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鄭王天下》第88章 將歸鄭
  接下來的幾日,鄭忽分別在鄧城和召陵安撫民心。

  期間,他不停的向兩地民眾重申,鄭雖得地,但是絕不會更易原本的政令。

  希望民眾能夠安心耕作,勿為它念。

  為了能夠得到當地民眾的信賴,鄭忽還專門出動大軍,剿滅了幾處時常流竄鄉裡劫掠民眾的山賊水匪。

  不事耕作,為禍鄉裡的地痞無賴自然也沒逃掉,都被鄭忽一一懲治。

  甚至召陵宰子令的同產弟子白也沒有逃過鄭忽的“魔爪”,被鄭忽強行驅逐出境。

  對於子白,鄭忽也不好做的太過分,一來刑不上大夫,民心固然重要,但也得考慮到時代的局限性,當然像鄧荒那種敢以剩飯招待鄭忽的,殺了他都過分。

  二來則是子白好歹是子令的同產弟,鄭忽也不願讓其對自己心懷恨意!

  子令見鄭忽態度強硬,也知此事絕無回旋的余地,歎了口氣,無奈的遵照鄭忽的命令將子白禮送出境。

  他心中對鄭忽也談不上什麽恨,有的隻是對子白不爭氣的恨鐵不成鋼。

  子白被驅逐之事一經傳出,立刻在民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很多曾經被子白禍害過的家庭紛紛前來向鄭忽表示感謝,以至於已經有不少人家在家中為鄭忽立起了長生牌。

  一時間整個召陵的風氣為之一肅,雖然還達不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治局面,但也算是民心安定,達到了《詩經》所謂的汔於小康的狀態。

  事情傳到鄧城之後,亦引發了一個小的高潮,國人皆呼“鄧城入鄭,實乃天之所賜,鄧民之福也!”

  鄭忽也沒想到,他僅是驅逐了子白而已,竟能收到這麽大的成效。

  隻能感歎此時的國人還真是樸實!

  無論怎麽說,鄭忽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他也是時候回鄭了。

  留下千余人的軍隊,並與之約定留戍一歲,來年此時換防。

  這也是必須要事先聲明的,留守在此地的軍中士卒又不是本地人,加之鄧城、召陵兩地貧瘠,戍邊辛苦。

  必須得考慮到他們的生理、心理需求。

  像鄭忽未來的大舅哥齊襄公為什麽會被殺,還不是因為給戍邊的士卒約定往戍一歲,瓜時而往,及瓜而代,最後卻沒能實現諾言。

  導致士卒勞苦不堪又兼思鄉,這才有了齊人連稱、管至父勾結公孫無知,率眾作亂,攻殺襄公於宮室之中的事情發生。

  自家大舅哥的教訓,鄭忽自然要汲取,千余士卒或許對鄭忽造不成什麽威脅,但是若其真發起狠來,鄧城、召陵兩邑就要遭殃了。

  這是鄭忽不願意看到的。

  林林總總的事情一項不落的安排下去之後,鄭忽下達了最後一個命令,那就是明日回國。

  而此時距離鄭忽初次宴請公子辛醜一行已經過去二十天左右的時間了,正值周歷的十月二十二,離周歷的新年也就是所謂的建子之月也不過還有七八天的時間。

  其實,所謂的夏歷、殷歷和周歷並無本質的區別,隻不過歲首不同,夏歷以建寅之月(即後世通常所說的陰歷正月)為歲首,殷歷以建醜之月(即夏歷的十二月)為歲首,而周歷則以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

  這大致就如同這三代都是都有《易》,但是名稱和首卦不同。

  夏之《連山》以艮為首,殷之《歸藏》以坤為首,周之《周易》以乾為首。

  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有兩個,

一是區別於前代,二是告知世人本朝和前朝所得的天命不同,所崇尚的德行也不同。  鄭忽對此也沒什麽好說的,既入其鄉則隨其俗,帶領大軍盡快歸國,讓士卒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理。

  鄭國的士卒能與家人團聚,但是蔡國的士卒就沒這麽好運氣,鄭忽將鄧城、召陵兩邑徹底收入囊中之時,就已經傳信告知鄭莊公。

  但是至今未見有蔡卒歸國,鄭忽估計自家老爹是存著惡心蔡侯一把的心思,以泄相會時的受辱之憤!

  這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傳出去名聲也不好聽,會給人一種小肚雞腸的印象。

  “看來自家老爹的小孩子脾氣又發作了!”鄭忽心想。

  也不怪鄭忽這麽想,誰能想到作為梟雄人物的鄭莊公心裡面還住著一個童子。

  就像當初他平定共叔段的叛亂之後,對武薑說的那句“不及黃泉,毋相見也!”

  這完全就像是一個小孩子因為對自己的母親不滿,才能說出的如此不經大腦的話。

  要不然,他後來後悔幹嘛?

  再比如後來《左傳》中所謂的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

  這哪像是個政治人物應有的表現, 分明就是像是個小孩子手中的糖被大人奪去,小孩子獨自生悶氣,不願意搭理大人一樣。

  更別提再之後因為其不朝,桓王率師來伐,祭仲都勸他不如謝罪,而他則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樣,硬要和桓王死磕到底!

  終於在祝聃射中桓王之後,火泄了,怒消了,清醒了,平靜了,派人向桓王謝罪。

  可以說,鄭莊公因為這個小孩子脾氣做了不少錯誤的決定。

  而後來的人們在觀其功過時總是潛意識的將其性格中的小孩子脾氣抹去。

  誰也不相信如此的梟雄人物會有如此人性化的一面。

  這也算是只會抓重點的弊端了,雖然嘴裡喊著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必然也有偶然,但是事實上眼睛從來隻盯著必然看,不去認真的分析偶然。

  總有人會說沒有張三,還有李三,王三諸如此類的話。

  或許偶然對於整個歷史長河來說確實是不值一提,但是它包含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性格,通過研究這些東西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貼近歷史人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畢竟所有學問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學以致用。

  “看來隻能盡快回去好好勸勸他了,實在不行隻能讓自家祖母出馬了!”

  鄭忽覺得也隻有自家那個曾經偏愛幼子的祖母能勸住自家老爹。

  其他人還真沒這個能耐!

  “不過,自家祖母好像自從與自家老爹掘地相見之後就再也沒過問過政事了。”

  “看來也隻能等回去以後再說了!”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