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相魏》2、道統
大文學推薦各位書友閱讀:相魏正文卷二、道統

(大文學)悠閑的日子持續半個月不到,龐癝便再次沉淪入繁忙的政務之中。

三月中旬,太子魏增二十歲生日一過,預示著其正式成年,進入魏國朝堂學習國政。

三月下旬,禦史大夫孔斌上奏魏王:“啟稟大王,眼下太子業已成年,楚國長公主羋嫣也已到了及笄之年,您看現在二人是否完婚?”

魏王一想兒子確實也該成婚了,便向孔斌問道:“孔先生以為此次陪太子去楚國的正使應該派哪位卿家去啊?”

孔斌道:“為顯鄭重,微臣以為龐相邦為正使最合適!”

魏王便問龐癝:“龐相邦你的意思呢?”

“微臣······願往!”龐癝聽孔斌向魏王推薦自己,眉頭輕皺了一下本能的想拒絕,可話到嘴邊卻答應了下來。

“好,寡人這就拜相邦為正使,三日後攜太子前往楚國!”

“諾!”

下朝之後龐癝找到魏無忌問道:“上將軍是否覺得這些日子孔先生有異?”

魏無忌驚訝的問道:“相邦這話是什麽意思?”

龐癝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派往齊地的官吏全部是由孔先生委任的吧!”

魏無忌點頭:“不錯,孔先生舉薦的那些人我也見過,都是幹才之選!這其中有什麽不對的嗎?”

龐癝眼神中透出一絲幽光:“說對也對,那些人確實都是幹練之人。不對的是這些派往齊地的官吏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儒家弟子。且上將軍沒留意這些日子儒家弟子在大梁城的舉動嗎?”

“儒家弟子怎麽了?”魏無忌問道。

“自發現齊地被任用的官吏不對之後,我便讓家中下人注意儒家弟子在大梁的活動,發現其中不少人都和公子由有來往!”

“由兒?”聽此魏無忌眉頭皺了起來:“由兒向來忠厚老實,不像是陰謀小人啊!”

龐癝點頭道:“公子由確實為人忠厚,但卻背不住後面有人拿他做筏子,且其母西王后向來有更上一步的心思,不得不防啊!”

說完龐癝向魏無忌一拜便告辭而去。

處理完軍務回到府中,魏無忌想起今日龐癝和自己所說之話,便讓門客前去打探消息。

魏無忌的消息網遍布天下,魏無忌想要知道的事情絕大多數還真隱瞞不住。

兩個時辰之後打聽消息的門客便回魏無忌家中稟報,其言下儒家所做之事比龐癝所言還要嚴重數倍。

門客給了魏無忌一個各地方官員的名單,只見其中有三成以上都是儒家弟子或與儒家弟子來往密切之人,其中齊地的官吏更是大半都是儒家之人。

再遙想孔斌任禦史大夫之前儒家弟子在魏國為官吏的人員連半成都不到,這才短短幾年時間就有這麽龐大的數量了。

那再往後幾年呢?

只怕魏國朝堂上大半官吏都是儒家弟子了吧!

魏無忌不敢想象!

三晉風氣歷來以鬼谷文化為主,魏無忌自幼也是受鬼谷文化熏陶,對儒家文化向來是秉持著尊而不用的態度,這也是三晉在思想文化界的基本態度。

可現在呢?

魏國是這個模樣,那麽韓、趙兩國又是什麽情形呢?

魏無忌不知道,只是心中直覺韓、趙兩國的情形只怕比魏國好不了多少。

其實這魏無忌就猜錯了。

儒家弟子也想在韓、趙兩國為官為吏。可現實卻是韓、趙兩國朝堂上並沒有像孔斌這樣的人物出現,使得儒家弟子想入兩國朝堂而不得,故而都把注意打到魏國身上了。

第二天魏無忌便找上龐癝詢問對策,

龐癝搖頭道:“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眼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罷了!”現今魏國國內思想界的局勢使得龐癝不由想起了後世的兩本史書:《史記》和《竹書紀年》。

之所以說這兩本書是因為其看待歷史問題上截然不同的態度。

《史記》在史學界的地位就不再多說。

要說的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可以說是華夏歷史上唯一一本未經秦國焚書之事的編年體通史了,這樣一本有著巨大歷史價值的史書卻在宋朝時經歷亡佚,即便再次整理之後卻使得其歷史價值大大降低,遠不可和《史記》相提並論。

直到後世,人們大多以《史記》所記載的為史實。

《竹書紀年》在五帝紀上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夏紀上說讓羿代太康。

殷紀上說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後太甲潛回殺伊尹。

周紀上說共伯行天子之政。

以上種種說法在儒家看來都是大逆不道之言,顛覆人們一直以來的價值觀。

在儒家心目中堯、舜、禹、太康、伊尹、周公、召公都是明君賢臣,可到了《竹書紀年》之中卻成了大逆不道之人,這就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鏡了。

到了以儒學為國學的宋朝,程、朱理學一派又自視為正統,所以乾脆就玩了一把亡佚之事。

為何《竹書紀年》所記之事和《史記》截然相反呢?

《史記》作者司馬遷自幼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是正統的儒家弟子,當然會為儒家說話,要不然也不會專門為孔丘寫一篇《世家》。

而《竹書紀年》卻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料記載,是在西晉鹹寧年間汲郡人不準(不準是一個人名)盜戰國時期魏安厘王的墓葬時發現。

從這兩本史書的記載上不難發現,戰國時期魏國的主流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截然相悖的。

來到這裡之後龐癝更加的印證了這一事實:那就是儒家思想根本就不被三晉所用,更不要說西面的秦國了。

道統之爭有時候比家國之爭更可怕,更血腥。

在法家看來,儒家之言都是惑民、亂民之言,故而秦國這才焚書坑儒,連帶其他諸子百家之言一並焚毀。

在儒家看來,法家之言何嘗不是異端邪說,故而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諸子百家之言大多逐漸亡佚,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身為法家源頭的三晉雖不獨尊法家,可卻也看不上保守的儒家思想。

因而《竹書紀年》和《史記》兩本史書才會多次對一個事件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並非兩本史書故意歪曲歷史編造事實,而是這兩本史書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內核!

大文學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後接著觀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