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傾危大秦》第121章 挾書之令
  看到三人被拖押出去,扶蘇開口說道:“先帝在世之時,有人便整日蒙蔽試聽。皆言宇內鹹平,使先帝不能知各地真實情況,對六國遺族之人放松警惕,導致六國之人在大秦疆域暗中攪動風雲,到如今暴亂四起!”

  “今日又有人想蒙騙朕,今後膽敢有人虛報各郡縣情況者,一經查實,皆斬!”

  雖然扶蘇說得是殺人的事,但是朝內百官不少人皆面露喜色,尤其是百官之首馮去疾,更是一改之前扶蘇對郭清等人阿諛奉承飄然自得時那種憤慨,聽到扶蘇所言,帶頭說道:“陛下這是真的聖明!”

  司馬欣的事件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將軍蒙恬率先站出,將虎符抬過頭頂,“此戰告罄,臣交予陛下兵甲右符!”

  隨即陰山鐵騎都尉李晉也將右符上交,有侍者將半邊虎符用木質托具托起,回到皇帝身邊。

  接下來扶蘇想說一下此戰封賞之事,還未開口,太學府令叔孫通身後的太府丞陳康看了一眼叔孫通,兩人目光交流之後,便出列對扶蘇說道:

  “陛下請廢‘挾書令’!”

  聽到陳康在自己剛回來,便直接提出這個扶蘇如今依然未曾想好該如何處理的“挾書令”,扶蘇心中一緊,看來今天這次匆忙的廷議自己大意了,百官是想讓扶蘇更改舊製。

  “挾書令”正是李斯在扶蘇的老師淳於越舊事重提,提出當年丞相王綰要恢復部分分封製時,李斯以其寬闊的政治視野,和敏銳的政治眼光,覺察到覺得淳於越這種思想傾向絕非淳於越一人立場,是普遍存在於當時秦國內的,淳於越只是這種思想的代表。

  李斯不跟淳於越等博士就事論事,直接繞開此事,說出:“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接下來李斯提出了在史書中濃墨重彩的“焚書”!

  《秦律》便新增了如下條款:

  “除《秦記》之外,其他各國歷史一律焚毀。”

  “除博士藏書之外,天下所有《詩》《書》《百家語》,惟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除外。皆收繳至鹹陽,集中焚毀。”

  “膽敢聚眾講《詩》《書》的,處死刑,膽敢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曉而不舉發,同刑;令下三十天而不燒毀者,處以髡發黥面、築長城四年之苦役。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

  這條“挾書令”在歷史上存活了二十二年,直到漢惠帝時期才廢除,以劉邦當時名臣將相的見識,未曾廢除這條“挾書令”,可見這條“挾書令”的巨大現實意義。

  今天陳康當眾提出廢除“挾書令”,令扶蘇頗為意外,也給扶蘇來了個措手不及。

  受到後世歷史的影響,扶蘇自然跟後世之人一般,認為“焚書”此事是中華文明的一場浩劫,但是如今扶蘇真正坐到始皇帝的這個位置,才不得不體會到始皇帝的想法“統一思想”!

  陳康說完之後,後排的博士轉為扶蘇設置的太學府眾人,皆出列說道:“請陛下廢‘挾書令’!”

  此時扶蘇面露猶豫之色,未扶蘇解圍的卻是百官之首丞相馮去疾!

  “臣認為‘挾書令’不可廢置!”

  扶蘇眼睛一亮,馮去疾親身經歷了當時那場廷議,肯定會有其見解。

  “丞相可否言為何?”扶蘇坐回自己的位置,著令馮去疾說出自己的想法。

  “先帝統一六國之後,命丞相隗狀、王綰負責統一國內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事宜!如今六國之人雖暴起反叛,

但度量衡、文字、貨幣皆用秦,與之相同,先帝通行‘挾書令’,全國詩書典籍皆在鹹陽內有典藏本,不至於失傳,若是廢置‘挾書令’,則列國思想必然複燃,整個天下必然處於長久征伐之中!以此,當陛下再次統一六國之時,當繼續頒行‘挾書令’,此時更是不可廢置,否則先帝等人努力皆廢!”  馮去疾說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是在丞相隗狀、王綰負責的,可見這件事隗狀、王綰做出的巨大貢獻,李斯死前說的:“更刻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的言語應是有些誇大自己的貢獻。

  扶蘇對馮去疾所言心中頗為讚同,此時“挾書令”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至少在平滅掉六國之人仇恨之前,‘挾書令’是不可能廢除的,而重新平定六國,削弱六國之人的仇恨,扶蘇相信,自己這一世能夠完成就不錯了,自己目光還有北方巨患匈奴,可惜此時國力支持不了自己對匈奴的作戰,之後的事,交給後世帝王去做吧。

  扶蘇隻好和稀泥,對眾人說道:“丞相與太學府眾人所言皆有理,朕一時不能決,容朕細思,日後再議吧!”

  太學府眾人自然不肯罷休,再次集體喊道:“陛下!”

  “好了!朕今日一路行軍乏了,便到此為止吧!”

  說完扶蘇便起身向興樂宮走去,想必皇后王葭整日盼自己歸來了罷。

  皇帝走了,百官便要散去,太子子嬰跟在舅父王離身後,待到走出殿外之時,見四下無人,太子對王離說道:

  “舅父,父皇斬殺司馬欣時說當時調章邯回來沒有錯,可是若是父皇當時用更高明的手段,必然不至於令章邯舉軍投降,父皇明明做錯了,為何不言自己錯了?我當時真想指出父皇之錯,讓父皇明白然後改之,舅父為何要拉住我?”

  子嬰作為太子,在丞相馮去疾的帶領下,監國數月,成長頗為迅速,對於政事已頗為熟悉,拉著王離問個明白,為何不讓自己指出皇帝的過錯,自己的父皇不是那種不聽納諫的人呀。

  王離盯著子嬰的眼睛,定定的對子嬰說道:“其他事情自然可以諫言陛下,但是這件事不可以!陛下自己也絕不會認錯!”

  子嬰還是不明白,皺著眉頭小聲問道:“為何?父皇在打了敗仗時,皆言己過,將責任攬給自己,打了勝仗都是會說是將領和士卒的功勞,正是因為此事,效忠陛下的將軍和臣子,尤其是父皇一手提攜的李晉、鄭統二人莫不肝腦塗地以報父皇,為何此事父皇不肯承認自己錯了,畢竟父皇確實做錯了!”

  王離這次認真了,嚴肅的告誡子嬰:“今後你不得再提起此事!此事死掉的秦軍雖多為刑徒,但是其中不乏關中子弟,若是陛下認錯,勢必會使關中之人仇恨陛下,不利於陛下統治!這件事你以為陛下自己心裡沒有認識到麽,知錯改錯但是不認錯!”

  子嬰不解其意,“知錯改錯但是不認錯?”

  王離作為外戚,日後子嬰成為皇帝,王家必然顯赫,所以王離樂得提點秦國儲君:

  “知錯者,有自知之明;有明辨是非之智;

  改錯者,有決斷之魄力;有扭轉乾坤之手段;

  不認錯者,心機之深,勝於常人百倍。

  你要細心揣摩陛下,多加學習何為上位者,如何馭下!“

  子嬰呆呆的跟在王離身後,仔細體會著王離所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