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古術奧義之催眠術》第129章古代習俗拜堂成親
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一路上敲敲打打,鑼鼓喧天,順利地來到劉夏萊家。

花轎停下,劉夏萊接過幫人遞過來的弓箭,拉弓射出3支紅箭。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長地久;射向遠方,祝願未來的生活美滿幸福。

巫形影由伴娘攙扶著走出花轎,手中拿起大紅綢的一端,另一端則在劉夏萊手上。

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

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

大門口放著一個火盆,巫形影小心地跨了過去。

跨火盆,是華夏國古代禮儀之一。

此俗的意義在於趨吉避凶,變禍為福,跨火之舉則有遠離不祥、興旺蓬勃的象征。

這種習俗,在華夏國其它地方也有保留。

例如粵東叫“過火海”,閔建叫“跳火群”。

其意義都是取其吉象,希望生活像火一樣越來越旺,並且希冀用火燒去一切晦氣,因此也進入一般家庭生活中,有的家庭在大年三十那天舉行。當然,火勢不會很大,象征性而已。

新娘跨火煙是傳統迎娶新娘禮俗的一個環節。

新娘在進夫家門時,在門口用乾草點燃小火堆或點燃火盆,讓新娘跨過去,稱為“跨火煙”,也叫“跨火盆”。

新娘跨火煙時,伴娘青娘母要唱四句:

“新娘過門跨火煙,明年添財又添丁;孝敬公婆人不惱,家庭和睦萬事興。”

“新娘舉步跨火盆,行為端莊人溫存;夫唱婦隨同心腹,同輩相惜老輩尊。”

讓新娘跨火煙,實際也是要借火勢去掉晦氣,從此生活像火盆一樣紅紅火火。

火盆後面還放著一副馬鞍,馬鞍上放著一個蘋果,巫形影依舊小心地跨了過去。

跨馬鞍,古代婚俗的一種。流行於漢族地區,尤以唐、宋為盛,後世沿之。

即新娘被迎娶至夫家,於入門之時,須在觀鞍上象征式地乘坐。

鞍與“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義。

至北宋,有女婿坐以鞍之俗,近代,趨向一致,於新娘進大門後,先跨馬鞍,再登堂行禮。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謂與北朝胡人尚鞍馬習俗有關,唐初受其影響。此後在小說戲曲中,常有“一馬一鞍”、“好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二鞍”詩語,亦源於此。

宋歐陽修《歸田錄》:“劉嶽《書儀》:婚禮有女坐婿之馬鞍,父母為之合髻之禮,當時流俗之之所以為爾,今之士族當婚夕,以兩倚(椅)相背鞍成,反令婿坐其上,飲以三爵,女家遣人三請而後下,乃成婚禮,謂之‘上高坐’。凡婚家舉族內外姻親與其男女賓客,堂上堂下竦立而視者,惟婿‘上高’坐為盛禮爾。或有偶不及設者,則相對悵然,谘嗟以為闕禮,其轉失乖謬至於如此。今雖名儒巨公、衣冠舊族,莫不皆然。”

紅毯從嬌子停放的地方開始就開始鋪了,從路、樓梯一直鋪到婚房門口。

結婚的禮堂是臨時搭建的大棚,裡面特意搭了一個T字台。

劉夏萊拉著大紅綢,牽著巫形影慢慢走上T字台。

高台上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香案上,香煙繚繞,紅燭高燒。

劉夏萊的母親林宛南和巫形影的母親李詩音,及爺爺巫學彭早就坐在高台上,笑著看著兩個人緩緩向自己走來。

劉夏萊和巫形影就位後,有二個人分別以“引讚”和“通讚”的身份出現,開始讚禮,

拜堂儀式也正式開始。拜堂又稱拜天地。

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全國各地。

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複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唐代,新婚之婦第二日見舅姑,俗名拜堂,但與後世的拜天地不同。

拜堂,舊時婚禮的一種儀式。指行婚禮時,新婦拜見舅姑。唐代已有此稱,宋代與婚禮之次日五更行新婦拜堂禮。

近代也稱新郎新婦行交拜禮為拜堂,江浙地區稱男家迎親時在花燭之前向天地三拜為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

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

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

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並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

近化“拜堂”范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於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裡,婚禮始告成立。

至於拜堂的起源,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認為始於唐代以前。

趙翼又是何人?

他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

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

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他在《陝余叢考》卷一三十一中說:“新婚之三日,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按《封氏聞見記》: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之拜堂之儀。”

“今上召有司酌古禮今儀,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於邵等奏障車、下婿、卻扇,並請依一佔禮,見舅姑於堂上,薦棗栗情,無拜堂之儀。”

“今上謂德宗也。是拜堂之名,由來已久。但真卿等所定棗栗暇情見舅姑,即今俗所謂拜堂也,乃。”

“又雲無拜堂之儀,豈唐時所謂拜堂者,別是一禮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