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興漢室》第574章 慮敵不周
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兵法·軍爭篇】

 在外人眼中,並州刺史、領平北將軍、督幽冀軍事的襄賁侯劉虞是深荷皇帝信重,以宗室賢者、海內知名的身份統領一方兵馬,又得以專任薦舉冀州士人,威權甚重,其子劉和又是九卿之一,父子風光無兩。

 可在劉虞本人看來,人前是光芒坦途,腳下卻是萬丈深淵。尤其是在公孫瓚戰死以後,劉虞更覺得身邊危機重重,生怕哪天會步其後塵。為了寬解心懷,趙該在身邊幾次勸說道:“公孫瓚之敗亡,皆在其人應戰不力。料想易京重圍堅固,糧草百萬,一旦據守,豈是朝夕能破?明公穩慎起見,不敢輕赴大軍,深入腹地,是兵家穩進一道。天下人但有腹誹,又何足指摘?明公切莫因此多慮了。”

 劉虞無不憂心的說道:“我怕就怕國家會怎麽待我。”

 趙該奇怪道:“天子素來親信劉公父子,公孫瓚又未來得及向朝廷反正、朝廷發兵之時也未曾如曹操那般授予職權,可見在天子心中,此次大戰是沒有將公孫瓚考慮入內的。如今公孫瓚之死,主因在彼,劉公最多只是謹慎過度,國家若因此而怪罪,可就說不過去了。”

 “誒!”坐視公孫瓚敗亡易京,無論因公因私,劉虞實在是出於多種原因,既有仇隙未解,又有時下的局勢與眼前的利益牽扯著他。長期以來,他一直藏匿著心事,即便是股肱一般的趙該也未曾透露,如今他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的在原地走了幾步,忽然停下腳步,轉身對趙該說道:“你可記得我曾與你說過,前揚州刺史魏桀是怎麽死的麽?”

 “不是因為孫策——”趙該恍然記了起來,這件事劉虞曾與他在太原談論過,只是那時候劉虞淺嘗輒止,不肯與他深入討論。如今局勢漸變,淮南之戰的大功除了徐晃、孫策等人以外,幾乎都將被潁川一系或是潁川士人的盟友分走,可見若是魏桀尚在,其必然是與徐晃南北夾擊袁術的一方主將,哪裡還會是今日這般景象?

 “魏桀是怎麽死的,公孫瓚也多是怎麽死的!”劉虞重重的歎了口氣,有些疲憊的說道:“隻惜我能耐不夠,身旁無有能人,不然……”

 趙該靜靜地看了他半晌,似乎是在努力消化掉對方這番話,片刻過後,他方才吞了口唾沫,遲疑著避開這個敏感的話題:“這無論如何,都是為了天下能盡快安定,近年潁川人在朝中多受倚重,此事或許是出自國家默許,也猶未可知。”

 劉虞閉上眼睛,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趙該看著對方模棱兩可的態度,也不知道對方在糾結著什麽。只是當下劉虞擔心的是因為公孫瓚之死,自己恐怕會遭受相當的非議、皇帝會懷疑他的居心,既是這樣的話,那倒還好辦:“其實明公大可不必憂慮過甚。如今明公乃朝廷所倚重,以明公之德望,既無明顯過錯,國家要做中興明君,就不會輕易黜免。”

 劉虞揚了揚眉,他知道現在皇帝就算有心也不會動他、更輕易動不了他,這是他手握的最大憑仗,只是天下太平以後呢?帝王最是心思莫測,誰知道會不會有人給他翻舊帳?

 “明公現在要做的只有一件,就是立功。”趙該低聲勸說:“袁紹敗退渤海,中山、巨鹿、趙國等地紛紛反正歸附,此皆明公以仁義動之,而不費兵卒之力。眼下放眼河北,唯幽州可堪敵者,明公若是一舉收復幽州,擒下袁熙,收二州之大功更有何人可比?”

 劉虞撚著胡須,輕輕搖頭道:“此乃居功要上,非人臣所為,我不能這麽做。”

 見對方思想迂腐,趙該暗自歎了口氣,既擔心自己的身家前程,又不肯背上建功自重、威逼皇帝的惡名,這樣一舉雙全的好事哪裡找得到?他索性換了個說法,上前說道:“明公所慮者,無非是救援不及,致使公孫瓚敗亡。可公孫瓚敗亡的緣故,又豈是如此?若非他因戰失策,冒失出城、若非袁紹父子攻城不絕,誓殺乾臣……又若非是閻柔等輩勾結胡兵,破我邊界……”

 “明公。”趙該目光炯炯有神,用極誠懇、極肯定的語氣說道:“殺公孫、破幽州者,難道不是袁氏麽?公孫瓚曾與明公同處共事,護衛疆土,情意深重。如今明公率大軍重返幽州,既是為國家效力,又是為故人復仇。盡忠盡義,這才是兩全之策!”

