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315章 再添1才
  二來按功行賞看起來是公平公正,但卻不好區分誰功大,誰功一旦分配不均,容易落個賞罰不明的壞名聲。

  故而劉虞直接就不理了,大話一說,反正將全部的戰果送給爾等三人,讓諸葛亮、劉備和公孫瓚自行協商,至於公平與否,所得多寡,就不是劉虞能夠關心和解決的了。

  劉虞也知道諸葛亮、劉備和公孫瓚三軍的情況,肯定是各自爭搶,各自肥私,不過劉虞就不知道誰多誰少了,劉虞也存了個心眼,害怕萬一劉備和公孫瓚二人互為同窗,排斥諸葛亮,根本就不讓諸葛亮軍有任何收益。

  劉虞認為諸葛亮的身世比劉備和公孫瓚還要好,又從青州趕來相助幽州,青州的情況,劉虞多少也知道,剛剛被黃巾反賊所肆虐,能夠率軍前來相助,實在是仗義。

  況且諸葛亮背靠著蔡邕,青州州牧等人,劉虞豈能讓諸葛亮一無所得,因此劉虞壓根就不提諸葛亮所擒的張舉,也算是等於默認將張舉的處理權利給了諸葛亮。

  當然,劉虞也打算待劉備和公孫瓚滿意而歸之後,再以長輩的身份,送一份錢財和物資給諸葛亮,就當為諸葛亮踐行,以示答謝相援之恩。

  劉虞是幽州州牧,既已開口,諸葛亮、劉備和公孫瓚也不好說什麽,三人隻好齊齊答謝,說道:

  “多謝州牧提攜,州牧之恩,軍中將士必會銘記於心。”

  諸葛亮、劉備和公孫瓚見劉虞有心幫忙上表請功,也不好在劉虞的面前吃相太難看,三人自然默契地避開了戰果分配的事情,免得讓劉虞心生不快,要是請功封賞泡湯了,可就不劃算了。

  果然,沒過了幾天,劉虞上表漢帝,獻漁陽之捷,並且替劉備脫罪,同時為諸葛亮、公孫瓚和劉備請功,由於是劉虞上表,畢竟劉虞掛著漢室宗親,況且漢帝也對劉虞相對信任,這一次像皇甫嵩和朱儁等人上表請功一樣,石沉大海。

  怎麽說劉虞都是十常侍張讓等人推選出來,替漢帝擦屁股的人,又實在是差事乾得完美,十常侍自然不會自打嘴巴,阻撓劉虞的請功,反而難得的大方了一次,不但不要求有功之士捐獻錢財,還真的賞下了一些官職。

  比如因劉虞上表,替劉備陳明大功,朝廷赦免了劉備鞭打督郵之罪,除下密丞,遷高堂尉,算是官複原職,再次成為了校尉,而公孫瓚又有涿郡太守的幫忙,一下子就躍居為中郎將之職,成為武將的最高端。

  公孫瓚比較講義氣,雖然升官三級,但卻沒忘本,仍然願意拉一拉劉備這個落魄的同窗,公孫瓚居然又替劉備上表請功,說是劉備之前平定黃巾之亂功不可沒,甚至是替劉備打點了一下,於是劉備又被薦升為別部司馬,派到平原縣當縣令。

  平原縣田多山少,以劉備之能,相信去了之後,一下子就會有錢糧兵馬,能夠快速地重新崛起,恢復以後統兵時候的威風。

  相對來說,諸葛亮就沒那麽幸運了,畢竟劉虞上表請功,還是不偏不倚,以諸葛亮這一次的表現來說,雖是可圈可點,但劉虞也沒怎麽虧待諸葛亮。

  不說將賊首張舉送與了諸葛亮,還在事後也給諸葛亮補了一筆不菲的糧草輜重,況且諸葛亮與十常侍的張讓等人是有舊,但沒有錢財相贈的前提之下,想要再得好處,就比較難了。

  因此這一次諸葛亮得到的封賞,大多是青州原本被諸葛亮派去當郡守、都尉的人,如薛悌、高堂隆、孫仲和徐奕等人皆得到朝廷的認可,被登名造冊,成為大漢公認擁有官職之一,更是承認了青州的一切。

  事實上漢帝也管不了那些州牧,畢竟只要名義上支持大漢,按時給漢帝上貢,漢帝也沒心思打理大漢各州,尤其是那些造反和叛亂,能夠由州牧自行解決的,那是最好不過了。

  大漢天使前來傳詔,來得很快,大概五天左右,也就來到了幽州劉虞這裡,諸葛亮、劉備和公孫瓚各自接了對應的文書、官印之後,再次的答謝劉虞,三人也就各自打馬上任、回府。

  在典韋的護送之下,諸葛亮領著張飛、魏延等人,一路相安無事地返回青州,在回來的路上,張舉也是想通了,畢竟能活沒人願意死,況且諸葛亮對待這位前泰山郡守老上司還是相當不錯的。

  當時若不是張舉能夠同意諸葛亮組建泰平軍,諸葛亮也可能沒發展如此地快,所以諸葛亮也願意再給張舉一個機會,先不說張舉的才能如何,至少諸葛亮給張舉開了一個青州轄下的郡守之位。

  這對張舉來說,已是不錯了,張舉怕的不是乾不好,而是幹了之後又遇到張溫這樣的攔路石,不過現在的張舉也不奢望了,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至於其他,張舉也是將信將疑,聽典韋和張飛說,青州現在的郡守大多是薛悌、高堂隆等人,更有些郡守是泥腿子或是黃巾反賊出身,如徐奕、孫仲等,張舉內心又是一振。

  這些旁敲側擊而來的消息都說明了諸葛亮此人是唯賢任人,倒是不看重出身門第等等,張舉自從投靠了諸葛亮,了解了青州之後,一心就想在郡守這職位乾出成績。

  張舉給自己的定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輸給薛悌、
高堂隆等人,要是後面乾得好,諸葛亮還是像張溫等人一樣,頗有偏見,不肯重用,那張舉也自覺已是還了諸葛亮不殺之恩,到時另尋明主,也沒有心裡包袱。

  諸葛亮帶著眾人剛回到青州的時候,正想找來陳宮和郭嘉,將張舉介紹給二人,並讓陳宮安排張舉的職務,盡快讓張舉投入到青州建設之中去。不想陳宮和郭嘉很快就來到,巧的是陳宮剛好也有要事想找諸葛亮相商。

  陳宮聽了諸葛亮說完幽州漁陽之行的經過,大概也就明白了,諸葛亮這是帶回了一個好消息,不但又有了一個人才張舉加入,最主要的是替各人的官職都正了名,算是名正言順的上任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