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費盡力氣做這些,探究根由,其實是為了自保。
帝王無情,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位置很快就會被取代。袁天罡原本在李世民的身邊,最大的作用是情報收集。李世民就是靠著他的情報,勝了玄武門的那一場仗。如果說明面上的功勞第一是長孫無忌,那麽背地裡的功勞第一,非袁天罡手下的不良人莫屬!
他本以為,憑借著這場功勞,他能成為李世民無可替代的臂助。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李牧出現之前。
李牧成立錦衣衛時,袁天罡便有所覺。但錦衣衛在李重義做指揮使的時候,職能更偏向明面上,他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當獨孤九做了指揮使的時候,他重視起來,卻發現已經阻止不了了。獨孤九的手下,都是江湖上的高手,而他手底下的不良人,多是普通老百姓,雙方暗中碰了幾次,都以不良人這邊死傷告終。
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刺殺事件,李世民對袁天罡表現出了不滿。與此同時,東廠西廠的成立,徹底把李牧推向了袁天罡的對立面。東廠西廠的主要職能,與不良人有巨大的重疊。尤其是在袁天罡收到消息,李世民在李牧的建議下,欲派東廠太監到礦區坐監,讓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此前,袁天罡一直沒有與李牧和高公公爆發衝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衝突還不大。無論是錦衣衛也好,還是東廠西廠也罷,都只是局限於長安一地。而不良人則遍布天下,長安城雖然重要,但也不是不可舍。
李牧和高公公,都是李世民身邊的紅人,若非必要,他哪個也不想得罪。
但若派出太監坐鎮礦區,情況就不同了。太監無根,只能忠誠皇帝,到了地方上,東廠的勢力勢必擴大,屆時無論是長安還是地方,不良人的空間都會越來越小。
更重要的是,東廠的這些太監,也都沒有白給的。高公公一身詭異的功夫,他的這些乾兒子乾孫子們,也都學了他的本事,論及戰力,不在錦衣衛之下!
反觀他的不良人,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唯獨缺少高手。這些人,搞一搞情報還成,涉及到硬碰硬的事情,每一個能成事的。
袁天罡已經被逼到了絕境,他必須想辦法反擊。
推背圖,便是他反擊的手段,到了最關鍵的時候,他還是操起了老本行。
在這方面,他是有真本事的。絕非西市街口算卦之流,但他的本事,在於‘算卦’而並不在於‘推演’,所以他找來此道中百年難遇的天才李淳風,一起做這件事。在做之前,他便告知了李淳風,做這件事的風險,李淳風也是此道中人,自然明白厲害。但最終,還是好奇心戰勝了恐懼,倆人便行動了起來。測算出來一個茫茫天機之中,可以窺伺的點,沒想到心神被攪和了進去,想撤也撤不出來了。
這就像是一個水龍頭,本來隻想接一盆水,水閥壞了,接出來一缸水。眼見著李淳風的生命力流逝,袁天罡也束手無策。時也命也,正巧此時李牧來了,推了李淳風一下,才把他的心神從天機的漩渦中拉出來,算是撿了一條命。
但也是因此,明晰看到的未來,混亂了起來。有聲‘電影’變成了無聲‘電影’,還得猜看到的畫面是什麽意思。否則,按照袁天罡的預想,應當是可以得到明晰的信息的。
回到了地宮,袁天罡屏退了隨從,把卷軸展開,開始為其做‘頌’。
第一幅圖第二幅圖比較簡單,很快就完成了。到了第三幅圖的時候,袁天罡遲疑了起來。推算大唐國運的時候,剛開始,
情況還非常正常,直到李淳風推出“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嚇了不輕,心神才被攪進了天機之中。“武氏……”袁天罡喃喃念叨,李淳風的推算,驗證了他之前的卦象。武家的那個小女孩,必是大唐江山禍亂之主。
說起與武家的淵源,要從袁天罡自己說起。袁天罡本是隋文帝楊堅子,生於開皇三年。因皇后獨孤氏嫉妒,殺其母,把他送給了袁家撫養,才姓了袁。年少時,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上山修道。後來他父親病重,回到故鄉,在他父親臨終之前,將秘密告知了他。當時隋末大亂,袁天罡想救,但隋朝氣數已盡,如何救得?
