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萬歷外史》第29章 工藝工序(上)
  廳內靜了片刻,隻聞前院傳來叮叮打鐵之聲。

  古成冶忽道:“若我們自家能將‘楊古井’全做出來,那便好了。”

  古常勇沒好氣道:“你這是廢話!”

  楊錚道:“古大叔,你是如何打製‘楊古井’的,可方便與我說說麽?”

  古常勇擺手道:“這有什麽方便不方便的。”當下把打製方法講了一遍。

  作為城內最好的鐵匠,他自然有很多獨到技藝,而這也是古記鐵鋪穩坐秦州頭把交椅的保證。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他的徒弟都未見得能學到,最終只會傳給兒子古成冶。華夏大多工匠技藝,都以這種方式傳承。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家的競爭優勢,卻也使不少技藝因此而失傳。

  不過“楊古井”的打製工藝並不複雜,最重要的是經驗及細節的把控。若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鐵匠,或許能從他的話中得到些啟發。但像楊錚、胡喜子這樣的外行,即便聽明白是怎麽一回事,也不會有任何實用價值。

  而且古常勇相信,不論胡喜子還是楊錚,都不可能將這些話泄露出去,更不可能去開個鐵鋪與他競爭。

  楊錚聽古常勇講完,終於知道為何打製一個“楊古井”會那麽費時。

  這裡面最難做的,便是外筒的筒壁。

  “楊古井”外筒長一尺五寸,徑七寸。展開來便是一塊厚一分、長二尺二寸、寬一尺五寸的鐵板。要製出這樣一塊厚薄均勻的鐵板,差不多需要兩個時辰。蓋因沒有碾軋設備,全靠鐵錘一錘一錘敲出來。而整個古記鐵鋪中,包括古家父子在內,一共只有三名匠人有這等手藝。

  以熟鐵為料,整塊鐵板打製好後,便將其放於預製好的鐵胎上,慢慢敲打卷成筒狀。這個過程同樣需要技藝嫻熟的老匠人帶著做。否則若將鐵板敲廢,那就又要從頭來過。

  鐵板卷成筒狀之後,將其浸於熱融的生鐵液中。接口處被鐵液封實,相當於完成了焊接。而鐵筒浸過之後,就會變得堅硬耐磨。

  其後校型、打磨、封底等工序,相對要簡單許多,店內夥計大多能做。

  這樣看來,一天打製六個“楊古井”,基本已經接近古記鐵鋪的極限了。純手工打製,當真是費時費事。而人力終有盡時,即便他們三人每日多做一兩個時辰的工,恐怕也難以再敲出一兩塊合格的鐵皮來。

  楊錚沉吟片刻,問道:“這鐵筒子不能直接鑄出來麽?”

  古常勇道:“難!筒壁只有一分厚,若直接去鑄,氣孔太多,根本不堪用。若要做得合用,至少得厚上數倍才行。就算我們不計本錢,但做得那樣沉重,用起來也很不方便。”

  古成冶在旁解釋道:“若要減少氣孔,需使爐溫再高上許多。待鼓風輪做好,倒是可以嘗試一下,眼下卻來不及了。”

  楊錚點了點頭,起身在廳內踱了個圈,忽而有了想法,對古常勇道:“古大叔,同樣重的鐵,倘若打製成長而窄的形狀,是否就要省時許多?比如說,寬三寸左右,長十一尺。”

  古常勇道:“這是自然。只是打這丈余長的鐵帶,有何用處?”

  楊錚道:“煩請取些草紙來。”

  古成冶道:“這裡就有。”從側廳取了十幾張草紙,一支炭筆。自從看了楊錚所繪的圖樣後,他也時常琢磨著畫一畫,現今已經有了些心得。

  楊錚卻未取炭筆畫圖,而是將一張草紙的一邊折了折,然後沿折線撕下,得到一個約摸三指寬的紙條。

接著挽起左手袖子,露出小臂,將那紙條呈螺旋狀纏於臂上。再稍一調整,將紙條相臨之邊盡皆對齊收嚴,不露肌膚,然後望向古常勇。  古常勇看了半會,猛得一拍桌子,叫道:“妙!妙極!哈哈哈!小兄弟,你真是神人!”

  古成冶也領會了楊錚的意思,依樣撕下一個紙條,卻未往手臂上纏繞,而是直接盤旋對接起來。繞了幾圈之後,便形成了一個中空的紙筒。看著這個紙筒,也不禁笑了起來。

  胡喜子自然也看明白了,問道:“古掌櫃,用這法子來做,咱們可是就不用發愁了?”

