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關隴》第一章 前往兗州
  車軲轆輕輕在官道上駛過,傳來陣陣“碌碌”之聲。過完了年,張韜便跟大哥動身前往濟陰冤句參加外甥的滿月宴,順勢接回姊姊回家過幾天。

  從洛陽前往冤句有兩種走法,一是水路、二是陸路。

  走水路的話,是可以直接在城南洛水碼頭上船的。經洛水入河水,過滎陽後進入汴水,然後再進入濟水,順濟而下,可以直達冤句。

  正常情況下,走水路更加便利,不但省去了顛簸之苦,還能夠欣賞兩岸風景。更何況本身一路順流,再加上冬季乃是西北風,全程比陸路要節省很多時間。

  無奈入冬以來洛水結冰,一個月期間也沒幾天解凍,能否通行全看老天臉色。為了防止耽誤行程,隻好走陸路。

  走陸路的話,則有三條官道。一條乃是從富平津過河後,沿著河水北岸的官道一路向北,經河內郡之溫縣、平皋、武德、汲郡之修武、獲嘉、汲縣,在汲縣之延津、文石津、棘津再次渡河,折向東南,經濮陽國之燕縣、陳留國之長垣、祭城(這裡作為地名讀zhà,若作為姓讀zhài),直達冤句。

  當然,也可以從洛水北岸的官道一路向北,在成皋渡過洛水,經成皋關進入滎陽郡,然後一路向東,經陳留國之酸棗、封丘、濟陽到達濟陰郡之冤句。

  第三條路則是到達滎陽後,在厘城順著汴水官道經隴城,到達中牟的博浪沙和官渡,然後經陳留國之浚儀(開封)、小黃、濟陽到達目的地。

  第一條路線太遠,第二條經過渡口太多,第三條路太偏,再加上東吳滅亡後,遷來了大批流落在江左的原籍人士,最近有點不太平。三條路都有各自的缺點。張家思考再三,張禕決定從第條一路前往冤句。

  第一條路雖然遠,卻渡口最少,道路最平坦,沿途也最繁華,人煙密集,安全上更有保障。所以走起來,反而可能會比其它兩條路線更早到達。

  尤其是富平津有過河浮橋,乃是泰始年間杜預主持建造,從此地經過河水最為便捷。

  此行總共有五個人,除了張韜與大哥張禕,還有張孟的長子張大牛。另外兩人一名張雷、一名張武,均是他府中的下人。大牛駕著馬車,張雷、張武二人則騎著馬一前一後護衛。一行五人除了張韜以外,都是年富力強的成年人,一般的小毛賊也不敢招惹。

  一行人從洛陽東陽門出城,經偃師、過富平津進入河內郡,如今溫縣就在眼前。但是看著溫縣城外的情景,張韜不由一陣失落。

  一路上,張韜裹著狐裘,不斷掀開窗戶,冒著寒風觀察,才知道這所謂的“繁華”只是相對而言。在洛陽城尚且不覺得有什麽,畢竟作為大晉京城,乃是全國百姓心目中最向往之地。出了京城,才知道這個時代與後世相比,相差到底有多遠!

  溫縣乃是皇族司馬氏的宗族所在地,也即是司馬氏的郡望所在。他原本以為應該會非常繁華,現實卻告訴他,此地不過與後世一般比較繁華的城鎮類似。

  他不由低聲囔咕道:“這個時代,不知何時才能產生北上廣那般有著兩三千人口的大都市。”

  看著幼弟臉上一陣惋惜的表情,張禕端坐在馬車上,淡淡道:“溫縣雖然繁華,又如何能夠與京師相比。你若是到了偏遠之地,才會知道洛陽的好……”

