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局馬刺隊依靠著楚陽和阿爾德裡奇的出色表現,死死地咬住了比分,但是很快,爵士隊就開始穩扎穩打,逐步擴大自己在場上的優勢。
第一節比賽還剩下7分44秒的時候,米切爾輕松突破了米爾斯的防守,強硬的殺向籃下,楚陽立馬就遮天蔽日的撲了上來,想要阻擋下米切爾的這次進攻。
但是,米切爾在空中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一個拉杆,把整個人的身體靠在了楚陽的身上,雖然在楚陽的干擾下,球沒有打進,但是卻造成了楚陽在場上的第二次犯規。
聽到裁判響哨之後之後,楚陽立馬就攤著雙手,示意自己沒有犯規。
但是現場的裁判態度卻非常的堅決,這就是一次犯規。
現場的球迷頓時發出了一陣噓聲。
兩次犯規之後,為了保護楚陽,維奇也不得不把他換下場,換上保羅加索爾頂替他的位置。
但是加索爾和楚陽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別說他現在狀態正低迷,就是他狀態正佳的時候,面對爵士隊一群能跑能跳的年輕小家夥,加索爾也是非常吃力的,這是身體天賦上的差距,是根本就沒有辦法彌補的。
但是沒有辦法,現在維奇也只有加索爾可以用來保護內線了。
剩下的內線球員也就只有一個貝爾坦斯可堪大用,可他卻是一個投手,在特定的情況下很好用,但是一旦在陣地戰上,他的防守就是一個軟肋。
沒有了楚陽,馬刺隊場上就只有阿爾德裡奇一個人帶著打,也只有阿爾德裡奇是馬刺隊場上最有把握的一點了。
面對全民皆兵的爵士隊,阿爾德裡奇在首節展示了自己強大的進攻能力。
無論是面對戈貝爾還是費沃斯,他就是非常簡單的翻身後仰或者是擋拆之後的中距離跳投,由於手感出色,還真的是誰都防不住他。
首節比賽,阿爾德裡奇一個人8投7中,單節就砍下了17分3個籃板1次封蓋的數據,
可就是這樣出色的數據,馬刺隊在首節結束之後卻依舊以23:31落後了對手8分。
除了得分,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在籃板球上,馬刺隊居然以5:15落後了對手9個,可見,楚陽下場之後,馬刺隊對於內線籃板球的保護做的到底是多麽的無力。
加索爾緩慢的腳步移動不論是在搶籃板球還是在防守上都很難和對方的兩名精英級別的內線抗衡,阿爾德裡奇的經歷有全部被牽扯在進攻端,對於內線籃板球的保護更是沒有辦法做到面面俱到。
如果不是阿爾德裡奇首節的爆發,馬刺隊很有可能首節就落後兩位數以上的分數。
次節比賽,已經休息了大半節的楚陽再次披掛上陣,帶著帕克,吉諾比利等老將在場上打。
兩個人這段時間的效率都非常的差,尤其是帕克,更是陷入風口浪尖之中,表現也非常的不好,第二節比賽,帕克持球過了半場之後,就把球權交了出去,自己也不攻,防守端也很難守得住。
至於吉諾比利,雖然進攻防守都比較堅決,但就是命中率感人,第二節比賽一上來就試著投了兩次,結果全部打鐵,加上首節的一次出手,吉諾比利已經是3投0中了。
其他人,諸如貝爾坦斯,蓋伊等人,發揮的也都很不盡如人意,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水平來。
眼看著自己的隊友一次又一次的好機會沒有能夠打進,而在防守端他們又是對手突破的缺口,楚陽的壓力也就變得越來越大。
一方面,他不僅僅要在對手一次又一次對內線衝擊的時候保護好自己,另一方面他又要做好自己的職責,保護好內線。
這聽起來就是兩相矛盾的事情,既不要犯規,又想守好內線,哪裡會有這麽簡單的時候。
如果不想犯規,那麽在防守端就一定會有所顧忌,相反,如果想非常有威脅的進行防守,就不能怕犯規。
這本來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事情。
否則也不會有對手主動造犯規進行殺傷的戰術了。
對於一名球員來說,保護好自己的犯規次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可關鍵是現在楚陽雖然對自己的保護做的很好,可也禁不住對手殺傷自己的次數多啊,每一次,對手只要能夠突破外線的防守,第一選擇就是殺傷內線。
楚陽能夠躲過一次,兩次,可不代表他每一次都能夠非常完美的去防守。
很快,楚陽就領到了自己的第三次犯規。
三次犯規之後,維奇並沒有急著把楚陽換下場,而是讓他繼續身背三次犯規在場上帶著打。
而楚陽也沒有讓維奇失望。
身背三次犯規的楚陽在進攻端毫無畏懼,先是在內線單吃費沃斯,隨後在防守端直接封蓋了傑裡布科的投籃,隨後快速推進,接到吉諾比利的傳球直接隔扣傑裡布科。
兩分打中還造成了傑裡布科的犯規。
罰球命中,米切爾持球突破吉諾比利的防守,還是殺籃下。
雖然是一個新秀,但他對場上局勢的變化非常的敏感,他很清楚,楚陽現在已經是身背三次犯規了,如果再背上一次犯規,那4次犯規和3次犯規的意義卻是完全不同的。
三次犯規,下半場楚陽還有的打,最起碼,他不用背著很大的包袱,但是四次犯規,也就意味著下半場楚陽最起碼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盡全力去防守,除非他想要提前下場。
米切爾就像是閃電一般飛速的向內線殺去,楚陽也在內線嚴陣以待,就算是賠上自己的第四次犯規,他也要用一次令他永生難忘的蓋帽告訴他這裡是屬於他的地盤,其他人,無論你是虎,還是龍,都要在這裡給我乖乖的聽話,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在我所管轄的禁區內得分。
這是楚陽心裡下意識的第一想法。
這是一個內線的驕傲,是一名頂級中鋒最不能被丟掉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