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景德傳燈錄】
不過一兩日的功夫,有夫之婦杜羅敷被董承強奪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長安。
由於才發生秦誼入獄,廷尉出面干涉卻被京兆尹橫加阻撓的事情,許多人本以為京兆尹是正常的公事公辦,現在卻斷定是董承在貪圖美色、假公濟私。
流言一旦傳出來,很快就在熱衷於臆測權貴私隱的民間議論紛紛,越是與此事毫無關系的人,越是猜想非議得十分起勁——尤其是京兆尹胡邈嚴令禁止議論後,更是加速了事情的傳播,很快蔓延至三輔。
跟好事者的閑言碎語比起來,偏偏是那些牽涉其中或大約知道內情的人噤若寒蟬,不發一語的同時卻也在密切關注事情接下來的走向。
就在這流言四起,氣氛微妙的尷尬時刻,侍中、平尚書事楊琦的馬車從弘農轔轔的駛入了長安城,在一眾護衛的簡單擁簇下,徑直向著宮城方向而去。
承明殿中,董承正神色如常的招來少府張昶、大司農劉和、度支部尚書韓斌等掌握朝廷財計的大臣,向他們陳說新定的政令:“關東戰事日頻,糧草之需,不能光靠今歲秋收農賦、往年倉儲。我看近日因豐收之故,三輔糧價低於往常,少府等官不妨出資采買,既補國用、又能保農之不傷。”
此事初聽上去沒什麽問題,張昶等人相視一眼,見司空趙溫低眸不語,不做什麽表示,知道這必是出自於他二人的共識。
張昶略顯多余的說了句:“此事早有前例,但有詔書政令,我等自無不從,可使平準、均輸去辦。”
“詔書不日即下。”董承眉宇間縈繞喜色,淡淡道:“只是先說與爾等知道,有個預備。”
張昶等人唯唯稱是,見楊琦來了,又向他拜了一拜,帶著好奇的神色退了出去。
“倒以為楊公得過兩日才到。”趙溫看見楊琦神情嚴肅的走了進來,眉頭一挑,像是什麽事都不知道似得,開口說道:“楊公可是一下車就來了?”
“是有一事想當面問太尉。”楊琦不假顏色的說道:“可還有將朝廷法度放在眼裡麽?天子率軍東征,將長安托付給我等大臣,太尉就是這麽奉公職守的?”
“侍中這是何意?”董承忍不住豎起眉頭,回道:“侍中一回來就出口教訓,我還未問侍中是怎麽守禮製的。”
尚書令吳碩察覺到氣氛不對,趕緊對四周閑雜人等打了個眼色,又熱情的上前邀楊琦入座:“楊公,快請坐下,此事或有誤會,得先說明白……”
“此事或與你逃不掉關系,你少在此作態!”楊琦把袖一拂,厭惡般甩開吳碩伸來的手,直接走到趙溫那邊坐下。
吳碩實在是冤枉,此事還真與他沒有關系,若是董承事先稍微征詢他的意見,這件事就根本不會發生。可誰讓吳碩圓滑機警,很早沒有主動登門私會董承,這兩年也盡量轉變作風,乾些實事,故而這回未曾參與卻被外間誤解,讓吳碩心裡很不是滋味。
“楊公回弘農一趟後,脾性倒是見長。”董承冷冰冰的直視著他,語氣不善:“不知我做了什麽,讓楊公致怒?”
楊琦就是來興師問罪的,此時回話也毫不客氣:“秦誼入獄,是故意羅織罪名,還是確有其事?”
董承尚未回答,趙溫突然間搶白說道:“此人有些嫌疑,故才被京兆拿去問詢,廷尉過問之前,便已將其開釋。”
楊琦胡子一抖,又說道:“既如此,那秦誼之婦為何被接去了太尉府上?三輔流傳,皆稱太尉愛其婦美色,
有意陷害秦誼,逼其讓妻保命,可是如此?”董承正氣惱於趙溫的直白,絲毫不給他掩飾回避的余地,又被楊琦的咄咄逼人所激,脫口道:“真是荒唐,閭裡小民妄議大臣,這話豈能輕信?”
“裡正、亭長及若乾人等皆見杜氏入太尉府中,秦氏宅邸如今只剩一孤兒,這還有假麽?”楊琦說著,居然羅列了一大批證據。
董承又驚又疑,心想楊琦真的是才到長安麽?
他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吳碩,希冀善機變的吳碩能為他開口分擔一二,哪知吳碩緊緊抿著嘴,面色微沉,坐在一旁像是沒看見董承的眼神似得。
“太尉果真是為了一個女人,蓄意構陷良善?”趙溫後知後覺的驚歎道:“我原道太尉處置秦誼一案,於理於法皆不失公道,豈料……竟有這等隱秘私事。”
董承一聽話風不對,扭頭看向趙溫道:“趙公這是何意?秦誼一案該如何判,你也是附和了的!”
“我是附和過。”趙溫一副無辜的樣子,又遺憾的搖了搖頭:“然而有這一層隱秘, 太尉何必瞞我?”
“你!”
“若是單以此案論,京兆判秦誼如何都是秉正,但若加上這一女子,這公私與否,可就說不清了。”趙溫語氣從容,循循善誘道:“太尉可要看清風評,早些彌補才是。”
楊琦看了趙溫一眼,也是目光冷淡的看向董承。
董承立時醒悟了,他們是想著法的坑拐他,好讓他低頭認錯、殺他的威風!
他若是認了錯,以後不但在承明殿將失去部分話語權、增加妥協的代價,更會將把柄交到他們手上,這是董承所不能接受的。
“子虛烏有的事,有什麽好彌補的!”董承拍案起身,嘴硬道:“黎庶黔首的話,當不得真。與其議論瑣事,不如多綢繆朝廷要務!”
他這一番斷喝直接將趙溫、楊琦等人也打入了‘黎庶黔首’的范疇,楊琦聞言色變,正要反駁,卻見董承說完之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他何時變得如此蠻橫?”楊琦也不顧吳碩在場,徑直對趙溫說道:“跋扈不法,他想做什麽?”
“董公心裡想必也是有所憑仗吧。”說著,趙溫似若無意的瞥了吳碩一眼。
吳碩身子立時一顫。
承明殿的一場爭執鬧得不歡而散,吳碩在董承負氣走後,也不肯久留,又不敢去尋董承,隻好找借口回尚書台去了。此事看似是趙溫、楊琦將董承的氣勢打了下去,但吳碩也看得明白,他們仍動不了董承分毫。
只是這場爭執讓吳碩嗅到了危險的苗頭,讓他潛意識的開始作壁上觀,試圖與董承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