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214章 安撫
  諸葛亮知道有陳宮搭把手,諸葛玄的事就不用自己再操心了,反正全軍也就只有馬車一輛,將嬸嬸和張寧安置在馬車之中,最好不過了。

  待諸葛玄忙著照顧妻子,走開之後,諸葛亮才開始關注薛悌和唐周,想了解徐州的情況,在黃巾反賊席卷之下,徐州到底發生了什麽。諸葛亮詢問的眼神,一掃而過,薛悌和唐周都是接觸過世面,比較懂得上位者的無聲之令,弦外之音。

  此時此處,薛悌和唐周遇到諸葛亮,也算是心中的石頭落了地,不敢耽誤,趕緊向諸葛亮匯報情況,順便請請功之類的,畢竟,若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料到黃巾反賊組成的造反大軍,竟然威猛如斯,令人不敢直視。

  “主公,末將奉命前往琅琊接應諸葛氏族人撤退,當趕到徐州琅琊的時候,好在一人雙馬,腳程極快,趕在黃巾大軍到達琅琊之前,順利找到了諸葛先生,並告知來意,可惜當我們準備撤退,返回泰山的時候,黃巾大軍已經將琅琊作為進攻目標,層層圍城。”

  “一開始,我們一行人,老弱婦孺皆有,難以突圍而出,被困在琅琊郡之中。好在陽都縣朱縣令力排眾議,合力眾軍,將兵馬匯於一處,選擇琅琊郡城其中一路,擇門突圍。我們緊隨著朱縣令破門而出,兵合一處,全力突圍。”

  “黃巾反賊雖戰力不強,但賊眾極多,如影隨形。官兵的兵馬有限,僅僅只能保持突圍而出,縱是如此,那朱縣令也在突圍之際,戰死沙場。琅琊郡的全部郡兵所剩無幾,皆在突圍之後,各自散去。”

  “隨我們同路而行的,正是朱縣令的兒子朱桓,以及表侄朱皓、朱然三人。當初破城突圍,黃巾大軍並沒有放過我們,邊退邊戰,被黃巾反賊粘得死死的,無法脫離戰鬥。最後,是末將帶著幾百軍兵,把全部的戰馬充當後軍,負責掩護斷後,才取得一絲喘氣之機,順利逃開黃巾反賊的視線。”

  “至於戰馬,全都讓黃巾反賊給繳獲了,主公令末將統領的軍兵,也是死的死,傷的傷,如今所剩不足一百。末將死戰逃脫,一路尋到唐將軍,方能歸隊。因此我們不得不步行回泰山,故而有了與主公相遇的一幕。末將辦事不力,請主公降罪。”

  雖然當初諸葛亮說救出諸葛玄,記為首功,薛悌領命而去,也的確救出了諸葛玄,可一碼歸一碼。薛悌可是領了上千兵馬前去搭救接應,況且人皆雙馬。現在不止戰馬沒了,就連軍兵也十去其九。

  說實在話,薛悌現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只要諸葛亮不責罰他,就內心慶幸了。哪裡還敢提什麽功勞,這年頭別說一匹戰馬的價值不菲,培養一個戰力較強的軍兵也是十分燒錢。薛悌是都尉,和高堂隆一起搞出來的泰平軍,知道養軍不容易。

  見薛悌跪下請罪,唐周也趕緊有樣學樣,雖然當初新投諸葛亮,後來讓唐周幫忙薛悌一起去琅琊接應諸葛玄,本來就是副手,現在戰馬沒了,軍兵也折損光了,第一負責人是薛悌無疑,但唐周也有參與此行,唐周生怕諸葛亮要是怪罪下來,沒有早早請罪,恐怕罪責更大。

  不過,唐周也是內心無奈,這明顯就是城門失火,波及池魚了。要是換成以前,諸葛亮現在一定要問責薛悌和唐周了,六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因戰敗、行軍不力,可是斬殺了不少人,尤其馬謖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但現在不同了,諸葛亮身為人主,眼界早變得不同。

  以前是追求每戰必勝,每算必穩。現在諸葛亮更多想的是如何攏絡更多的人才,如何讓人才安心的服自己效力,如何讓部屬更加忠誠。聽到黃巾反賊將交給薛悌的軍兵和戰馬全給搶了,諸葛亮的內心是不高興的,但諸葛亮也懂得“千金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

  不責反誇,諸葛亮故意表現得風輕雲淡,安撫薛悌和唐周二人,只見諸葛亮表現得十分深沉地說道:

  “孝威兄,來福,黃巾反賊來勢洶洶,能將諸葛氏族人安全帶出琅琊已是不易,至於折損兵馬,戰馬皆沒,這都是無奈之舉。若論有罪,應是我當初料敵未竟,讓你等處於險境,有罪在我。”

  “你們二人皆是有功之士,護送得力,當記一大功,尤其是此行犧牲的將士更得優待,受人敬佩,體恤家屬。當然,黃巾之恨,來日必報,待我等重整旗鼓,整頓兵馬,定讓黃巾反賊血債血償。”

  諸葛亮先將薛悌和唐周這一次搭救接應的行動, 定個性,免得二人以為諸葛亮會秋後算帳。諸葛亮以前就經常負責後勤供應,明白只要物資、糧草一直統統不斷地供應到位,那麽壯大軍隊就不是什麽難事。

  難的是找到一些能夠帶兵打仗,打勝仗的領軍人物。人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打勝仗了,就會有大量的俘虜,稍加訓練,又是一大堆擁有戰力的兵馬。所以,諸葛亮現在不重視過程,而是更看重結果。

  薛悌和唐周雖然付出的代價大了些,但至少實現了接應諸葛玄逃出徐州琅琊的軍令,這時候無論如何,千萬不能表現真正的問責態度,不然會令軍士寒心,令部屬膽顫。

  “多謝主公,主公不罰末將,已是大恩,斷不敢言功,只求他日誅盡黃巾反賊,滅光
黃巾大軍,雪我等今日之恥,洗我等戰敗之辱。末將願為先鋒,不惜生死,灑熱血,拋頭顱,為主公效力,絕無半點怨言。”

  薛悌和唐周趕緊表態,表表忠心。二人也是暗暗慶幸,認了諸葛亮為主公,諸葛亮年紀是小了些,但架不住諸葛亮通情達理,大人不計小人過。想不到諸葛亮竟然不怪罪薛悌和唐周辦事不力,反倒是安撫起來。

  明知諸葛亮是為了籠絡手下的人才,但薛悌和唐周還是很吃這一套,畢竟,這代表諸葛亮不是那種一味殺伐,刻薄之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