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入關奪取了大明城池和關隘有幾十座,他們大多數采取把諸多城堡洗劫一空後放棄。
大安口、龍井口、馬蘭谷、薊鎮、三屯營、香河、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灤州、張家灣等曾經失守的大明城池、關隘裡有太多佛郎機、碗口銃、抬槍,也有為數不多的紅夷大炮。
可惜野蠻人不會用這些火器,隻能挑選搬得動的當做繳獲的銅料、鐵料對待,其余被放棄城池裡的火炮大多數被建奴用大錘砸壞,這一次襲擊羅家寨明軍又繳獲了幾十支已經有了斑斑鏽跡的抬槍。
劉之綸得到了這些火器喜不自勝,經過除鏽保養和修繕,大部分抬槍都能夠投入戰場,訓練抬槍手也比較簡單,原明軍鳥銃手馬上就能夠勝任,因為抬槍的原理和構造其實就是一支大號鳥銃而已。
現在連“紅旗軍”駐防的南城都有二十支抬槍部署,這東西有效殺傷達到一百五十步,確實能夠完爆弓箭,敵人被二兩重的大彈丸打中絕對是死無全屍,連戰馬隻要挨一槍都吃不消。
能夠在打到敵人的同時自己卻在敵軍的射程之外,抬槍這東西用來守城無疑會大大提升守軍的士氣。
黃漢給剛剛解救經過甄別的壯勞力每人喝了一大碗肉湯,吃了三五個炊餅,然後交給他們一個讓這些人跪在地上磕頭感激涕零的任務。
這一次的任務能夠得以極快執行,得益於劉之綸的守城準備工作做得尤其充分的結果。
劉之綸為了防備在四個城門都被堵死的情況下要派兵出城完成偷襲,因此準備了許多繩索和吊籃。
現在黃漢命令解救的漢民壯勞力四五人一組使用一個吊籃,目的當然是救那些躲藏在城牆根兒的父老鄉親。
黃漢宣布了營救紀律,兒童優先婦女其次,老人再其次,最後是青壯年,所有的青壯年男子必須光著膀子並且拉扯頭讓施救的壯勞力瞧清楚了才能夠被拉上城牆。
遵化南城的救民行動正在進行中,劉之綸得知了“紅旗軍”的壯舉讚歎不已,他親自帶著十五杆抬槍,搬運來了四張床弩、率領標營八百人馬來到南門給予黃漢大力支持。
出現在城頭的五六百青壯年老百姓中許多人心急如焚,因為他們就有家人還在城外,片刻功夫一百個吊籃就放了下去。
一刻前,城頭“紅旗軍”戰士已經通過喊話讓躲藏在城下的老百姓知道了明軍是準備用吊籃把他們拽上城頭,也知道兒童婦女優先。
老百姓們哭著讓妻子、女兒或者兒媳帶著年幼的子孫坐入吊籃。
救人的壯勞力此時當然不惜力氣也不怕被後金軍射殺,他們喊著號子竭盡全力拖拽……
在遠遠的監視明軍動態的莽古爾泰現了守軍的動作大怒,如此這般自己費心勞力派遣幾千人馬,甚至於遠去偏僻的山溝驅趕來的尼堪,豈不是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全部被拽入遵化城?
他揮舞令旗命令正藍旗和韃子衝城用騎射破壞明軍的救援行動。
霎時間敵騎千軍萬馬奔馳而來,看到了神經僅僅為了屠殺而來的後金軍,黃漢大吼道:“全軍射擊,老子單看看莽古爾泰那個王八蛋準備在城下G多少人馬才肯罷休。”
後金軍的箭雨紛紛射向城頭,同樣有紛紛箭雨回敬韃子和建奴,其中稀稀疏疏夾雜著槍聲。
射向城頭的羽箭有效命中率不值一提,因為敵人是騎射、漫射本來就不如步射、直射威力大。
再加上劉之綸這個守城高手早就在遵化城頭挑起了木箭簾、草帷幔,導致過七成後金軍射出的箭矢如同草船借箭般釘在木頭或者草扎成的圍幔上。
要說這個出身貧苦的劉之綸還真的會鼓搗木頭,獨輪車、木頭炮、木箭簾等等都是價格低廉容易上手的東西。
其實木頭大炮隻要掌握好了規律,有效打放幾炮還是能夠做到,想當年赤衛隊就曾經大量使用以自製黑火藥射的松樹大炮。
在城頭射箭的“紅旗軍”全部集中使用了頭盔和面甲,最不濟也有棉面甲裝備。
因此除非很倒霉被後金軍的箭矢射入眼睛,否則殺傷力不值一提,有的“紅旗軍”好漢身上已經插了七八支羽箭還在大叫著極射還擊,一直到射出十一二支箭矢,感覺實在拉不動弓弦才作罷。
幾百放吊籃拉城下難民的漢子也豁出去了,他們冒這被後金軍射殺的危險拚命的拉動繩索,反而是蜷縮在吊籃裡的婦孺相對安全一些,畢竟藤編吊籃的外框足以抵禦敵人拋射而至的羽箭。
一個二十歲左右名叫李三的漢子很幸運的現了自己的妻兒,正當他傾盡全力把他們往城頭拉的時候,後金軍動突然襲擊,一陣箭雨襲來,李三點兒背被當胸射入兩支羽箭。
他拚出最後的力氣把吊籃拉上城頭,幾個同伴拉上李三和他的妻兒隱蔽到了垛口後,雖然是拋射的羽箭,但是面對沒有任何防備的老百姓那也是致命的,李三口中吐血很明顯不行了。
他無限深情地看著不到二十歲的妻子瞧著才三歲的兒子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氏眼看著剛剛找到的丈夫就要永遠離去出撕心裂肺的哭喊:“當家的,你不能死呀,你不能丟下你的兒子啊!沒了你我一個婦道人家如何活的下去啊?”
李三嘴唇動了動,他看著城頭漫卷的紅旗艱難的說出一句話:“娃兒他娘,你記住了,跟著‘紅旗軍’走,才會有活路……”
諸多漢子為了救更多老百姓受傷了甚至犧牲了,但是其他人沒有被嚇住,他們合上同伴怒目圓睜的雙眼擦了擦眼角的淚又放下吊籃把生的希望帶給更多漢人同胞。
醫務兵劉大壽今天忙得不可開交,還好他臨時征用了幾十個健婦幫著抬傷員,為傷員消毒包扎,甚至於有幾個婦女見過幾次劉大壽給傷員縫合傷口,也大著膽子依葫蘆畫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