 “你的意思是,要我打著為公孫瓚復仇的名號征幽州?”劉虞驟然聽到這個說辭,一時間甚覺得可行。

 “只要將罪責都推到袁熙、閻柔等人身上,明公再親率兵討之,以其首級祭於公孫瓚墓前,如此仁至義盡,則天下人還有誰會再以此議論明公?”趙該說道一口氣說完。

 劉虞沒有說話,而是重重的點了點頭。

 這回他很快接受了趙該的意見,其實做法還是同樣,只要一路勢如破竹,拿下幽州,取得勝利,皇帝就算對他有什麽意見,也不會表現出來。於是劉虞信心滿滿的帶領張燕、郝昭等兵馬萬人往幽州進發,匯合故吏鮮於銀、鮮於輔、及降將呂翔等部兵馬,並烏桓數部胡騎,數萬人聲勢浩大。一路上所過郡縣聽說是劉虞回來了,盡望風而降,並備足一切糧草軍需,很快就抵達涿縣。

 留守薊縣的幽州牧袁熙與將軍閻柔麾下只有兩萬余人,他們原本招附的鮮卑、烏桓等族胡兵早在得聞劉虞歸來的消息後便退兵而走,或是在地方跟風倒戈。

 閻柔並不算是袁紹部將,他自小便在塞外長大,給烏丸、鮮卑做牧馬奴,後來因為他的聰明才智得到胡人親近,不僅擺脫了奴隸身份,而且借著與胡族的關系充當漢胡之間聯系的橋梁,實則也是半個胡人的身份。

 深受胡人風氣影響的閻柔對袁氏沒有忠誠可言,在得知袁紹敗局已定,自己在胡人中間的優勢又比不上劉虞,識時務的他首先便選擇了向劉虞投降,並答應為他反攻袁熙。

 可劉虞卻拒絕了,他自認為是堂堂正正之師,兵馬眾多,根本不需要閻柔在其中起到什麽作用。更何況,閻柔本就是劉虞聽從了趙該的建議,必須要斬首示眾的人。

 閻柔嘗試幾次無果後,又不願意繼續留在薊縣陪著袁熙死守,便想走居庸北還塞外,等風頭過去了再率親信他的一些烏桓部落投降就是。可是這回那些與他關系好的鮮卑、烏桓貴族們在接到他的書信後卻沒有放他一條生路,而是堵死了上谷、代郡方向,導致閻柔逃也逃不得,降也降不了。

 袁熙雖然才智不算出眾,但在袁紹諸子中卻是心胸最寬廣的,他既已得知閻柔近日裡的小動作,卻沒做任何反製的舉措,而是在知道閻柔當下的窘境後,主動來勸說他跟自己一同應敵:“將軍威名震於燕趙,今一旦退走,則掃地且盡!為今之計,當是有進無退,背水一戰方可!”

 閻柔心裡想著,若不是因為自己參與打敗了公孫瓚,尚且不清楚公孫度的立場,他早就借道遼東去了。此時果真被逼得走投無路,也確實只能像袁熙所言,拚死一戰了。

 於是袁熙留下別駕韓珩留守後方,點起麾下全部兵馬,帶領張南、焦觸二將與閻柔南下迎戰。

 劉虞自信滿滿,由於他對幽州子民心念舊情,故在開戰前還告誡全軍將士“不得殘害燕地百姓、焚毀屋宇,但力殺袁氏兵馬而已。”

 由於種種約束,導致他坐擁數萬兵馬,卻一時沒能攻下涿縣。而且當劉虞看到袁熙將全部兵馬集結在此的時候,一心想著畢其功於一役,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決心全面攻城,從而放棄了郝昭等人提出的留一部兵馬牽製,分兵收復幽州其他郡縣的計劃。

 劉虞立志全殲敵眾,真刀實槍的打一場硬仗,免得外間有人說他身為一方主將,卻從沒有像曹操、徐晃那樣打過一場仗。於是他派遣張燕、呂翔、郝昭等兵馬將涿縣團團圍住。這樣雖然阻斷了城中與外界的聯系,但也違背了兵法上‘圍三缺一’的原則。

