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興漢室》第68章丨賢師良士
  “元亨利貞,運行不匱者,智之功也。”————————【中說·問易】

  等到第二天,司空淳於嘉親自上奏,請求皇帝擇立老師,早日接受經學教導,也好早日親政,奏疏中暗示王允當為帝師,不期然被皇帝留中,這無疑是個默認的信號,像是夜裡水面上的燈,不僅吸引飛蛾,更是吸引水下的魚。

  很快,在上朝的時候,太尉馬日磾緊接其後,請求皇帝擇立中宮。一時間朝臣紛紛附和,請皇帝早日成婚,延請大儒,盡快親政。

  一切似乎都在向皇帝看好的勢頭前進,可偏偏事與願違。

  王允在這個時候擺了皇帝一道,他在朝會上直言道:“當年孝昭皇帝同樣是在十二歲冊立孝昭上官皇后,臣愚見,此次冊立中宮,當依孝昭皇帝故事。”

  漢昭帝劉弗陵在冊立皇后前是個傀儡,冊立之後說是親政,其實政權還是把持在霍光、上官桀的手中。王允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立後可以,借此親政不行!

  皇帝當時就氣得不行,他原本以為王允已經默許和他達成一致,以王允為師,延續他的政治生命,為皇帝製衡勢將崛起的馬日磾一黨;並以此交換,讓自己正式親政,處理朝政。

  既然王允不守規矩,任意妄為,那就不要怪皇帝不客氣。

  在官場上,若是有人不知變通、不知妥協,那他的下場只有被淘汰。

  朝會過後的當天下午,皇帝便下發詔書,稱立後之事非同小可,宜緩慎議之,短期內將此事擱置不提。

  然後又與士孫瑞等人商議一番後,迅速決定了帝師的人選,詔拜禦史中丞桓典、議郎趙岐二人每日入金華殿授業,雖然沒有讓他們有輔政的職權,但讓他們可以隨時出入省中,可謂是極高的榮譽。

  而且,這也徹底斷絕了王允渴望成為帝師的希冀。

  金華殿。

  皇帝正在召見他親自選中的兩個授業老師,這兩個人可以說是皇帝反覆考慮許久才決定的人選。在皇帝看來,要做帝師,必須得符合三個條件,名望、學識、派系。

  議郎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趙岐少習明經,多才多藝,是有名的經學家、畫家。又是大儒馬融的侄女婿,太尉馬日磾的姑父,只是由於馬融是外戚豪家,趙岐自視清高,不與融相見,是故兩家關系冷淡。

  再加上他的侄子趙戩投身王允門下,更劃清了兩家界線。

  皇帝挑中趙岐為師,既可不過於刺激王允,讓王允未能詔拜帝師而給予稍許安慰,又能讓馬日磾借此機會親近一向中立的趙岐,最好能影響趙戩的立場,好分化王允的勢力。

  如果說趙岐算是給予馬日磾與王允雙方未能直接成為帝師的補償,那麽禦史中丞桓典則是皇帝對弘農楊氏的補償。

  為了平衡,皇帝不可能再讓楊氏出一個帝師,但又為了不使手下楊氏眾人寒心,皇帝斟酌再三,最終選擇了桓典來作為帝師。

  桓典字公雅,家傳《尚書》,以其書教授潁川,有門徒數百人。為人剛正不阿,不避權貴,曾任禦史期間,宦官秉權,桓典執政無所回避。令京城畏憚,由於他常乘驄馬,更有童謠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

  當黃巾賊亂四起,桓典奉使督軍滎陽,破賊而還。後來累遷羽林中郎將,與大將軍何進謀議誅宦官有功,特拜禦史中丞,賜爵關內侯,錢二十萬,詔拜其從弟桓曄為侍郎。

  桓典出身龍亢桓氏,乃帝師專業戶,

祖上出過三代帝師,除了沒有出過三公這樣的人物以外,家族聲望甚至可以比肩汝南袁氏。  龍亢桓氏與弘農楊氏素來交好,桓典的曾祖桓鬱是名臣楊震的老師,楊震後人、孝靈皇帝老師的楊賜也曾在其祖父桓焉門下就學,已與王允分道揚鑣的、當今司隸校尉黃琬的祖父太尉黃瓊也是桓焉的弟子。

  可以說是桓典也如同趙岐一樣,既與關西士族的代表弘農楊氏有很深的羈絆,又與朝中的關東一系的名臣黃琬有香火情。尤其是皇帝在得知黃琬與王允散夥之後,更是抱有了借桓典拉攏黃琬的打算。

  王允倒台之後,在朝中的關東士人必然一蹶不振,為了不至於讓關西士人一家獨大,皇帝必須在其中扶植一個領頭的人物來。

  這其中司空淳於嘉身上的袁氏烙印太深,不予考慮,而司隸校尉黃琬文武雙全,曾討平寇賊,安定一州,政績為天下表率,又與袁氏等士族交情不深,正是皇帝心中取代王允、製衡馬日磾的最好人選。

  挑選帝師這樣的大事,皇帝一道詔旨也未必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有這麽多的因素在裡面,就連王允都因為趙岐的緣故而表示默認。

  趙岐與桓典俱是垂垂老矣,但都恭敬的向皇帝行禮如儀,表示要竭盡所學,讓皇帝在經術上有所成就。

  他二人都是宦海沉浮數十年的人精,哪裡會不知道這其中的彎彎繞繞,哪怕他們有心想退,其背後也有人不允許他們這麽做。

  皇帝自然謙虛客氣了一番,他說:“諸公也都知道明天就將在承明殿舉辦一次策問,專以考校朝中公卿及地方舉薦子弟,擇其優越入秘書監。”

  三人互看一眼,紛紛點頭,自然知道有這麽一回事。

  只聽皇帝繼續說道:“能入秘書監者,無不是未來的良臣俊賢,若任其隨我於石渠閣自行翻閱經典,豈不浪費其才?是故我想著,等明日確定秘書郎人選之後,便讓他們終日與我一起,在諸公門下聽講受學。”

  這本是一道詔令就能解決的事情,可皇帝偏偏要大動乾戈,讓人忍不住去想其中深意。

  要知道能在趙岐、桓典兩位大儒手下就學,哪怕是公卿子弟,也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情。他們二人本來是隻教導皇帝,可如今皇帝為了讓那些秘書郎更好的成才,特意請他們連帶著一起傳授學問。

  如此恩情,必將讓那些明天選入的秘書郎,尤其是出身寒門的秘書郎對天子感激涕零。

  能從臣子間紛雜的人際關系中挑選趙岐與桓典為師,基本上保證任何一方的利益與勢力不至於因此獨大、又能以隻言片語而獲得未來親信的人心。

  桓典突然覺得,自己除了經術以外,仿佛沒有別的什麽能教導這個聰慧天成的皇帝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