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盯著白暉的眼睛看了好一會,終於重重的歎了一口氣:“好吧,那麽秦國準備怎麽處理我這個韓王?”
“過段時間我帶你出海,去見識一下這真正的天下有多大,我帶你繞到楚國最南,不過那地方眼下楚國還沒有打過去,還是南越的地盤,不過早晚是咱們的。”
白暉用了咱們一詞,韓王倒是沒反對。
再說魏國北部。
王齕領軍,憑借魏王兵符接管了魏軍的統帥權。
同時,王齕又拿出了白暉的軍令,魏軍基本上還是服氣的。
趙軍從中牟出戰,兵分兩路,一路直往北,一路直往東。
魏國的邊境線上沒有遇到抵抗,魏國邊境守軍竟然完全消息不見,一座小城也看不到有半點守軍的樣子。
田不禮在旁勸說:“王上,臣以為先駐軍再查探,從中牟出來已經有七十裡,竟然沒有遇到半點抵抗,臣以為應該謹慎。”
趙王沒接話。
田單在旁說道:“報我王知,眼下楚國大軍兵分兩路攻打睢陽,前鋒已經到了睢陽城下,而韓軍攻打大梁,魏軍肯定是全力回援才對。”
田不禮怒喝一聲:“莫要蠱惑我王,這七十裡連尋常農家都不見半個,我王若再深入必會中了魏軍的圈套。”
相比起田單來說,田不禮更了解趙王章。
趙王章非常自負於自己的武力以及軍略,聽到中圈套一詞,心中非常的不痛快。當下吩咐:“前鋒再往北三十裡,中軍入城查看,寡人今晚就在此城休息。”
“諾!”
幾名趙軍將領依命令而去。
田不禮沒再勸,隻說道:“王上,臣以為雖然才走了七十裡,但村落空無一人,也沒有半點糧草,我趙軍糧草輜重更顯得重要,臣隻怕魏人又留下空地。”
空地!
這個詞嚴重的刺激到了趙王章。
可惡的空地,衛國變成了空地、中山郡變成了空地。
但趙王心中明白,田不禮卻是一個有才華又忠心的相國,所以趙王不想訓責,隻說道:“那就勞煩相國去後隊催一下糧草。”
“諾!”田不禮施禮之後退下。
趙王又對田單說道:“田大夫,你也去東線,督糧。”
“諾!”田單也退下了。
逼趙王冒進,就是白暉給田不禮的一項任務,但不需要太過,只需要一次便可以,然後由田不禮再來力挽狂瀾,解救趙軍與危難,然後托住趙國十日便是大功一件。
又一天過去了。
趙軍再前進了三十裡,依然沒有發現有魏軍的動向。
可以說,魏國完全後退了已經有百裡,真正作到了堅壁清野,連一粒糧食都沒有留給趙軍。
這一日,趙王的前鋒已經看到大河了。
這個時代,黃河還是古道,距離中牟也不過一百三十裡,可以說趙軍已經將大河以北的魏國一分為二。
入夜,趙王站在城頭心中不解。
難道魏國真的全部去救援新舊兩都了?魏軍逃了,可魏國的村落都全空了,難道又佔了一塊空地?
趙王正在思考著,是渡河,還是大軍往西,將魏國在大河以北的所有的土地全部吞佔了。
就在這個時候,東線的後隊,也是輜重大營。
趙軍的軍士們除了放哨的人之外,其余的人已經入營內休息,東線的前鋒主力已經到了鄴邑城下,一場大戰會在次日清晨展開,作為輜重營,他們的任務是在兩天之內,將中軍主力的箭支、糧草運到鄴邑城下。
夜深人靜之時,約三千魏軍士兵背著箭支從樹林之中潛出。
這三千人,分成了三百個隊,也就是第十人一隊,就算某一隊被發現,也會被當作斥候小隊來對付。
這三千魏軍,每一個都喝過絕別酒,他們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
在一聲作為信號的哨箭之後,這三千人從四面八方湧向了趙軍後隊,他們不需要近戰,只是將箭頭點燃,然後拚命的往幾位指點的地點射過去就可以。
短短幾個呼吸的時間,上萬支火箭射向了趙軍的後勤營地。
防火,是扎營的第一要務。
任何一個將軍扎營都會考慮敵軍火攻,更何況是運送糧草的輜重營。
田單甚至把糧草等物都靠近有水源的地方堆積,而且擺放的並不緊密。
但這一切都在算計當中。
足足一千斤純度並不高的磷粉早就預先撒在這裡,王齕帶著魏兵退了這麽久,等的就是這一天,白暉告訴他的十六字真言,他理解的並不深。但他卻懂,趙軍深入魏境,補給全靠趙國境內運輸的情況下,燒掉糧草就等於贏得了時間。
白暉的磷粉雖然純度不高,但卻燒起來卻並不難。
守護糧草的趙軍一見地上開始起火,立即取水澆了上去……
悲劇。
火勢反而因為這些水變的更大了。
趙軍出營作戰,弓箭手們開始後退,短短一刻鍾,弓箭隊就戰死了五百多人。
魏軍最後的死戰開始了。
二百騎兵,這是他們能隱藏在附近不被趙軍發現的極限人數,人還好辦,但馬匹卻不容易隱藏,二百匹馬的隱藏難度要高於一千人的隱藏。
二百騎兵,全部是都沒有穿甲,他們也不打算活著回去。
每個騎兵都帶著油包、引火物。
他們的任務是趁著火箭引發的趙軍混亂,盡可能的衝到趙軍的軍械、糧草等物屯積之處,就算死,也要點上火連自己與趙軍的物資一起燒掉。
與此同時,田不禮所帶的北線後勤輜重營,也同樣受到了攻擊。
和田單所在的東線不同,依王齕的命令,弓箭隊同樣攻擊,但衝入敵營的騎兵死士會失敗。
魏軍的死士不會去問原因,他們的任務就是拚死去完成命令。
魏軍大河以北主力所在大營,王齕燒掉了手上的一份秘密情報。他也是頭一次知道,田不禮竟然是白暉的人,而且是絕對不敢反抗的那種,白暉手上有讓田不禮墜入深淵的無數證據,隨著田不禮在趙國當相國時間越久,這種證據也越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