但身為隋朝宗室,亡國之恨不可忘。他總得做點什麽,此時大唐已立國。袁天罡起卦,卦象言大唐並非短命王朝。此乃天數,非人力所能抗衡。想要造反,推翻大唐,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他見到李世民,觀其有帝王之氣,便退而求其次,選擇輔佐李世民,讓李唐兄弟嫌隙,父子猜忌,最終,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得身為次子的李世民做了大唐的皇帝。
這是他復仇的第一步。
做完了這些,袁天罡的心中的恨意,緩解了不少。且,在與李世民的相處中,他也感受得到,李世民確實是一個英明之主。他的念頭便開始動搖了,為了一己之恨,置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真的對嗎?
就在他動搖的時候,李世民派他四處查訪建成遺子。路過利州,時任的利州都督武士彠宴請他,求他為家人相面。
當時李世民初登大寶,清算朝中李淵的舊黨。武士彠年輕時,曾作為隋朝的鷹揚府隊正,與李淵結交。李淵在隋朝時曾領兵屯守汾、晉,也在他家休息,有通家之好。武士彠做木材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在李淵起兵的時候,傾家蕩產地支持他,起兵之初,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
李淵也沒虧待他,武德年間,屢次加恩,他身上沒有實際的功績,卻因此得封國公,可見一斑。他對李淵也是極盡忠誠,李世民上位之後,自然不能留這樣的人,便把他改授利州都督,名義上是升官,其實是暗降,發配了出去。武士彠心知肚明,他自忖這輩子的命運也就這樣了,只要李世民做皇帝,他再無重用之時。但他不想自己的後人受到自己的連累,聽聞袁天罡的名聲,就想請他幫忙看看。
袁天罡有事在身,本不想應允。但武士彠的繼室楊氏,乃是隋朝宗室之女。算起來倆人還是堂兄妹,念著這份情誼,袁天罡還是赴宴了。席間,袁天綱給武士彠的幾個孩子相了面,也就是在那時,他見到了尚在繈褓的武則天。一個女娃身上,竟顯出了帝王之氣,當夜他捕捉到了一絲天機,冥冥之中看到了一副畫面,一個女子,穿著帝王的冕服,登上了九五之尊之位。
隨後,彗星當空,妖星降世,這一絲天機也被掐斷,讓他再也看不見了。
如今李淳風的推演,驗證了他當日的卦象。似乎李牧這顆妖星,沒有對這件事產生什麽影響。
但袁天罡就有點想不明白了,他之前算卦得出大唐江山要綿延將近三百年。可是如今卻又說,會有一個姓武的女子成為皇帝。到底是哪個卦象是錯的?
等等!
忽然,袁天罡想到了一種可能性。也許並非是這女子做了帝王,而是如同漢朝呂後一般呢?
