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鄭王天下》第169章 邦之彥兮
  十日後,井友和祝聃一行結束了戎狄之旅,抵達陘邑。

  鄭忽和祭仲接到匯報,早早的就守在陘邑城門口處,等著井友一行的到來。

  車馬停穩,井友下車,剛欲行禮,鄭忽也不再顧什麽禮儀,拉起井友的手和他一起走向自己的座駕。

  論起收買人心的手段,鄭忽現在已經是相當熟稔。

  而且,井友絕對當得起鄭忽如此禮遇。

  鄭忽已經井友派遣的使者口中得知,草中戎和驪戎已經同意借道,留籲、鐸辰、潞氏亦同意不插手鄭國與Z咎如氏的戰爭。

  可以說,井友此行的任務已經相當出色的完成。

  若是換個人來,都不一定能如井友做的這般出色。

  “井大夫於國有大功矣!”鄭忽自然毫不吝嗇的稱讚道。

  “吾必將井大夫之功具實以奏,父君定不吝以厚賞!”

  “不敢當世子之讚,亦非望君上之賞,臣不過謹守職分而已,世子誠以臣之功大,則盡滅戎狄以慰臣祖宗先靈,足矣!”

  鄭忽聞言,心中一顫。

  他從井友身上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諸夏先民的那種尊宗敬祖精神。

  這種切身的感受比在肅穆的宗廟裡面對祖先的神位,感受的衝擊還要大。

  祖宗在諸夏文化裡,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即便是那些虛構出來的各種神佛,也沒有祖宗的地位高。

  不僅如此,祖宗還是一面旗幟,一面始終激勵後代的旗幟。

  祖宗未了的心願和遺憾,祖宗的屈辱和仇恨,後人有責任和義務來終了。

  不然,就談不上孝!

  這才是真正使得諸夏民族能夠歷經五千的風雲變幻,薪火相傳,代代不息,始終屹立於東方的精神所在。

  就拿鄭忽的姻親齊國來說,齊侯死前就拉著鄭忽的大舅哥齊襄公的手說:“紀,吾世仇也,能滅紀者,方為孝子。汝今嗣位,當以此為第一件事。不能報此仇者,勿入吾廟!”

  於是,齊襄公滅紀。

  而列國沒有一國為紀國鳴不平,反而稱讚齊襄公能報祖宗之仇。

  這就是諸夏自古以來的價值觀!

  像後世的法制社會,有人報母仇,鍵盤俠們稱讚其行為的不也如過江之鯽,雖不合法律,但它合人情合道德,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所以,井友這種人,身負兩代人的遺憾和仇恨,絕不是高官厚祿就能夠收買的,能夠收買他的隻有復仇。

  “唯,井大夫之仇,忽亦不敢忘,必也使井大夫全人子之義,如違此誓,天厭之!”

  鄭忽鄭重的作出了保證。

  井友聞言也是感動異常“世子如能為複我父祖之恨,友願世為走牛馬,以供世子驅使!”

  “井大夫言重了!”鄭忽道貌岸然的推辭了一句,其實他心裡是暗爽的。

  一個戎狄問題的專家,到現在來說,基本上算是拐帶到手了。

  鄭國未來不滅戎狄稱霸,都對不起老天如此的厚賜!

  作為一個創業國家,能留住最急需的人才才是最為重要的!

  鄭忽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

  不多時,鄭忽幾人已至城守府。

  下車,入府,落座,再次寒暄一番,隨即切入正題。

  既然草中戎、驪戎和潞氏、留籲、鐸辰五部已經被擺平,接下來自然就是商討對戎狄作戰的具體事宜。

  井友命人奉上堪輿,開始為鄭忽等人詳細的介紹起幾個部落的地理。

  “草中戎,因其人居於少水河谷之草中,故名。驪戎亦曰麗土之戎,其人居於少水河谷之地,因以稱焉!”

  “故欲伐Z咎如,必先過草地而後經驪戎之土以入!”

  鄭忽聞言點點頭,草中戎和驪戎,他雖然知之不多,但是,多少還是知道一點的。

  如草中戎,“草中”猶言“薦居”,所謂“戎狄薦居”即此之謂,故而“草中之戎”指的是居住於草叢之中的戎族。

  而驪戎,又名“麗土之戎”,“麗土”,而是指附著於土地上的戎族。

  據《國語.晉語四》載,晉文公之時,周襄王避叔帶之亂出居在外,使人至晉告難,子犯勸晉文公納王以求諸侯,“公悅,乃行賂於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

  指的就是這兩個部落。

  鄭忽所知道的,也僅限於此,歷史上對於春秋前期的戎狄部落記載不多,應該說是隻有隻言片語。

  而如鄭莊公、祭仲等人一直以來隻專注於與中原各國的交戰,對戎狄的情況也是兩眼一抹黑。

  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鄭忽了解的多。

  “看來是時候派人滲透到戎狄部落內部了!”鄭忽心道。

  在此時來說,派個間諜什麽的打入戎狄部落內部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

  所謂戎夏雜居,並不僅僅是隻戎狄有居住在諸夏之地的,還有諸夏之人居於戎狄之土的。

  像秦穆公時的名臣百裡奚在未仕秦之前,不就是仕在戎狄嗎?後來晉伐戎狄,百裡奚為晉所獲,被當做奴隸陪嫁到秦國!

  還有秦穆公西霸戎狄的關鍵人物由余,也是仕在戎狄。

  搞個間諜過去,不但能獲取情報,更重要是能夠挑起幾個戎狄部落內部的紛爭,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僅有井友這個戎狄專家,關鍵時刻還是有些捉襟見肘。

  “過草中戎與驪戎之後,行不過半日即可抵台谷城,台谷依原山余支所建, 險要非常,Z咎如之狄多居於此!”井友接著道。

  不要以為此時的戎狄部落是逐水草而居,遷徙無常處。

  事實上,真正遷徙無常處的是北方的胡人,戎狄部落雖然也有遷徙之舉,但大多都如殷商數次遷都一般。

  他們在長期與諸夏的雜居的過程已經學會了築城,過的其實是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

  這也是後來晉滅戎狄之後,很快便能將之同化的原因所在。

  正如漢之匈奴,一直到持續到隋唐才基本被完全同化。

  戎狄的同化的工作其實從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殷商與西周時期更是經常與戎狄作戰,戎狄時叛時朝。

  正是在這時叛時朝之間,戎狄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接受學習吸收諸夏文化中的一些東西。

  到此時,其實就差一次強有力的征服就足以將戎狄納入諸夏文化圈。

  像南方的楚國此時正在征服蠻人和濮人的部落,齊國也有意識的侵伐萊夷部落。

  所以,齊和楚後來的強大,都有伐滅夷蠻的原因在內的!

  “台谷之城如陘之城堅否?”鄭忽問道。

  “雖不如陘,亦不遠矣!”

  鄭忽聞言,心中大定,投石車是時候派上用場了。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