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鄭王天下》第15章 得寸進尺
  鄭忽在他老爹和公子呂的注視下走入坐席,方坐定,鄭忽抬眼小心的朝他老爹的方向看了一眼,正瞧見他老爹笑眯眯地看著他。

  鄭忽立刻收起了小心思,換做了一副嚴肅的表情,眼觀鼻鼻觀心。

  看著鄭忽一副驚嚇過度的模樣,莊公在心裡歎了口氣“看來昨天晚上的事把他嚇壞了!”

  能不嚇壞嗎?在這樣的梟雄老爹眼皮底下,犯下這樣嚴重的政治錯誤,鄭忽要是心裡無一絲一毫的波瀾,那就和聖人無異了!

  看著鄭忽略顯疲憊的面容,莊公開口問道:“吾和汝叔祖已觀汝之文章。吾兒心思機敏,吾固知之矣!然今見汝之文章,汪洋恣肆卻又矩度斐然,實有大家之風,不知吾兒是如何作得?”

  聽到這裡,鄭忽心中一緊,這話雖然在誇他文章寫的好,但是隱隱卻有懷疑文章不是他所寫之意。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啊!”鄭忽心想“那些穿越之後東抄一篇文章,西抄一篇詩歌的小說果然不可信。”

  自己的文章確實是自己所做,隻不過加了些後世法家和縱橫家的文風,這樣都會被懷疑,更別說抄其他了的。

  “看來以後行事得小心些才是,不能過多的展示出與這個時代不相符的東西。”

  人常說:“領先時代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果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若是自己展現出過多超越這個時代的東西,很有可能被這個時代的人當成異端來對待,到時候被架在火架上燒死就徹底完了!”

  想想中世紀那些被綁在火架燒死的異端,鄭忽心中一陣不寒而栗。

  莊公不知道他的一句疑問引發了鄭忽這麽多的聯想,他隻是覺得以前鄭忽性格有些柔弱,是不可能寫出如此大開大闔卻又嚴峻鋒利,直指事物本質的文章的。

  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一個人的性格是能通過他寫的文章展現出來的。

  故而,莊公覺得他這個兒子是不是在出使齊國的這段時間得到了某些高人或隱士的指導?

  不得不說,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了。這個時期的人就是打破頭皮也想不出來穿越這個概念。

  隻能把這種性格的變化或歸結為鬼神,或歸結為有高人的背後教導。

  像鄭忽的老爹這種人,對鬼神這種存在的態度大致類似於後世孔子所謂的“敬鬼神而遠之!”

  要說有多麽篤信,那隻是騙騙普通的民眾,若是真有鬼神,以他殺弟囚母,威逼王室的“功績”,不得立馬就被天雷擊殺了嗎?

  所以,他隻能把這些變化歸結為鄭忽背後可能有高人。

  誰讓這個時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一些隱士高人。

  如帝堯時期的隱士高人――許由,堯把天下讓給他,他都不願意接受,像後來百裡奚的好朋友蹇叔,可以說是在野大賢,也是個隱士,更別說後來漢朝時期的商山四皓。

  在這個時代,總得來說隱士隱居真的為了避世,除非遇到他們認為可效忠的明主才會出世。

  不像後世,隱居徹底被玩壞了,大部分人隱居就是為了“養望”,諸葛亮隱居之時,名聲之大,就是三歲小兒都知;王安石未出世之前,更是號稱“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這樣的也算是隱居?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現在是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鄭忽老爹這麽問的目的,大致就是想旁敲側擊一下,看鄭忽那裡是否真有一位在野的大賢,

畢竟在這個時期知識不下鄉,人才缺乏的厲害!  加之,鄭忽的這篇策論太合他的心意了。想想也是,這可是雜糅了一些法家思想在內,看看戰國時期法家士子在列國的受歡迎程度就可以知道法家的思想有多受追捧了。

  更別說,現在法家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學說,鄭忽的策論可以說是法家思想的初鳴。

  鄭忽並不知道他老爹在想什麽,看著他老爹一副期待的模樣,理了理思路,在心中組織了下語言,便開口道:“以父君之見,而今周德若何?”

  “衰矣!”

  “父君之言是也,周德既衰,我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吾聞昔我桓公欲居南之江上,太史伯止之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周衰,楚必興。”

  “吾是以聽其言而觀之,楚,故成王之子爵國,方不過數十裡,而今拓土數千裡,遂為大國,何也?”

  說到這, 鄭忽一頓,偷偷的打量了一下二人的神色,見二人面容肅穆,聽的極為認真。

  便接著道:“無他,遠交近攻耳!昔者,周公廣建國家於江漢之間,楚交遠方,滅鄰國,拓土廣地,以致今我姬姓之國,幾絕於江漢。”

  “故兒念之,楚之故智可觀也。鄭何不行遠交近攻之策,得寸則鄭之寸,得尺則鄭之尺。”

  鄭忽說完,猛灌了一口水,實在是一口氣說了這麽多,有點口乾舌燥。

  鄭莊公聽鄭忽說完,稍有喜色,但似乎仍有疑慮,開口問道:“吾兒之計策,吾已知之矣!然存亡續斷,聖王之遺訓也!楚,蠻夷也,不與中國交,故能保土而成茲大。今鄭,中原之國,攻伐鄰國,寡人尚憂大國之加兵於我。況絕人祭祀,殘人社稷者乎?鄭國雖強,若行此策,寡人實恐中原難有我立錐地!”

  “父君毋憂也!列國皆知,鄭,強國也!若父君再以財物賂大國之豪臣,亂其計謀,亡不過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鄭忽也不知道,三十萬金在此時大致是個什麽概念,他隻是個歷史的搬運工,將後世尉繚勸說秦始皇的計策撿起來,擦了一下灰塵就直接引用了。

  在他看來,此時的貨幣價值和戰國時期的應該差不多,畢竟年代相差不遠。

  但是,他卻忽略了此時由於經濟制度尚未改革,在井田製下田稅的收入遠比不上戰國時期,加上當時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成,地廣人多,三十萬金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毛毛雨啦,但是,對於此時的鄭國來說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