  古常勇笑道:“正是!三四寸寬的鐵皮帶子,我這裡至少有七八個人能做得出來,無非或快或慢。可一天下來,怎麽也能敲出十幾條來。”

  古成冶道:“用鐵皮帶子盤繞打成筒子,也比用整塊鐵板來卷要容易些。以此法來打製,就算我們一家來做,一月之內三百個‘楊古井’,倒也勉強能辦到。”

  話雖這般說,可大家都知道,事情到了這一步,仍是要讓城中的鐵鋪都參與進來。不然知州老爺那邊可交待不過去。原說最多做一百個,結果做了三百個出來,這便是有意欺瞞,父母官豈能容你?

  楊錚道:“古大叔、古大哥,我有一個想法,請二位看看能否加快打製速度。”

  古家父子道:“請講!”

  若是旁人這樣說,古常勇即便不會表露出不悅,心中也會不以為然。老匠人對自家手藝大都很自信,有時這種自信近似於固執。對於外行人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

  可對於楊錚的意見,他卻非常重視。旁的不說,單就“楊古井”打製一事,人家只是聽他講了一遍打製過程,不長時間就想出了個主意,使產能近乎翻了一倍。有這等本事的人,不論其年紀大小,是不是外行,所說的話都值得認真聽聽。

  而從弄出鼓風輪一物開始,古成冶就對楊錚的奇思妙想很是佩服。一聽楊錚又有了新的想法,不由很是期待。

  楊錚道:“可否將整個打製過程拆分為若幹部分,視每部分的難易程度和耗時長短,配以一名至數名匠人,專做這一部分。就以外筒的打製來說,做鐵皮帶子的就專管打鐵皮帶子,打製好後交給專做卷筒一之人,這樣一步一步傳遞下去,直至最後完成。”

  方才他聽古常勇說過,每一個“楊古井”的打製,都是由一個手藝嫻熟之人領頭,輔以數名普通匠人。全部工序都在領頭者的指揮監督下完成,這固然能使成品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卻必然會涉及到工匠間的多次協調和窩工。

  早先在商議推行“楊古井”時,楊錚便提過分工合作的理念。這一回所說的方法,算是做了個拓展,將分工的范圍擴展得更大了一些,已不限於某個部件,進而涵蓋了整個工藝。

  然而古常勇卻道:“每人隻做一樣事,易於熟練順手,幾十上百個做下來,應當能夠快上不少。可將各部分交於不同的人來做,尺寸上難免會有差池。最後拚裝為成品時,在校正修補上怕是會費很多工夫。”

  古成冶道:“是啊,只有一邊打製一邊比對,才能保證所製部件最終合用。”

  兩人雖未明說,卻顯然覺得楊錚的想法有些異想天開。

  楊錚對古家父子的話卻也有些不解,便又進行請教。之前古常勇隻說了打製方法,此時了解到他們的製作工序後,楊錚才明白了問題之所在。

  原來他們每製一個“楊古井”,都是先將外筒做好,然後再為這個外筒配做內筒等其余部分。在不同的人帶領下製出的外筒,尺寸上會有些偏差。同一個人前後打製的兩個外筒,其大小也不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之前那些打製好的“楊古井”,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一樣大,實際上尺寸是有一些差異的。而每個內筒都是比對著一個外筒打製,若是換到別的外筒上,便有可能縫隙過大,或者裝不進去。

  單就“楊古井”的作用而言,他們這般打製自然沒什麽問題。稍大一點或稍小一點,完全不影響使用。可要想規模化量產,這樣的方法顯然效率比較低。 若再考慮到日後有可能的維修、配件替換等問題,其劣勢就更明顯了。

  古記鐵鋪打製“楊古井”所采用的工序,應是此際工坊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式,而且並不止限於鐵匠。匠人們之所以沒有想到或是采用更好的辦法,大概主要是因為沒有必要。

  一者各類手工作坊所製的絕大多數物品,對精度要求並不高。他們固然能將一件物品做得極為精細,卻並不追求將同樣的物品做得大小完全一致。因為只要能用、好用,人們並不會計較是否大了或小了幾分幾毫。

  二者工坊很少會有連續不斷地大量製造同一物品的時候。多數時候,工坊的銷售區域僅限於本地方圓百十裡范圍,市場需求量十分有限。

  可眼下“楊古井”的打製,卻是個例外。若做得好了,行銷之地絕不止限於秦州。而要想佔有更遠處的市場,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是最為關鍵之處。

  要想讓古家父子改換觀念,這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契機。不過從眼下來看,似乎並不太容易。幸好通過之前的一些事情,讓這二人願意聽聽的意見。而只要願意聽、能探討,這事就有門兒。

  楊錚暗自思忖一番,而後說道:“古大叔、古大哥,若隻將‘楊古井’視為一門生意而不考慮其它,要想做得長久、賣得更多,你們覺得最為關鍵之處是什麽?”

  古成冶道:“最為關鍵之處自然是製法。若隻我們一家會做,想買的人便只能找我們。”

  楊錚道:“可這製法早晚會被人學了去,到那時我們又該依仗什麽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