 閻柔等人眼見陷入絕境,唯有拚死一戰才可絕處逢生。於是通過幾天的觀察,閻柔敏銳的發現城外就數張燕所率的並州屯田兵戰力最為低下,便與袁熙商議集中兵力攻打張燕。

 在建安四年年初的一場細雪裡,為了迷惑劉虞,焦觸打著袁熙的旗號,大起疑兵駐守城南,吸引劉虞猛攻。而閻柔則率所部數千胡騎開門出城,直攻陣線薄弱的張燕部。

 張燕是黃巾流寇出身,從未面對過胡人剽悍的騎兵衝鋒,接陣當時便抵擋不住,紛紛逃竄後退。敗兵將附近的呂翔所部衝得亂成一團,張南趁勢跟隨出城,奮勇追擊,劉虞陣腳大亂,還沒做出有效的應對,大軍便已全面崩潰。

 劉虞何曾經歷過這樣混亂的戰陣,他以為行兵布陣就跟寫文章一樣條理簡單,誰知道瞬息之間,自己就已至敗亡。閻柔此時深恨劉虞將他逼上死路,見劉虞將要騎馬逃竄,追趕不及,遠遠地就在馬背上張弓射箭。

 ‘咻——!’

 這一箭射出,誰知劉虞身後突然追上一人,正好替他擋下了一箭。

 趙該慘叫一聲,撲倒在馬背上,沒幾步就被馬顛到地上。

 閻柔瞧得真切,遺憾的大罵一聲,舞其馬刀,在亂軍中殺開一條血路,直追劉虞而去。

 劉虞勉強爬在馬背上,一個勁的鞭打著,卻又不知方向,只在戰場上亂衝亂闖,像隻無頭蒼蠅。

 閻柔終於迫近身後,將馬刀高高揚起,欲往劉虞後心劈下。

 只聽‘當’的一聲,從旁突然伸來一柄長槍,精鐵槍頭正好擋住了閻柔那下落的一刀:“匹夫敢爾!”

 喝聲起處,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將縱馬殺到,威風凜凜,儼然是劉虞一手提拔的都伯郝昭。

 “好小子!”閻柔虎口震得發麻,他自詡膂力不凡,沒想到竟被一無名小將攔下,而反觀對方卻似乎渾然無事,心中著惱:“你是什麽人?”

 “護送使君走!”郝昭喝令身邊的士兵,將長槍橫在腰後,實實的攔住閻柔的去路。他沒有理會閻柔的發問,而是在見到剛降不久的呂翔在混亂之中又開始大聲喊叫、試圖向袁熙請降,不禁啐了一口:“孬貨!”

 閻柔聞言大怒,當下立時與郝昭廝殺在一處,郝昭仗著年輕力壯,逐漸在這場纏鬥中佔據上風,然而此時戰局已無可逆轉。郝昭遂無心繼續,一槍撥開閻柔的馬刀,且戰且退,一路敗走。

 劉虞最後只在部將郝昭與鮮於銀等人部曲的護衛下往南逃竄,一路逃至故安方才停下暫歇一口氣。讓人清點之後得知,此戰並州典農中郎將張燕被閻柔斬殺、趙該在亂軍中身死人亡, 至於兵馬、糧草更是損失大半,劉虞聽後大吐了一口血,從此一蹶不振。

 袁熙這邊則是暢然快意,雖然他擊敗劉虞也折損了不少兵馬,但這樣的戰果足以讓他自誇。此時張南擒住了呂翔過來請示,袁熙志得意滿,更是看也不看,命人將這個叛而複降之輩拖下處死。

 劉虞一敗,幽州之圍立時解除,不但南面暫無軍事壓力,就連上谷、代郡等地的烏桓部族也再度安分了下來,並開始重新考慮這場戰爭的最終勝負。袁熙見此機會,一邊派人向南皮報捷,一邊試圖通過閻柔重新與離散的烏桓、鮮卑等部族建立聯系。

 胡族兵多勢大,只要借得萬騎,足以改變這一方局勢。

 袁熙既非嫡子,又不是袁紹所親愛,本來對繼承家業不抱希望的他,在經過這一戰後,在心中陡然產生了一股熾熱。只可惜他有這個想法、有這個機會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天下大勢的走向不是他一個局部戰爭的獲勝就能改變的。

 在劉虞兵敗以後,皇帝隻好收縮中山等地兵力,可鄴城方面的消息,卻又使局面再次獲得了轉機。

_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