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258章 投降?沒門
其實,朱儁也並不是沒有攻城的方法,若想要拿下宛城,可以集中火力攻打一路,不計損失,再用幾個武藝高強的猛將,比如劉備、關羽,或者諸葛亮麾下的張飛、朱桓都行,負責開路。

 這樣雙方一場大戰下來,肯定宛城易手,黃巾賊將必定在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時候,被這些猛將所殺。朱儁雖心急於破敵,好班師回朝,卻並沒喪失理智,也不傻,知道直接強攻不可取。

 損失再多的軍兵,朱儁也不心疼,反正朱儁最終都是要回京師洛陽為官,在朝當職,但朱儁知道要是下令強攻,劉備和諸葛亮一定是出工不出力,相對於朱儁來說,這些兵馬都是他們的根本,換取戰功的前提,豈願在一場二場戰鬥之中,折損用盡。

 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假裝沉思,不願作答,畢竟沒人願意再將手下的軍兵,像陽城攻打張寶那次一樣,作為炮灰,前去送死。軍帳之內,氛圍一時冷場,正在諸葛亮和劉備不知該如何為朱儁找台階下的時候,倒是營帳外面,傳來通報,替三人解了圍。

 只見守帳的令兵,高聲通報,說道:

 “報朱中郎將,宛城黃巾反賊派使者前來求見,說是宛城已是斷糧,願意乞降。”

 帳前令兵將宛城使者的目的說後,等待朱儁的批示,朱儁卻是久久不答。過了許多,朱儁才悶聲如雷地說道:

 “宣。讓使者進來。”

 朱儁很生氣,原本正想悄悄地憋大招,一舉拿下宛城,想不到宛城裡的黃巾反賊出人意表,居然想要投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宛城的黃巾反賊莫不是以為起兵造反,和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望風搶掠之後,前面爽歪歪,現在打不過了,就投降了事,想的倒美。

 朱儁已是打定主意,不同意宛城使者的請求。開玩笑,同樣是上表獻捷,要是皇甫嵩請功表上寫的是破敵數十萬,取黃巾反賊首級近十萬,而朱儁班師回朝之後,卻是寫著黃巾反賊請降,受降黃巾反賊數十萬。

 那些久在朝堂,多年仕途的官員,還不得笑死朱儁,誰人不知黃巾大軍之中老弱『婦』孺居多,說不定朱儁也就攻下宛城,殺了幾百上千個黃巾大軍,就將整個宛城的平民百姓也濫竽充數地冒認為了黃巾反賊,虛報邀功。

 因此,朱儁既不想濫殺無辜,又想真真切切地帶著黃巾反賊的首級,回到京師,去堵住那些人的嘴臉,也省得和他們激論,打嘴炮。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朱儁這點素養還是有的,只能忍著,聽那宛城的黃巾反賊使者將來意說完。宛城使者本想提出投降,按理官軍肯定是大喜過望,能免動乾戈,不興刀兵,不起戰火,平定宛城,那還不得高高興興地接待使者。

 結果卻是大失所望,但哪怕如此,使者也得將後面的條件提出來,投降嘛,可不是沒有條件的。要是投降了之後,還要難逃一死,那誰願意投降,乾這種無聊的事兒。

 使者的條件,也就是趙弘、韓忠、孫仲三人的意思,是希望投降官軍,黃巾大軍就地收編,不被打散,只是換一換軍號,從此搖身一變成為名正言順的官軍,當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成為諸葛亮軍的麾下。

 趙弘、韓忠、孫仲不傻,一旦解散了兵馬,那就只能任人宰割。另外三人也不願屈居於其他人之下,自然是繼續追隨太平道聖女張寧,認諸葛亮為主公,劃分到諸葛亮麾下最好。

 諸葛亮年紀又輕,正是需要人才扶持的時候,況且又根正苗紅,且出身世家望族,又是大儒門生,官家之後,還是黃巾大軍的精神領袖張角已經認定的未來女婿,張寧的未來夫君。

 趙弘、韓忠、孫仲三人早在廣宗郡城的時候,就打定主意了,若是為賊,則追隨天公將軍,若是為官,則投入諸葛亮門下。

 可惜,宛城使者尚未說完,剛剛說出了乃是因生活艱難,不得不起兵造反,現宛城已是無糧,幾欲斷糧,想要投降,後面的條件更是無從說起,就被朱儁給猛聲打斷了。

 朱儁氣極反笑,怒而憤之,說道:

 “投降?門兒都沒有。爾等黃巾反賊,皇恩浩『蕩』,不思圖報,反而逆天行事,聚眾造反,做盡傷天害理之事,兼之望風搶掠,無惡不作,更是挾眾從軍,害得平民百姓流離失所,荒野千裡。其惡難容,其罪當誅,我等大漢天師,豈能容爾等反賊投降。”

 朱儁義憤填膺地開始數落黃巾反賊的罪行,將宛城使者駁著滿臉通紅,不敢再多加言語。末了,朱儁也不待見那使者,令帳前衛士將宛城使者轟了出去,讓他回去告訴趙弘、韓忠、孫仲三人,死了投降這條心,不將使者順道給殺了,已是朱儁修心養『性』有道,為人大度。

 宛城使者只能灰溜溜地逃了, 而朱儁卻是氣在頭上,臉黑如炭,陰沉如水。諸葛亮和劉備坐在那兒,也是十分不好受,都不知該如何對朱儁進言了。

 明明人家黃巾反賊都自認乾不過你朱儁了,想要投降,你倒好,卻是硬生生地給拒絕了。諸葛亮和劉備一臉懵『逼』,覺得朱儁莫不是秀逗了,按理不應該啊,兵法上也不是這樣教的吖。

 越想越不明白,諸葛亮反正也沒打算為朱儁大打出手,倒是無所謂,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管他朱儁與黃巾反賊的恩恩怨怨,冷眼旁觀即是了,但是劉備忍不住了,鼓起勇氣,壯著膽量,對朱儁問道:

 “當初,漢高祖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皆是高祖能夠招降納順,不計前嫌。如今宛城之中的黃巾反賊糧草斷盡,前來投降也是情理之中,應有之義。不知朱中郎將為何拒人於千裡之外,不願給那些黃巾反賊一些思過悔改的機會?”

 “若是朱中郎將能夠接受趙弘、韓忠、孫仲三人的投降,豈不宛城舉手可得,戰火一言而熄,盡顯將軍之威,何不為也。”三國之諸葛天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