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論語·季氏】
“稟陛下……”董皇后本也是個心思堅定的女子,今天被皇帝用言語忽冷忽熱的搓揉、敲打了好幾次,早就沒了脾氣,她掙脫開皇帝的摟抱,從床沿滑下來,跪在地上說道:“臣妾昧死進言。”
皇帝抖了抖袖子,將本來摟抱著董皇后的右臂收了回來,與左手疊在一起,放置於腰間。董皇后此時跪伏得極近,皇帝甚至能從對方身上聞到一縷佩蘭的香氣,他氣息平穩,盯看著董皇后潔白修長的脖頸:“但講無妨。”
“陛下親政以來,以中興為念,不好犬馬,不湎酒色,所疾唯弊事,所行唯良政。臣妾雖鄙,亦然深信陛下天縱英睿,定可大匡社稷,頹坯重造。”董皇后徐徐說道,這是她早在事先就準備好的進諫之辭,剛好用在了這個時候:“而陛下為孝靈皇帝之獨裔,劉氏宗廟之攸賴,合該早出皇嗣,以承國祀。”
皇帝沉著臉,他懂得對方的話,也知道有一個繼承人,能很好的安定朝野人心。但要他以十四五歲的年紀,跟宮裡那些未長成的小女孩行房事……無論是為了身體健康著想,還是出於後世人的現代觀念來說,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至於年紀已然十八歲的董皇后,考慮到政治因素,皇帝更不會讓她生下嫡長子。
“陛下系居宸極,德齒並茂,臣妾才色鄙薄則罷,而宮中伏氏、宋氏,皆一時良人。”見皇帝沒有回應,董皇后繼續說道。她的語氣懇切,話裡盡顯一個賢後該有的大度、無私的品質,把她故意安排采女誘惑皇帝,說成是為了早些傳宗接代的堂皇理由:“若是陛下都不喜歡,今年擇選媵禦、新納采女,也大可為之,陛下如何視之不見?”
“你且起來……”看董皇后情緒有些不低,皇帝想先伸手拉起她再說話。
誰知董皇后掙開了皇帝的手,伏在地上,不見面目,話裡已帶泣聲:“陛下不親妃嬪,不僅是有負於皇祚之重,還是欲將臣妾置於死地!”
這話說的嚴重了,皇帝不禁變了神色,站起來躬身把董皇后扶起,好生安慰了幾句,說道:“你這是什麽話?你我夫妻一場,視為一體,我何故要害你了?”
董皇后此時不知是真的憂心委屈、還是刻意為之,她眼淚漣漣的哭訴道:“陛下不知,如今宮裡宮外,皆因陛下年余未有皇嗣,而說臣妾性好嫉忌,是個妨礙陛下親近妃嬪的妒婦。可臣妾從不敢獨擅聖寵,也不敢有違陛下心意,譖言毀人,臣妾實在是有口莫辯。”
“有好事者亂言亂語,你不要放在心上,若再有人說,你盡管打殺。”皇帝手撫其背,又輕聲細語的安慰了幾句,在這個時代,丈夫遲遲未有子嗣,責任永遠都在正室身上。現在時間尚短,等以後日子長了,董皇后身上所背負的輿論壓力將會越來越大,無論這是不是皇帝的本意,一個‘妒婦’、‘妨礙皇嗣’的聲名就足以讓董皇后的位置岌岌可危。
所以董皇后不管是出於什麽考慮,都要想辦法誘惑皇帝,而既然是誘惑,那自然是得由自己嘗試著先拔頭籌。
“你別哭,聽我說。”在皇帝的安撫下,董皇后很快停止了抽噎,從袖中拿出一塊細絹擦拭著眼淚。剛才的一番哭訴讓她的妝容都花了,她不想讓皇帝看到這醜態,便把臉轉了過去,豎著耳朵聽皇帝的解釋。
見董皇后情緒逐漸安穩,皇帝這才說道:“太醫署有一個太醫,叫華佗的,你可還記得?”
“記得。”董皇后對這個皇帝特意從兗徐之地征辟來的太醫很有印象,說道:“上個月時,陛下腹瀉,諸太醫手中常方皆無大用,還是此人將陛下的病祛除。”
那次僅是一次輕微腹瀉,皇帝卻以此深知華佗‘對症下藥’、‘不拘成例’的治病手法。事後整個太醫署都對這個半路進來的醫者刮目相看,見董皇后也信服他的醫術,皇帝點頭說道:“此人醫術精妙,曾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更能善補導之事……你知道何謂‘補導’麽?”
聽到‘補導’二字,董皇后不由紅了臉,雖然沒有接觸過這類事物,但此時凡是信仙求道的富貴人家,無不是推崇‘補導’之術,她的父親董承就是典型的例子。這‘補導’,其實就是取精於玄牝,是一種守生養氣的房中術、也稱禦婦人術。
她沒想到華佗這個人竟然還會這種法子,董皇后臉色通紅,剛才為她一場哭訴而營造的淒婉氣氛,也被這個尷尬得消失無蹤了。
董皇后轉念一想,皇帝連女色都不愛親近,還關心人家擅不擅長‘補導’做什麽?而她知道,在這個時候, 皇帝不可能說無用之言,此話一出,必然會有下文。
果然,皇帝又繼續說道:“我讀歷代先帝本紀,覽孝武、光武等君皆年長功高;而孝昭、孝和等君卻降年不永,還有那些早夭的幼君,常有一問,不知這是何故?”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深究起來會涉及到許多複雜的辛密,董皇后不敢妄言,隻搖了搖頭。
“依我看,這其中,必然有過早親近女色的緣故。”皇帝直接說了重點:“我問過華佗等太醫,皆說人少時精元不固,宜固守培養。不然,孝昭皇帝十二歲立後,二十一歲駕崩,孝和皇帝十三歲便寵皇后陰氏,其後年不過廿七。可見過早親近女色,不僅有損康健,反而會貽誤子嗣。”
董皇后想想也是,孝昭皇帝一生都沒有子女,孝和皇帝雖然有兩個兒子,但長子生有痼疾,次子一歲便即夭折……難不成,真的是男女之間過早敦倫,會影響人壽與子嗣?可這其中誰說不會是有什麽政治鬥爭?而民間十四五歲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也有長壽多子的?
她將最後的這個疑問說了出來,皇帝立即答道:“所以民間黎庶,鮮有活過三、四十歲的,即便是有,那也算是得天之佑,不足以為常事。”
“那,陛下以為,要何時才最宜呢?”董皇后抿了抿嘴,問道。
皇帝不假思索的說道:“總得年過十八,弱冠之齡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