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鄭王天下》第332章 大結局
得到了天子詔命之後,鄭忽開始名正言順的在晉國推行他的融合方略。

之後的兩年,晉國一直都風平浪靜的,鄭國也是。

鄭忽和他老爹鄭莊公都在致力於晉鄭之間的融合。

這件事是極端重要的。

沒有人會否認這一點。

一旦成功,鄭晉合二為一,鄭國的實力將會有質的飛躍。

鄭國雖然和齊國達成協定,出兵幫助齊國攻滅紀國,但齊國這兩年暫時也沒什麽動靜,好像是在積蓄力量。

攻滅一個國家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齊國的謹慎也可以理解。

宋、魯兩國自從和鄭國達成和解之後,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國內。

而且兩國之間的關系變的更為緊密了,不僅是因為之前兩國結成同盟對抗鄭齊,更因為魯桓公娶了宋女。

能娶到宋女,也算是一樁不錯的婚姻,像《詩經》上就稱讚道:“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這樁婚姻能讓魯桓公多活幾年也說不定。

蔡侯也確實跑到了南方重新立國,據說還已經在南方的小國之間開始展露頭角了。

衛國更不用說,衛宣公自從娶了夷薑之後,日日沉湎於造人大業。

從鄭忽接到的消息來看,夷薑已經為衛宣公生了一子一女,不過年紀還小,暫時對公子伋造不成多大威脅。

總之,這兩年,中原國家沉浸在一片和平之中。

當然,這只是從整個大的方面來說,小的摩擦和矛盾從來不會缺席。

就拿鄭國來說,原來蘇子國的盟、向兩邑背叛鄭國,又重新投入了王室的懷抱,鄭莊公派遣原繁領兵前去討伐。

最終的結果則是,天子無奈,隻好把這兩邑的民眾遷往王城。

其他的非中原國家,也就楚國比較活躍。

鄭忽得天子詔命的第二年,也就是魯桓公六年,鄭莊公三十八年,楚國和隨國差點打起來。

隨國作為周王室安插在江漢之間的重要釘子,楚國向來看隨國不怎麽順眼。

不過,現在隨國的實力也不算弱,有眾多的小國依附,而且隨侯還有賢臣季梁,楚國不敢輕舉妄動,這一次算是稍微試探一番。

風平浪靜的時期也就這兩年而已。

從第三年,也就是鄭莊公四十年開始,列國之間的局勢就開始變的有些微妙了。

先是鄭忽率軍伐茅戎,至於原邑,打通了晉國通往鄭國的道路。

而後鄭晉聯合出兵,滅東山皋落氏,北逐赤狄,一直打到黎國附近,這才收兵。

齊國開始向紀國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暫時還沒有請求鄭國的援助,不過,距離鄭國出兵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因為紀國拉了個幫手,那就是魯國。

而宋國則是對鄭忽在晉國執政的事情非常不滿,已經在暗中聯絡其他國家,準備反對鄭忽的竊國之舉。

響應宋國的大國,暫時只有衛國。

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衛和鄭國接壤,一旦鄭國足夠強大,他們肯定沒啥好果子吃,聯合起來反對鄭忽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只是暫時還沒有什麽實際行動。

也是在這一年,楚國和隨國幹了一仗,隨侯輕信少師之言,差點沒被楚國當成祭祀品帶回去。

熊通不滿天子不給楚國晉爵位,自尊為王,號曰:“楚武王”,與隨國結盟後退兵。

經此一戰,隨國元氣大傷,在與楚國的對抗中徹底落入下風。

鄭莊公四十一年,齊國出兵攻打紀國,鄭莊公出兵協助,在紀都城下,齊鄭聯軍大破紀魯聯軍,紀侯敗逃,遣使乞和,齊侯不許。

之後,

宋國聯合衛國、魯國以及淮泗小國以鄭忽專晉國之政的理由攻打鄭國,要求鄭莊公將鄭忽從晉國召回,還政與晉侯。幾國之所以沒有前去攻打晉國,完全是因為晉國的距離太遠,勞師遠征,很難取勝,所以,這才攻打鄭國。

