陽縣尉。領兩千兵。其軍伍之事,直屬校尉陳平。”

  “諸葛家族守城有功,家主憂勞成疾,因守城而亡。特書信祭拜。待黃巾之亂平複後,徐州刺史,陶謙,陶恭祖。將親自去陽都縣城,祭拜死去家主。”

  “命諸葛壽為陽都縣令,打理一縣之政事。陽都之百姓者,因守城有功,每人賞銅錢一貫,糧五斤。”

  “各類賞金,軍糧與兵馬,皆從徐州府庫支出,由押運使糜芳護送。至於招兵之責,全權由三陽校尉,陳平打理。”

  陶謙的一系列賞令,讓陳平心花怒放。

  氣運傍身,這仕途,也連連升高。

  但此次獎賞,陳平也甚為疑惑。

  按仕途之升遷來說,如此重賞,實乃少有。

  陳平從縣尉,升為校尉,從木印黑綬,到銅印黃綬,這可是一次質的飛躍。

  如此大跨步的提升,完全不符合官場邏輯。

  首先陶謙身邊的文武官員,就不會答應。因為這裡面涉及到太多的利益。

  徐州陳家,雖家大勢大,也不能將大半個琅邪郡之兵權,兩縣之政權,全部吞掉。

  要知道三陽縣尉,與三陽校尉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最重要的是,這次重賞,陳平可是掌握了一軍之兵。

  有了這一軍之兵,陳家完全可以在徐州軍界,站穩腳跟。

  除非有相同的利益換取,否則徐州這些文武官員,士族門閥,絕對不會認可陶謙的這道賞令。

  正當陳平疑惑之時,答案很快就被解開。

  那是來自陳登的親筆信。

  上書又道。

  “大軍迎戰東海郡城之黃巾,連續攻城三日,皆大敗而回。”

  “大軍士氣低落,戰意全無。刺史大人陶恭祖,以陳平大破五萬黃巾之事,施重賞手段,用來挽回大軍士氣。”

  “陶謙令,攻下東海郡城,所有文武官,均晉升半級,各徐州士族,選高乾子弟一人,晉升一級。”

  “陶謙要讓武官手下之兵,文官手中之家奴,門客,使用全力,攻破東海郡城。”

  看著陳登的書信,陳平長歎一口氣。

  只能說這次封賞,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刺史大人陶謙,不惜以重利鼓舞士族門閥,看來東海郡城之黃巾,也就是張蟬領導的黃巾軍,真得讓陶謙憤怒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