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興漢室》第220章 醉翁之意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國子監’是陳紀在臨去前,皇帝對他交代的‘第三處’要改革的事宜。為了防止太學有士人與寒士爭搶員額,又為了適時的給利益受損的士人群體一個補償與籠絡,皇帝利用以往‘自大將軍以下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的成例、以及孝明皇帝準許功臣之後、四姓小族另開學舍的故事,單獨設立一個貴族學校,定為國子監。

國子監設祭酒一名,其余設教習若乾,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的大儒來授業,一應體制與待遇比照太學、甚至比太學還要優越,位置皇帝也早已選好了,就定在長安曾經的貴族聚居區,尚冠裡。

陳紀重重點頭,見黃琬對皇帝所提出的改革方式並無異議,甚至大為讚成,陳紀自己也就不覺勢單力孤了。有了黃琬的背書、再加上其身後楊氏的支持,這一次太學改革、國子監新建,不僅將成為他蒞任太常以來的首要良政、只要運作得當,更能為他助長在士人中間的聲望!

“既然子琰也無異議,不妨在我與趙子柔具事奏陳以後,另行謁闕上疏?”陳紀出於兩家情誼、以及平素裡對黃琬清望才乾的敬佩,好心為對方打算:“你也閑居這麽久了,我耳順之年尚且入朝為官,你不過才知天命,如何不能再為國家盡能效忠?”

他這番話多半是出於愛惜黃琬的才乾,想讓他再度出仕為國效力、另一個緣故則是希望黃琬在起複之後,能與他同氣連枝,成為他在朝中值得互相扶持的一個臂膀。

“是啊,黃公。”冷落在旁的陳群忍不住開口了,他適才在陳紀來之前,便與黃琬閑談過一段時間,知曉對方絕無‘退居田園’之心,不過是暫且蟄伏,以待良機而已:“朝中諸公,太尉董承粗魯無能、德不配位;司空趙公雖有清名,卻一味奉迎陛下,未見有何匡正之舉;司徒馬公庸懦而少機變,不敢擔當。既有聲名,又能為國事有所裨益者,唯黃公是舉!”

“爾來長安不過兩日,對當朝諸公倒是知悉於心。”黃琬不忙回應,先是笑說道。

陳群訕訕的笑了一下,另一邊的陳紀倒是說道:“此子雖居於末座,倒是有好一番話要說呢。”

“哦?”黃琬笑容淡了幾分,看向陳群,說道:“願聞其詳。”

陳群與陳紀對視一眼,而後說道:“在下只是有些疑惑,不敢當得大言,既然黃公有所垂詢,在下便隻好言盡。依適才家君所言,陛下想改革太學,於員額、選士等處多行方便,以廣納寒士。為了表示公允,陛下又允準家君薦舉德才著望的大儒添補博士、又新開國子監……而在下卻以為,陛下對太學改製,於尋常士人也多有惠及,未必會有太多人興而勸阻,若單為如此而特加恩惠,未免太過了些。”

他有意避過了此事對身為太常的陳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單是說皇帝為了換取士人對擴大寒士入學的支持,特開國子監以優厚士人,這未免太過。要知道在朝的官員雖然多為豪強、大族出身,但像陳紀、黃琬這樣相對開明、有一定威望的老一輩士人,甚至會在保證公允的前提下,主動支持皇帝不拘一格培育良才的作為。

皇帝完全可以拉攏這些開明的大臣,以最少的代價換取這次改革的成功,可卻為何一來就做出這麽多示好?所以皇帝的這一系列做法在陳群、乃至於陳紀看來,都有些反常。

因為皇帝在他臨去前莫名的一番問話,問陳紀與黃琬是否有交情,這讓陳紀事後心有所感。

所以在出宮之後第一個來尋的就是黃琬,認為皇帝問他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暗示著什麽。如今看黃琬聽完之後,未曾絲毫抵觸,反而一副早有定計的樣子,陳紀便能篤定,答案就在黃琬身上。

黃琬面露沉思,像是為對方這番話而有所觸動,他沉吟道:“元方可知,你出宮之前,國家接到的奏疏上所言的是何事麽?”

“這倒是我不曾知悉的。”陳紀不知對方忽然問起這個是作何用意,他不禁回憶起皇帝稍顯釋然、卻又未露多少喜悅的神色,遲疑著說道:“但我觀國家的神色,似乎是件喜訊。”

他很快醒悟,旋即問道:“子琰莫非知曉一二?”

“若是所料不差,應是益州克複的捷報。”黃琬比初來乍到的陳紀父子更為熟悉朝廷現下所面臨的各種事故,由是推測說道:“涼州韓遂正在討伐宋建,卻時刻觀望,不肯輕易出力,而旱情一時也未見紓解的可能,所以這份奏疏必然不是為此而來。除去這兩件事,也只有益州的戰況了, 自上月大軍攻下漢中以來,蜀地人心動蕩,指日之間,便能再度歸順供職,於今已過去旬月,也該決出勝負了。”

隨即,他又將自己與妻弟來敏、輔兵校尉吳匡之子吳班等人私下策反蜀地豪強的謀議一一說了出來。當然,在他的有意修飾之下,一番為了自己再度借功起複的私人行為,上升到勸說劉焉迷途知返、身在江湖仍思國事的忠義。

陳紀在旁聽得唏噓不已,固然敬服於黃琬對劉焉的一番恩義襄助,同時也服膺於對方早已打算好了如何起複、並在起複的同時為朝廷解決一大難題。與他抱有同樣心思的陳群,此時更為動容,收起了心中的那一抹傲氣,真正開始佩服起這些老謀深算的前輩們。

“只是,這件事似乎與長文所言,並無多少關聯。”陳紀複又問道:“吾素來知曉子琰之深謀,長於我等,此時莫要虛辭應對,當暢言才是。”

“國家要想辦的,絕非太學一事,而在於太學其下所轄之格物院,以及近來偶有風傳的太醫院。”黃琬如實說道,後者關於太醫院的事情,是當初華佗聽了皇帝的教訓、在南下漢中為法正治病前到黃琬府上所說的。

跟改革太學選士方式、員額等方面比起來,另外開設培養工匠、醫生這類非良家子的學校,一經提議,毫無疑問會引起軒然大波。任何人都會從中聯想到孝靈皇帝的鴻都門學,這個跳開太學入仕、征辟察舉等正式體制的非主流入仕途徑,是孝靈皇帝對抗士人鉗製的重器!

這也似乎是如今的皇帝,想通過大步讓利所要達到的真正意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