鄭國與衛、宋是結怨已久,如此一來,也容易調動國人的報復之心。

宋、魯、衛等國的要求,鄭莊公自然不會、也不可能答應。

大戰一觸即發。

幾國聯軍沿著汜水進攻鄭國的腹地。

鄭國先敗後勝,與馳援的晉軍一道在函陵山,大破幾國聯軍,聯軍潰散,死傷過半。

鄭忽親自率軍乘勝追擊,連克宋國新裡、老丘、黃池等五邑。

而後又揮師入衛,收匡、蒲、訾婁、宛濮四邑而還。

此戰之後,鄭國聲威再次大振,列國無有能出其右者。

於是,鄭莊公和鄭忽商議之後,舉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楚國和鄧國打了起來。

原因是,巴國想通過楚國和鄧國建立友好關系,楚國派使者領著巴國的使者前去謁見鄧侯,卻沒想到到了鄧國南部邊邑鄾邑的時候,鄾人把巴使和楚使都殺了。

楚國派人前去責備鄧國,鄧國不承認過錯在自己身上。

有鑒於此,楚國和巴國只能選擇自己討回公道,兩國聯合進攻鄧國的鄾邑,鄧侯派人來救,楚、巴兩面夾攻,鄧師大敗!

鄭莊公四十二年,也就是魯桓公十年,天子手下的士卿發生內訌。

起因是虢公在天子面前說大夫詹夫的壞話。

詹父得理不饒人,以王師攻打虢國,虢公逃到虞國避難。

鄭忽借機向詹父表明願意為王師前驅的心意。

其實,就是想趁著這個機會,滅了虞、虢兩國。

鄭忽如此“好意”,詹父又怎麽會拒絕?

就這樣,鄭忽帶領的晉師和詹父帶領的王師一同攻打虞國。

最終,詹父執虢公歸王室,鄭忽則率兵攻滅了虞國。

滅虞之後,鄭忽打著天子的名號揮師入虢,虢公都已經被帶走了,虢人面對鄭忽這只打著天子旗號的軍隊哪還有什麽抵抗之心,虢國被鄭忽輕而易舉的滅掉。

而後,鄭忽帶其子進返回鄭國。

至於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是因為鄭忽知道,留給他老爹的時間不多了。

他老爹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

換句話說,他需要提前回到鄭國熟悉一下政務,順便陪他老爹走完人生中的最後一段路。

而他的嫡長子進,也已經六歲多了,是時候告廟,確立其嫡長孫的地位了。

不僅如此,和列國纏鬥了這麽久,鄭國越戰越強,鄭忽覺得他有責任來幫他老爹在死前完成半輩子所追求的夙願,那就是稱霸。

在歷史上,鄭莊公也是在死前完成的這一夙願,只不過響應其號召的只有齊、衛兩大國而已,所以,只能算是小霸,和齊桓公等人的稱霸根本沒辦法相比。

不過,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因為有了鄭忽的介入。

鄭忽入鄭之後,便把稱霸的事情提上日程。

他遣使至齊、衛、魯、宋、陳等中原大國,其他的一些小國也沒放過,甚至還派人通知了天子。

與之約定,會盟於鄭國惡曹。

鄭莊公四十三年春正月,鄭、齊、衛、陳、晉五大國以及其他的一些國家,比如晉國周圍的梁、芮等國,鄭國原來的盟國邾國等一些國家的國君齊聚鄭國惡曹,天子派遣周公作為使者參與了這場盟會。

參與這場盟會的各國國君一致同意鄭國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方針政策。

盟約是鄭忽擬定的。

基本上是照抄齊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約。

最主要的大概有六條。

首先第一條,自然是尊王攘夷。

接下來的,和齊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約一般無二。

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最後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此次會盟中,鄭莊公親執牛耳,確立了鄭國的霸主的地位。

周公代表天子賜祚肉,表彰鄭莊公所取得的功績。

可以說,鄭莊公是當之無愧的首霸。

以後的歷史上,絕對不會再有人以小霸來稱呼鄭國。

這次鄭國的稱霸沒有任何一點水分。

像齊國、晉國都是有天子彤弓的一方方伯。

當今天子得到天子彤弓也不過,鄭、晉、齊三國而已。

如今三國悉數到場。

其他兩個方伯之國都承認鄭國的霸主地位,除了鄭國哪一國能做到這一點?