想到這兒,袁天罡又掐算了起來,冥冥之中天機滾動,又讓他看到了一些東西。但就在他即將看的清楚的時候,一陣腳步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報,洛陽侯又來了。”
袁天罡恨得咬牙切齒,妖星就是妖星,總會遭他影響!他試圖再佔卜一卦,卻做不到了。袁天罡放棄了,平複情緒,道:“請洛陽侯在我的值房稍等,馬上就來。”
“諾。”
報信的人退下,袁天罡提起筆,斟酌詞句,寫下了一首頌詩。
參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遺枝撥盡根猶在,喔喔晨雞孰是雄。
猶豫了一下,他把後兩句劃掉了,改成了:陵前碑矗空無字,功比山高流水長。
他終究是沒能抵住心中的恨意,把警示的詞句刪去了。
……
袁天罡收拾妥當,從地宮出來,來到值房見到了李牧。見禮過後,袁天罡詢問李牧來意,只見李牧笑了笑,從懷中拿出一遝子宣紙來。
“這是什麽?”袁天罡伸手接過,打開,只見這些紙張上面,畫的全都是一些他看不懂的東西。比如說眼前這一幅,天上有巨鳥,巨鳥腹中坐著人。翻開下一章,路上擺著一個鐵盒子,鐵盒子下面有四個輪子,沒有牛馬,卻似在走……
李牧湊近來,道:“袁道長,這是我的拙作。昨日晚間就寢之前,我洗澡的時候,我的五夫人幫我搓背,搓得實在是太舒服,我就睡著了,夢中遊歷千年,見識到了這些場景,醒來之後便畫了下來,我取名為搓背圖。聽聞道長對推演未來之事深感興趣,便拿來給道長一觀。”李牧握住袁天罡的手,煞有介事道:“道長可千萬不要辜負了我的一番心意,這些圖所展現的場景,的確是一千多年之後,我夢見了的,真真切切。”
說著,李牧還把手腕露出來,上頭有一道紅痕:“人言泄露天機必遭天譴,瞧瞧,我就遭天譴了,早晨出門的時候,手腕被門給夾了。”
袁天罡隻道李牧是在戲耍他,強忍怒氣,道:“多謝侯爺美意,這些圖我會好好研究的,侯爺還有其他事情麽?”
“沒了,沒啦!”李牧也不惱,起身道:“我特意給你送來,這就走了,還有別的事兒呢。以後我再夢到什麽,我還給你送來。”
“謝過侯爺了。”
袁天罡送李牧到門口,看著他上了馬車,才轉身回了值房。看到李牧留下來的圖畫,抓起來揉成一團,剛想扔了,又遲疑了,他把圖展開又仔細看了看,倒出袖子裡的銅錢,但想起一卦的念頭剛剛出現,心中便煩亂不止。每次他想要算李牧的什麽事兒的時候,就會有這種感覺,妖星即是變數,是沒法測算的。
袁天罡歎了口氣,把李牧給的圖鋪平,卷起,收了起來。
也許有用,也許沒用,但只要是跟李牧有關的東西,就不容他不重視起來。
……
從欽天監離開,李牧長出了一口氣。從袁天罡看到圖的表情上看,他應該是還沒算出來,自己是穿越者這件事。李牧最擔心的,便是袁天罡和李淳風會知曉這件事。這是他最大的秘密,是沒法和任何人共享的秘密,若被別人知道了這件事,必然會成為他的軟肋。
甚至,李世民知道了這件事,會想盡辦法的除掉他也不是不可能。
雖然李牧也很奇怪,袁天罡和李淳風,能推算出數千年後未來的事情,為何推算不出他穿越者的身份,但總而言之,這個結果是好的,如果袁天罡能推算出來,這就是個不死不休的局,李牧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兩個人除掉的。
飛機和汽車,都是李牧裝腦疾的時候,跟李世民描述的。即便袁天罡把圖畫拿給李世民看了,李牧這邊也不怕,大不了就是腦疾犯了,也找不出什麽毛病來。
只要這個秘密不被發現,袁天罡就沒什麽讓他怕的。針對不良人,李牧有無數種辦法去應對。但是今天發生的事兒,倒是提醒了他另一件事兒,推背圖的第三幅圖,女帝武則天。
武則天比李治大四歲,如今是貞觀五年,李治兩歲,武則天應該是五歲。她的父親武士彠在利州做都督,她必然也在利州。如果李牧想干涉未來的事情,最簡單的,便是派出兩個殺手,把未來的女帝直接扼殺在搖籃裡頭,這樣未來就會完全改變,與他所知的歷史,截然不同,走向另一個岔路。
要這麽做麽?
李牧心中冒出來一個可怕的念頭來,該不會老天爺讓他穿越,就是為了做這件事的吧。糾正歷史的錯誤?讓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與皇帝無緣?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唐三中文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