  他正板著臉告訴幼弟一些常識,說著說著,猛地停了下來,一臉不可思議地看著張韜。發了一會兒呆,爾後搖了搖頭,

苦笑道:“阿韜,你發什麽傻呢!這個世界怎麽可能會存在兩三千人口的大都市。我大晉平滅江左,收之民戶與圖籍,哪怕加上那些未入戶籍之奴仆流民,也不過兩千萬而已。以一城聚集一國之民眾,可不是夢話麽?”  張韜回過神來,臉上浮起一絲人畜無害的笑容:“小弟昨晚確實做了一個夢。夢到後世有座城市叫做北上廣,聚集了幾千萬人口。而當時的國家,人口多達十四萬萬。”[注①]

  “十四萬萬?前漢人口最高時也不過六千萬,若真到十四萬萬,卻不知需要多少糧食才能養活他們?”張禕看著幼弟明亮的眸子,心下一松。夢話就是夢話,雖然荒誕了一些,倒可以讓人浮想聯翩。

  他卻不知,貌似單純的幼弟,已是小小地撒了一個謊言。

  兄弟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張韜想到姐夫卞粹所在的濟陰郡,不由道:“大兄,能跟我說說兗州的情況嗎?”

  “兗州啊?如今江左方平、關隴殘破,兗州算是司州之外最富裕的一個州了。當初魏武便是以此州為根本方才成就一番霸業。此州名士眾多,只是近世以來清談之風盛行,頗多放誕之處,有失君子方正之道。”

  張禕歎了一口氣。兗州作為玄學興盛之地,當地名士行為何止放誕。由於大晉江山來路不正,兗州的很多士大夫一直采取不合作態度。就如陳留外黃之范粲,魏帝曹芳時為太宰從事中郎。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曹芳被景帝(司馬師)廢為齊王時,他穿著代表凶禮的素服出城送別,從此以後不發一言,到現在已經足足28年了。

  張禕搖了搖頭,他儒學出身,心底對於玄學之風及不讚同。但同時對范粲這種遵道而行的老一輩名士又有著發自內心的敬重。

  可惜,以目前的輿論勢頭,以後兗州勢必成為玄學重地,而名教可以預見會不斷式微。這些話倒不方便跟幼弟提起了。更主要的是,他發自內心地不想幼弟去了解玄學。

  “兗州分為八郡國、陳留國以魏末帝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當今陛下聖明,對陳留王並無殘害。且允許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只不過陳留王雖然食邑陳留郡,卻居於鄴城宮室。”

  “小弟知道,那日我與父親一起前往醉花樓,見到趙王世子司馬荂。聽父親說,那趙王司馬倫當前便為平北將軍,都督鄴城守事。陛下確實聖明,至今還不忘‘關照’前朝廢帝。”

  龍湖注:①古代的億指的是十萬,現在的億指的是萬萬。 古代十進製的量表為:僧、載、正、澗、穰、秭、京、兆、億、萬、仟、佰、十、兩、錢、分、厘、毫、絲、忽、微、纖、沙、塵、埃、渺、漠、糊、巡、臾、息、指、那、德、空、淨;

  從這個量表中其實可以看出很多傳遞出來的中國文化現象,比如說被武俠小說中常用的時間單位“一刹那”、“一指彈”,用來形容時間極快。那麽極快是有多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上面的量詞表換算一下。

  這個量詞表實際上也影響了很多中國文化,產生了一系列文化用詞,比如說,賈誼《過秦論》中的,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歐陽修《伶官傳序》中說的,夫禍患常積於“忽微”;比如說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哀吾生之須“臾”等等;

  再比如很多次詞語,分毫、渺小、漠(模)糊、忽微、纖細、塵埃、一“絲”淡淡的哀愁等等,都是由古代量詞表引申而來。由於等級比較繁多,記憶不易,後人便對之進行了簡化。很多更大更小的單位消失。更小的單位因為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大家就用一些詞語去形容就可以了,而更大的量詞單位則用數詞代替。

  比如說,原本代表十萬的“億”變成了萬萬。原本的百萬、千萬的“兆”和“京”分別用數詞+萬的方式取代。“京”城,實際上便是古代所能想象的大詞,有一千萬人居住的城市,便可以稱為“京城”。而現在的“一億”,在古代實際上是“一秭”

  當然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量詞很多都失去了本來意義,成為引申之再引申,換算雜亂。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