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典召以萊州副將的身份,駐扎旅順島,全權負責處理一切事宜,牛犇以遊擊將軍的身份,協助羅典召管理旅順島的一切事宜,他們率領五千軍士駐扎旅順島,首要的任務有三個,第一是穩定旅順島的局面,安撫百姓,盡量減少因為尚可喜造反形成的巨大動蕩,第二是做好全面的防禦部署,堅決打退皇太極和後金韃子的進攻,第三是詳細甄別,找出留在旅順島的後金韃子的奸細。
牛犇協助羅典召,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甄別奸細。
皮島的慘重損失,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太極和後金韃子安插的奸細,其實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之後,後金就開始往皮島安插奸細,將皮島駐軍的所有情況掌握的一清二楚,後來軍士混入到皮島駐軍之中,不過是時機成熟,可以采取行動了。
旅順島決不能出現此等的情況。
羅典召和牛犇擁有很有利的局面,主要是登州新軍有著極強的紀律性,絕不會騷擾百姓,只要軍隊穩定,與百姓的關系融洽,軍民一心,後金和皇太極就沒有任何的機會。
當然,駐扎旅順島的軍士,軍紀軍規是特別強調的,任何人都不能夠違背。
羅典召和牛犇率領的軍士在旅順島駐扎下來之後,源源不斷的商船前往旅順島,運送去糧食等急需的物資,這些物資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穩定旅順島的局面,同時,羅典召派遣部分的軍士,前往金州等地偵查,將旅順島周邊的局勢,稟報給吳宗睿。
遼東,盛京。
尚可喜率領的兩萬多人的隊伍,終於抵達。
皇太極出城三十裡迎接,對於尚可喜大加讚譽,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等話語脫口而出,賞賜尚可喜大量的錢財,現場敕封尚可喜為總兵官,兩千余水師軍士,依舊歸於尚可喜直接指揮,這份殊榮,讓尚可喜惶恐,一路上忐忑不安的心思完全消失。
尚可喜歸順後金,還是帶有一些資本的,近百艘大大小小的戰船,水師官兵兩千余人,兩萬多的百姓,其次就是糧草戰馬以及大量的軍械。
水師是後金以及皇太極最為缺乏的,尚可喜的歸順,無異於雪中送炭。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尚可喜是第一個主動歸順後金的,皇太極所擁有的漢軍,全部都是被後金韃子打敗之後,無奈之下歸順和投降的。
這也難怪皇太極如此的高興。
皇宮,大政殿。
皇太極端坐在龍椅之上,看著下面的諸位貝勒大臣,內心之中有了不一般的滿足感覺。
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嶽托、阿濟格、杜度、阿巴泰等人,全部坐在下首,這些人,可謂是後金最為精銳的所在了。
天命十一年,大明天啟六年,皇太極繼位,成為後金的大汗,不過這個時候,他的權力並不是特別的穩固,甚至有些虛,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留下了四大貝勒共同處理國政的制度,而其他的三個貝勒,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繼大汗位的皇太極,不過是四貝勒。
經過數年努力,一直到天聰六年,也就是大明崇禎五年,皇太極才通過諸多的手段,廢除了“四大貝勒,俱南面坐”的規矩,將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到了這個時候,四大貝勒之中的二貝勒阿敏,被皇太極囚禁,剝奪了一切的爵位,永世不得翻身,三貝勒莽古爾泰病亡,大貝勒代善急流勇退,主動承認了皇太極的絕對權力。
當然,皇太極很清楚,皇宮裡面的鬥爭遠沒有結束,後金的八旗之中,皇太極親自掌控的有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代善掌控的有正紅旗和鑲紅旗,十四弟多爾袞掌控正白旗,十五弟多鐸掌控鑲白旗,表弟濟爾哈朗掌控鑲藍旗。
這裡面,除開代善,多爾袞與多鐸兩人為親兄弟,掌控正白旗和鑲白旗,權力不小,而八旗的旗主之中,唯有濟爾哈朗是皇太極死忠的支持者。
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皇太極掌控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屬於上三旗,其余的則屬於下五旗,上三旗和下五旗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朝中的王公貴族,大都出自於上三旗,上三旗屬於後金大汗親近的奴才,下五旗之人,見到了上三旗之人,是要行禮的,必要的時候還需要回避。
