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相魏》206、困頓的楚國
  此時,項燕也在反思楚國這些年來犯下的過錯。

  說實話,邯鄲之戰中,獲得好處最多的並不是魏國,而是楚國。

  因為秦國在邯鄲一敗之故,楚國得以收復南陽,鄢郢之地,當時的那幾年,楚國可以說力壓列國,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強國。

  論國土,天下列國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有楚國這樣國土廣袤的國家了。

  論人口,鄢郢、陳地,壽春、泗水、江東都是人口稠密之地。

  論富庶,山川海澤,楚國無所不包。

  論地勢,楚國獨霸南方,地理優勢只是略遜於秦國。

  無論從哪一方面講,楚國的優勢都遠遠優於魏國,可楚國卻是一敗再敗,而魏國卻是一勝再勝。

  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魏國這個原本處於四戰之地的國家突然間就崛起了呢?

  不止項燕在思索,昌平君亦在思索。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年魏國的國策很是靈活,再加上在人才上的天然優勢,故而無往而不利。

  邯鄲之戰中,魏國聯合趙、楚兩國抗秦,使得秦國的霸主地位搖搖欲動。

  而楚國力壓秦國之後,魏國又聯合秦國共同抗楚,奪得泗水之地。

  而後的滅齊一戰,更是使得魏國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

  而為了能夠徹底使自己的後方更加的穩定,魏國又聯合秦國伐楚,奪取淮北之地。

  見秦國國力恢復過來,又聯合趙國共同抗秦。

  一步步走來,列國的實力在一步步削弱,而魏國的國力卻在一步步增加。

  由此可見魏國對外政策上的靈活多變。

  而在人才上面,魏國更是不遺余力的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如果二十年前人們還可以說天下之才,半出於魏的話,那麽現在天下間的人才,八成以上都是出自魏國。

  就是靠著這源源不斷的人才,魏國國內才能國泰民安,才能使得魏國的國力增長的這麽迅速,這個速度,是列國都無法比擬的。

  要知道,即便是最成功的商鞅變法,最終使秦國徹底強大起來也是花費了足足三十年的時間,這是還未成為天下霸主的前提下。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在國內變法,公元前329年,秦國徹底奪取魏國的河西、上郡之地,這才使得秦國正式強大起來。

  而當時國力比秦國強大的,還是東面的齊國以及南面的楚國,可以說,當時在國力上,齊、楚兩國都有碾壓秦國的實力。

  可秦國卻用合縱之策,先後削弱了強大的楚國以及富庶的齊國,正式坐穩了天下第一強國的交椅。

  而秦國正式坐穩天下霸主的時間卻是公元前284年,當時五國伐齊,秦國徹底一家獨大,而這個時間距離商鞅變法開始已經有七十五年。

  有時,昌平君亦想在楚國變法,可最終也只是想想而已。

  楚國的國情不同於其他國家,國情十分的複雜,朝堂上的中樞職位全部都由國內權貴擔任。就好比當年春申君之時,拜儒家領袖之一的荀況為蘭陵令之事,這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想象之事。

  荀況,不止是儒家宗師,更是天下名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楚國只是讓其擔任一個小小的縣令,更別說其他士子了。

  要知道,當時儒家另外一位宗師孔斌可是在魏國擔任國相,雖然沒多久孔斌就辭去了國相一職,可最後亦是擔任了魏國的禦史大夫一職。

  而孔斌去世之後,荀況亦入魏出仕。

  荀況剛一入魏,魏國便拜荀況為禦史大夫,由此可見楚國與魏國在人才任命上的詫異。

  不說魏國,即便是秦國,商鞅、張儀、范睢等人亦是入秦沒多久就躋身於秦國的權力核心,這在楚國是根本就無法想象之勢。

  要說楚國的朝堂核心,也不是沒有外國人進入過,當年的吳起離魏之後不就是擔任了楚國的令尹嗎?

  可也就此一例而已,吳起之後,再無國外士子能夠躋身楚國權力核心了。

  別說國外士子,就是楚國本地士子,亦沒有躋身權力核心的例子。

  要不然李斯也不會大老遠的跑到秦國出仕,因為李斯明白,如果他呆在楚國,一輩子也只是一個小吏的命而已。

  雖然自昌平君遷都江東以後,國內權貴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可這個削弱也是相對而言,楚國朝堂重臣仍舊是由國內權貴擔任,其余士子,別說躋身權力核心了,即便在地方上擔任縣令的都屈指可數。

  這是楚國的切膚之痛,可此病已經病入膏肓,無論是昌平君還是項燕,都無法診治。

  亦或者說,楚國的病其實是可以醫治的,可昌平君和項燕卻沒有這麽大的魄力去切除這個毒瘤。

  說到底,昌平君在秦國多年,國內真正支持他的勢力並不多,而項燕說到底只是大將之姿,對於朝堂爭鬥之事亦不擅長,也沒有那個政治手腕,故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楚國一步步的衰亡而無力回天。

  現在,昌平君之所以欲和秦國聯合, 也只是昌平君等人只是想苟延殘喘,至少不讓楚國的基業斷送在自己手中而已。

  其實說到底,楚國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要知道,春秋時期的楚國可是與晉國並列的兩大強國之一。

  晉、楚百年戰爭,爭奪的無非就是天下霸主的名頭而已。

  可是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就有些不適應了。

  晉國一分為三,而只是三晉之一的魏國,當初就接連敗楚,這使得楚國有些想不明白,為何已經一分為三的晉國的國力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會有所上升了呢?

  楚悼王熊疑是個明白人,於是便從魏國挖來了吳起,在楚國變法,最終使得楚國接連擊敗魏國。可好景不長,隨著楚悼王的去世,楚國的變法也便戛然而止,楚國又遵循起春秋時期的那一套守則。

  至此以後,楚國國策鮮少有變,而不變的結果便是自己最終將自己玩死。

  其實,可是說楚國是繼魏國之後,在戰國時期第二個實施變法的,可楚國的貴族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

  要知道,無論是魏國還是秦國變法,國內都有支持變法的勢力存在,如果沒有,那變法之人就自己培養勢力,可楚國倒好,楚王沒有培養支持變法的勢力,而身為變法之人的吳起也沒有這樣意識,最後又如何不人亡政息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