盟會結束之後,鄭忽以宋國未來會盟為由,率領諸侯之師討伐宋國。

聯軍一直打到商丘城下,宋國被迫認錯。

而後鄭忽又轉而攻打魯國,魯桓公亦向鄭忽低頭。

夏五月癸未,鄭莊公去世,鄭忽在新政大殿中即鄭伯位。

夏六月,宋、魯借著鄭國操辦喪事的時機聯軍伐鄭,報復之前鄭忽率領諸侯之師討伐二國。

鄭忽命祭仲領軍出兵,祭仲在雍丘敗宋魯聯軍而歸。

秋七月,葬鄭莊公。

是月,鄭忽以翼城封晉侯,使之奉晉國宗廟,而盡有晉地。

消息傳出,宋、衛、魯三國籠罩在一片恐慌情緒之中。

尤其是宋國。

宋國和鄭國打了幾十年了,可以說是血海深仇。

之前鄭忽在晉國執政,還沒有吞並晉國的時候,宋國其實就已經很不滿了。

現在徹底吞並了晉國,宋國還怎麽能忍。

看著鄭國坐大?

想都不要想。

鄭晉合並對宋國來說只有害處,沒有任何一點好處。

正如歷史上燭之武勸秦穆公所說“鄰之厚,君之薄也!”

鄰國強大,從來都是一種威脅。

宋國怎麽可能會坐受其製,奮起反擊才是理所應當的。

於是,宋國再次聯合魯、衛攻打鄭國。

同時,暗中聯絡公子突,表示願意支持他做鄭伯。

公子突得到宋國的許諾之後,聯合因伊洛之戎在鄭國的西部邊疆作亂,宋、衛、魯三國聯軍則在鄭國東部與公子突相互呼應。

一時間,鄭國境內狼煙四起。

面對如此惡劣的情況,鄭忽並沒有亂了陣腳。

他若是亂了陣腳,那這一戰根本就沒有打下去的不要了,必敗無疑!

他先是派遣高渠彌率領晉軍入鄭,和公子突作戰。

他自己則親自率兵抵禦三國聯軍。

同時,他又遣使至齊、邾等國請求援助。

兩線作戰,齊魯衛又有顛覆鄭忽之心,這一戰,可以說打的是相當艱難。

整整打了一年,雙方各有勝負。

最終,鄭忽還是勝利了。

齊、邾兩國在魯、宋、衛後方大肆搗亂。

鄭國能夠撐起兩線作戰,因為鄭國現在是兩國國家的合體,而且是兩個大國的合體。

但是魯、衛、宋三國就沒有鄭國這個實力了。

短期內或許還能支撐的住,但是長達一年,這就有些力不足了。

況且,鄭軍的戰鬥力在總體上是高於三國的。

鄭忽又沒有出現指揮失誤的情況,三國最終隻得含恨收兵。

於是,鄭忽回師,攻殺公子突於陸渾,西逐伊洛之戎,至於華山而還!

還而歸報天子,天子以伊、洛戎之故地賜之。

從此,成周之地,與鄭國的畿內封國無異。

鄭伯忽四年春正月,鄭伐宋,取雍丘、承匡、大棘、鬼閻四邑。

夏五月,鄭國聯合諸侯之師伐衛,報復衛國背惡曹之盟。

秋七月,宋衛再次聯合進攻鄭國,鄭忽派遣原繁領兵,再破宋衛聯軍。

鄭國與宋衛的拉鋸戰,從鄭忽繼位時算起,持續了將近四年。

四年的時間,鄭國倒還撐得住,宋、衛卻是有些民不聊生。

歸根結底,鄭國有兩個國家的人口基數,再加上一部分赤狄和伊洛之戎。

宋、衛兩國是遠遠無法與之相比的。

而且,一直以來,鄭國基本上未嘗一敗,可以說越戰越強,而宋、衛恰好相反,越戰越弱。

有鑒於此,宋、衛都有了求和的心思。

宋公、衛公遣使至齊,請求齊國幫助,從中間說和。

這種事,齊侯當然沒辦法拒絕。

而鄭忽自然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鄭忽可是一刻也不敢忘記。

鄭國打了這麽長時間,確實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好休養一番。

雙方既然都有意言和,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好辦了。

鄭伯忽五年,夏五月,鄭、齊、宋、衛、魯、陳,中原六大國會盟於鄭國黃池,天子也派代表出席。

在齊、魯、陳三國以及天使的見證下,鄭忽與宋公、衛公達成諒解。

之後,六國訂立盟約。

約定各受疆土,互不侵犯。

這次執牛耳的依舊是鄭國。

......

(本書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