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身為學霸的葉星不僅僅是學習好,還看過很課外的書籍,有一本書就是專門介紹北極和南極的冰川。
書中提到過,有些冰川,通過冰洞裡的隧道,一直可以走到冰川底部去。冰洞有單式的,有樹枝狀的,洞內有洞。洞中冰柱林立,冰鍾乳懸連,洞璧的花紋十分美麗。有的冰洞出口高懸在冰崖上,形成十分壯觀的冰水瀑布。
眼下的這個冰洞跟書中介紹的就很相似,讓人仿佛置身於水晶宮殿中。
葉星順著冰洞裡的隧道向深處走去,他發現越向裡面深入,周圍的空間就越寬廣,原本只能容下兩三個人的隧道逐漸的在變寬,最後葉星竟然來到了一個冰室。
整個冰室非常的大,裡面有床,有桌子,有椅子……一應家具俱全,只不過這些家具都是由冰雕刻而成的,而且即使在這麽冷的環境下,這些冰具居然還冒著寒氣。
“這是……書架?”葉星在冰室裡轉了一圈,發現一個由冰雕刻而成書架,而且書架上面還放著不少的玉簡。
葉星隨意的拿起一個玉簡,打開後掃了一眼。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二十五章,大致是意思是:有一種物體混混沌沌、無邊無際、無象無音、渾然一體,早在開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經存在。獨一無二,無雙無對,遵循著自己的法則而永遠不會改變,循環往複地運行永遠不會停止,它可以作為世間萬物乃至天地來源的根本。我不能準確地描述出它的本來面目,只能用道來籠統地稱呼它,勉強把它形容為“大”。“大”是指不停地運轉、變幻,也就是說它無處不在、無遠不至,穿行於古往今來、八荒六合,到達極遠處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為道是如此無窮無盡,所以說道很大,從而遵循於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的原則是服從於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這是一種對道的理解,很透徹,葉星讀了一遍,頗有感觸。不過這種理解對葉星的幫助並不大。修士修道,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而且光是理解是沒有用的,就算熟讀道經,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義,能倒背如流,但是不能頓悟的話,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葉星放下了這玉簡,又拿起了一個。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口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法立而弗敢廢??□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這是《皇帝經》……”葉星放下了玉簡,又拿起了一個玉簡。
“這是《南華經》……這是《陰符經》……《衝虛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是《清靜經》,講的是“大道無形”,要求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參悟大道。字數不多,整篇只有五百余字,但卻字字珠璣。
這個《清靜經》葉星以前沒有讀過,
而今看了一遍心裡不免泛起了驚濤駭浪。像是《皇帝經》,《南華經》等等這些經書,大部分是在講何為“道”,是由所著之人在訴說他們理解的道。
然而大道三千,每個人心中理解的“道”都是不同的,即便兩人所修是同一道,但也肯定會不盡相同,所以這樣的經書,除非你能頓悟這其中的大道含義,否則對於修真者來說,看了以後意義都不大。
但是這個《清靜經》卻是有所不同,全文的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卻更像是一種法門,要求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參悟大道。
《清靜經》全文一共可以分為五十七段,在葉星看來,這五十七段分別對應五十七個境界, 修煉此法門的人,只要能將這五十七個境界逐一修煉而成,便可以成道。
這樣的一份玉簡,如果拿到蒼穹大陸,絕對會使人瘋狂,但是在地球,想必隨便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清靜經》的內容。但是卻又幾個人知道他的價值呢。
其實就算知道它是一部修煉法門也沒用,因為非修真之人根本不會修煉,就算把法門擺到他們的面前,他們不知道修煉的方法,也沒辦法修煉。
葉星有心將這玉簡拿走,但猶豫了一下,還是放了回去。他已經記住了《清靜經》上面的內容,拿不拿走都一樣。
將《清靜經》放了回去,葉星繼續翻看書架上的玉簡,一個又一個,幾乎全部都是有關道法的經書。
不知道這冰室的主人是誰,現在是否還在,不顧想必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吾一生尋道三千一百六十八載,雖得小道無數,但終究不過爾爾,常言大道三千,可終未有一道可壽與天齊,悠悠萬載,不過一瞬,縱然天下無敵,睥睨八方,可卻終為塵土,意義何在?今得《清靜經》一篇,共五十七境界,吾欲斬道於此,重入道門,不得大道,至死方休。”
這是一篇人物小傳,似乎是這冰室的主人寫的,葉星看完後覺得夠駭人的,甚至覺得寫這個小傳的人是不是在吹牛。
這篇小傳大致的意思是一個人修煉的再厲害,就算天下無敵了,可是最多也只有幾萬年的光景,一瞬而過,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一點意義都沒有。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都來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