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宋小良人》第67章 出問題的青花瓷大業
  爆竹響過之後,孫山輕輕一拉手中繩子,紅綢落下,露出了正門之上的匾額,頓時間,人群之中響起了劇烈的歡呼聲。

  那匾額之上,寫著四個大字“啟明學堂”,正是這所學堂的校名,落款之處的人名卻不是孫山,而是方德卿,這是由吳縣知縣親筆題寫的匾額。

  匾額是孫山花了百貫錢才從縣衙裡求來的,目的自是為了震懾宵小,這學堂動工的第二天,便招來了西山鎮上的一群差役前來打秋風,孫山無奈之下,才被逼著想出了這一招。有現任知縣的親筆題名在此,無形之中必會為這所學堂擋去不少的麻煩。

  接下來是孫山的一場當眾演講,只聽他講得慷慨激昂,眾人的情緒也被他帶動起來,每到一段停頓之處,兩百多名孩子都會揮舞起手臂,齊聲高喊著:“校長!校長!”

  演講完畢,眾人轉身往學堂走去。

  在一群師生的擁護下,孫山走在正前方,進了正門,主道中央豎著一塊巨石,上面書寫著八個遒勁有力的紅漆大字“空談誤國,實乾興邦”。這八個大字,乃是由孫山親自立下的啟明學堂校訓。

  “諸位看看我寫的這八個字,好壞如何?”孫山當眾問道。

  “校長寫的字,不用看也是極好的。”

  “校長的書法造詣極深,老朽不如也。”

  眾人拍馬屁的聲音此起彼伏。

  “姐夫。”范成大點頭道,“你這八個字,立意極深,小弟慚愧。”

  孫山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話也沒說,自顧自朝前走去,隻留下面面相覷的眾人。

  空談誤國、實乾興邦,寥寥八個字,確實暗含著孫山對現如今文壇風氣的不滿,也飽含著他對這新入學的兩百多名孩子的殷切期盼,他也希望范成大能沿著本來的路走下去,做一名治世之能臣。

  孫山領著眾人將學堂內各處一一看過,最後來到平時上課用的講堂。

  這是兩排平房,共計八間。

  為了讓講堂內的光線保持明亮,前後窗戶開得很大。可是窗戶大了也有煩惱,現如今可沒有什麽透明的玻璃窗,為了應對江南多雨的氣候,房頂兩側又向外擴展出寬寬的屋簷,屋簷下鋪上石板,就成了環形走廊,這裡必會成為孩子們課間玩耍的好地方。

  孫山推開一間講堂的房門,裡面的布置一下子映入了眾人的眼簾。

  首先是寬敞明亮的講堂內,整整齊齊擺放著數十套桌椅,一水兒的實木做工,樣式新穎簡約,而寬敞的桌面,又兼顧了書寫毛筆字的需求。考慮到入學的孩子們多數都不識字,剛開始學習就用紙墨書寫勢必造成大量的浪費,每張桌面上又增添了一個小巧的木框沙盤。

  轉頭再看,正前方高高的講台上,放著一張供上課先生使用的講桌,那一張配套的高腳轉椅,能讓先生們360度來回轉動,可在黑板與學生之間兼顧自如;牆壁正中鑲嵌的那一塊光潔平整的大黑板,更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除此之外,白粉筆、黑板擦、教杆之類的瑣碎小件物品,亦是一應俱全。

  這些設計全是出自孫山之手,他借用了大量前世的教室風格,大不同於現如今學堂的模樣。

  在場的眾人當中,有不少都上過學堂,見到如此聞所未聞的布置,都是不由地嘖嘖稱奇,有些人甚至壓抑不住心中好奇,專門跑上前去,這裡摸摸,那裡看看,尤其是試坐高腳轉椅的幾人,更是發出陣陣的驚歎聲。

  見識過校舍之後,

天色已經不早了,隻為看熱鬧的人群都陸續退出了學堂,孩子們被分散領進了幾間講堂之內,第一天的課程終於開始了。  …………

  剛剛忙完學堂的瑣事,孫山又一步不停地往磁窯場趕。

  當他中途路過慈裡村時,卻見村民們正齊聚在稻場上,忙得不亦樂乎。

  有人提著木桶在灑水,有人拿著掃帚在清掃,有人牽著水牛繞圈圈,牛屁股後面跟著嘎吱嘎吱滾動的石滾,正在壓實地面。稻場一角,幾個老人正忙著修理手中五花八門的農具。還有一堆小孩子玩得最是開心,不停地圍著稻場跑來跑去,正在捕捉蜻蜓。