如果能夠從下五旗進入到上三旗,被稱之為抬旗,對於滿人來說,是巨大的榮耀。
歷史上大清的皇帝,也是通過不斷抬高上三旗的地位,來掌控朝政,鞏固自身的權力。
皇太極在鞏固權力的過程之中,不僅僅要注意八旗的旗主,還要注意其他的王工貝勒,他很清楚,沒有絕對的權力,就無法做事情。
繼位大汗以來,皇太極推行了很多的政策,譬如說推行漢文化,丈量土地,將歸公的耕地發放給農戶耕種,效仿大明朝廷,建立起來朝廷,設立了滿六部和漢六部等等,這些舉措,使得後金的實力大幅度的增強。
對於漢人的態度,皇太極完全不同於其父親努爾哈赤,皇太極規定,盡管漢人依舊是滿人的奴隸,但滿人不可隨意的殺戮漢人,漢人也可以獨立的耕種土地,同時,皇太極對於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員,極力的招募,輕易不願意殺戮,而且,皇太極要求諸多的王工貝勒,取得作戰勝利之後,一般情況下不準屠城。
這一次皇太極親自出城招募尚可喜,在朝中是存在爭議的,所以在安撫了尚可喜之後,皇太極將滿人之中貝勒以上的權貴,全部召集到大政殿,專門商議。
輕輕的咳嗽了幾聲之後,皇太極開口了。
“諸位,我今日請你們來,就是讓你們說說我後金招募尚可喜的事宜,今日大政殿沒有漢人,更無外人,你們有什麽想法,盡管說出來。。。”
皇太極的話語剛落,多爾袞站起身來了。
時年22歲的多爾袞,16歲就被努爾哈赤敕封為貝勒,18歲成為正白旗的旗主。
“八哥,臣弟認為,不用如此規模招募尚可喜,而且尚可喜率領的軍士,應該要分解開來,大凌河之戰,大明錦州總兵祖大壽,歸順我後金之後,旋即反叛,誰知道尚可喜是不是會這樣,再說了,大明的那些漢人將領,大都是軟骨頭,都是見風使舵的好手。。。”
皇太極臉上帶著微笑,他早就預料到了,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的會是多爾袞。
多爾袞與多鐸的關系非同一般,兩人驍勇善戰,得到了父親努爾哈赤的讚賞,據說當年努爾哈赤曾有意讓多爾袞或者多鐸繼承漢位。
也是因為多爾袞和多鐸的英勇善戰,皇太極才會容忍他們。
多爾袞說完之後,多鐸跟著站起身來,幾乎是重新敘述了多爾袞所說的話語。
多鐸時年20歲,14歲被努爾哈赤敕封為貝勒,16歲成為鑲白旗的旗主。
多爾袞和多鐸的意思很簡單,皇太極和後金不應該如此善待尚可喜,而且要分解尚可喜的兵力,時刻監視尚可喜,防止其有任何反叛的行為。
多爾袞和多鐸兩人,對於那些投降的漢人,一點都看不上,對於皇太極身邊的漢臣范文程、寧完我和馬國柱等人,更是不感冒,他們的骨子裡,有著滿人至上的認識。
不僅僅是多爾袞和多鐸,包括豪格和阿濟格等人,同樣是這等的認識。
這是皇太極痛恨的認識,皇太極很清楚,僅僅憑著人口薄弱的滿人,想要入主中原,幾乎不可能,必須要籠絡漢人,才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目的,多爾袞和多鐸等人,英勇善戰是不錯的,可是很多方面的認識,都帶有極大的局限性。
如果多爾袞和多鐸這種局限性在後金大行其道,則後金的政權不可能繼續擴充,後金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宏偉壯志就不可能實現。
多爾袞和多鐸全部說完,皇太極沒有馬上開口,看向了坐在左邊第一位的代善。
代善很聰明,馬上站起身來。
“尚可喜之事,臣沒有什麽意見,一切聽憑大汗定奪。。。”
皇太極臉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代善這種打太極的回答,其實是支持多爾袞和多鐸。
“臣弟認為, 大汗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後金必須要善待漢人。。。”
濟爾哈朗的話還沒有說完,阿濟格就站起身來了。
“濟爾哈朗,我們滿人至高無上,憑什麽要善待那些下賤的漢人奴隸。。。”
。。。
眼看著大政殿又要陷入到爭吵之中,臉紅脖子粗的阿濟格,甚至挽起袖子,準備要對濟爾哈朗動手,皇太極終於忍不住了。
皇太極記得很清楚,後金的朝會,不爭吵的情況太少了,天聰五年,也就是大明崇禎四年,朝會的時候,莽古爾泰與他皇太極在大政殿發生了爭吵,竟然拔出了隨身攜帶的彎刀。
近兩年的時間,皇太極努力整頓朝會的秩序,可惜效果還是不理想。
朝會上面可以爭吵,可以就某個問題辯論,但不能有人身的攻擊,更不能拔刀相向,這樣還算什麽朝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