  這一幕場景,猛然勾起了孫山前世兒時的記憶,同樣是在村中稻場上,談笑忙碌的大人們,戲耍追逐的孩子們,一幀幀畫面閃過腦海,既令他無比熟悉,又帶著幾分久遠,那群捕捉蜻蜓的小小身影當中,好像有一個正是兒時的自己,忙碌的大人裡面,有一對是他前世正值年輕的父母,還有那些熟悉又親切的鄉親面孔,七爺、九嬸、吳大伯……

  可惜,這一幕再也回不去了,不是因為他穿越了,而是童年記憶裡的那個小村莊,早就淹沒在了巨大的城市浪潮之中。

  過去的一切都追不回來了,眼前的稻場卻是為孫山失落的心靈,稍稍找回了一絲慰籍,他要為這些準備秋收的村民們做點什麽。

  帶著追思離開了稻場,孫山直接一頭扎進了書房之中。

  當天下午,孫家木器行的掌櫃帶著幾名老木匠,匆匆忙忙趕到了慈裡村,返程時,他們手中已經多了兩張圖紙。

  這圖紙上面,乃是孫山根據記憶畫出來的兩種農具的樣式,其中一種名叫稻床,另一種喚做人力脫粒機。

  卻是孫山在稻場上見到,現在的農民只能使用一種名叫連枷的農具來為稻麥脫粒,這種連枷極其簡陋又原始,一根長竿上面連著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用來拍打稻麥使其脫粒,費時又費力,村民們可謂是極其辛苦。

  而他想出來的稻床和人力脫粒機,效率就要高多了。

  稻床,顧名思義,外形看上起就像一台長方形的矮木床架,人們只要拿著一把把早已斫好的稻或麥,使勁在上面摜摔,就能輕松脫粒,效率比連枷不知要高多少倍。

  人力脫粒機,造型上有些複雜,涉及到齒輪咬合等機械原理,雖然脫粒的效率更高,但造價卻有點昂貴。它全靠人力用雙腳踩踏來運轉,當然若是稍加改造的話,也可以用畜力或水力來驅動。

  孫山讓木器行召集木匠,多多打製這兩種農具, 分別配發到孫家各處田莊,在即將到來的秋收之時,免費供佃戶們使用。

  至於兩種圖紙,孫山令他們將第一種公布出去,這種稻床結構簡單,仿製不難,應該能很快普及起來,稍微富裕點的農戶就可負擔起稻床的費用,貧窮些的幾家合買一台也不難。

  第二種人力脫粒機,由於成本較高,根本就不是平常農戶可以負擔得起的,也只有那些頗有田財的地主才有這個實力。過幾天,這種人力脫粒機會將會和稻床一樣,在孫家木器行裡公開出售,對於它的銷售情況,木器行掌櫃十分樂觀,但孫山並不怎麽看好。

  現如今人力成本那麽低廉,那些有錢的老爺們又有幾個願意自掏腰包,為手下那幫苦哈哈們置辦如此高效的機械?

  事情的發展也果真不出孫山所料。

  稻床一經孫家木器行推出,便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前來購買者絡繹不絕,很快各地市面上便相繼出現了仿製品,由於其首先出自孫家木器行之手,百姓們又親切地稱之為“孫床”。孫床之名甚至還驚動了官府,知縣方德卿派人給孫家木器行送去了一塊親筆題名的嘉獎匾額,與此同時,一封報功的奏折也從縣衙發往了臨安城。

  另一方面,人力脫粒機的推出造成的轟動也不小,前來瞧熱鬧的百姓把木器行的門檻都踏破了,但是直到秋收結束,也才僅僅售出了五台人力脫粒機。

  …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卻說當日,孫山送走了木器鋪掌櫃,回到書房之後,雙手捧起一件青花瓷器,眉頭緊鎖著,良久仍未散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