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杜中宵進了天章閣,行禮如儀,趙禎吩咐賜座。
坐下來,趙禎道:“與契丹的戰事已經結束,一切都如太尉所料。契丹讓出朔州和德州,以及白水濼和九十九泉。四地從三個方向圍住大同府,以後若有戰事,本朝已佔先機。”
杜中宵捧笏:“賴陛下指揮得力,契丹無法可想。”
趙禎微笑,道:“前方戰事結束,接下來,應該軍改了。之前你曾數次奏報,我派人依著你奏報的內容,畫了圖出來,掛在這裡。你且過來看。”
杜中宵起身,隨著趙禎到了屏風後邊。抬頭一望,就見兩邊掛了巨幅紙張,一邊是樞密院,一邊是三衙。每個衙門下面,依著杜中宵的奏報,分門別類,列出了各個衙門。
以前給趙禎講軍事知識的時候,杜中宵曾把河曲路大軍,依著這個格式,繪成表格進呈。趙禎學會了這個辦法,專門找人,把樞密院和三衙都畫了出來。由上到下,像一棵大樹一樣,分門別類看得特別清楚。下面分幾個功能,有多少衙門,衙門多少人,一直畫到了最下面。
對於軍改,杜中宵本來只有個大概。這些日子,趙禎一再催促,下面只能不斷細化。杜中宵與樞密院的同僚一起,細到了下面分支,以及人員編制。現在大的框架已經齊全,只等向裡面添人就是。
指著三衙,趙禎道:“依太尉所奏,三衙該管軍政、動員和軍法,依然是三個衙門。不過再是三衙分立,就不合適了。我欲如樞密院般,設幾位帥臣,太尉以為如何?”
杜中宵捧笏:“陛下說的是。只是現在,沒有合適人選。”
趙禎微微點了點頭,過了一會,道:“可以先從樞密院和各帥司,選幾個人坐鎮。樞密副使富弼在河曲路數年,習知軍事,太尉以為他到三衙坐鎮如何?”
杜中宵想了想,搖頭道:“富弼是文臣,坐鎮三衙,只怕軍中將領不服。依著傳統,三衙向來是用武將,若改了規矩,許多事情就不好辦了。”
改革之後的三衙,是軍中武將的前程,帥臣類比宰執。如果再被文臣佔據,必然遭到非議。樞密院可以文武兼用,三衙可是不行,不然將領的前途成問題。
趙禎沉默一會,問杜中宵:“太尉心中可有合適的人選?”
杜中宵搖頭:“回陛下,
現在確實沒有合適的人。統領三衙為諸將之尊,軍中的將領,實在難當此任。臣以為,初時不設三衙之長,命各司直接聽命於陛下,更合適些。”
趙禎看了看杜中宵,一時間沒有說話,只是看著壁上的掛圖。
雖然打了幾仗,可作戰的帥臣,是杜中宵和富弼,最後一次是河東路的龐籍。惟一滅黨項的主帥狄青,已經證明了對軍改有不同意見,也不合適。現在軍中的武將,確實沒有合適的人物,來做此職。
由於三衙隻掌軍政,軍隊的統合指揮在樞密院,這個職位不似以前要害。換句話說,統兵官的軍權已經被分離,特別是戰時指揮權,到了樞密院手中,想作亂也不可能。這個職位的權力當然很大,可以說不下於宰執,只是軍中將領,沒有必要有經驗,並沒有合適。
過了好久,趙禎歎了口氣:“以前隻覺官多,到了真正用時,才知朝中人才之少。”
杜中宵道:“軍改是前所未有之事,大家都沒經歷過,也不知道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還是等上幾年,諸事順利了後,才可以找到合適的人選。”
趙禎點了點頭:“那便如此吧,此職位暫時虛置,以待來人。——下面三司,太尉以為,何人可以勝任?特別軍政,必須對軍中事務熟悉才行。”
杜中宵捧笏:“臣以為,楊文廣在軍中多年,久歷軍功,事務精熟,可以管軍政。”
趙禎並沒有覺得意外,點了點頭:“楊文廣將門之後,年輕時沉淪下僚,熟知軍中情事。又隨太尉在隨州數年,對於新的軍中事務應該也熟悉。這幾年在河曲路,多立軍功,是合適人選。”
說到這裡,趙禎又道:“依太尉看來,這幾位管三衙事務的將領,還是如以前的三衙管軍如何?三位正職,便如三帥。其余副職,可以參照都虞候。”
杜中宵道:“三衙管軍中日常政務,禮遇不可低了。不過三司之中,軍政重於其余兩司,禮遇應該再高一些為是。三衙主官,以後就應比於二府,不可低於宰執。”
趙禎想了一會,笑道:“太尉說的是。以後的三衙,權位至重,是應隆禮以待之。”
能夠給予三衙更高的禮遇,不只是因為權位至重,而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軍隊的指揮權。沒有了指揮權,就無法威脅皇權,消除了皇帝隱患。此時給予更高的地位,也就順理成章。
看著牆上掛圖,趙禎道:“軍政用楊文廣,管全軍動員的又該用誰?”
杜中宵捧笏:“此事不只與軍中有關,也與地方有關,臣心中實在沒有合適人選。”
趙禎道:“既是如此,便由朝臣舉薦吧。此職最好文武俱全,對於地方事務熟悉最好,應該用做過地方主官的將領才是。還要熟悉吏事,不要被吏人所欺。”
說完,又問道:“那軍中管軍法的人呢?此職重要,不可輕許人。”
杜中宵道:“軍法便如朝中的禦史,監察之責,此職只能決於人主,臣不敢問。”
趙禎點了點頭,便沒有多說。這一年來,杜中宵為人穩重,做事仔細,趙禎已經熟悉。軍法雖然歸於三衙,卻又有一定的獨立性,人選應該由皇帝決定。趙禎對於朝中的禦史台諫極為重視,嚴禁宰執推薦台諫人選。軍中管軍法的官員當然也要自己決定,不然無法有效掌控軍隊。
今夜只是大略問一問杜中宵的態度,說過了三衙的主官,趙禎便就走到了另一邊。
看著牆上的掛圖,趙禎道:“樞密院管軍令、情報、後勤、賞功,此是太尉的管下,不知要用些什麽人?朝中官員,可有合適的?”
杜中宵捧笏道:“管理軍令的,必須對軍中熟悉,而且最好做過帥臣。臣心中有兩個人,一個是新回京的趙滋,還有一個是在河曲路的劉幾,不知用哪一位合適。管後勤的官員,臣在邊路數年時間,一直都是李複圭管軍中錢糧,最是合適。其余官員,就沒有合適的人選了。”
趙禎道:“劉幾一軍,是去年在天都山才分出來,這一年來聽說管得甚好。如果用他,河曲路大軍就弱了,還是用趙滋吧。”
杜中宵急忙捧笏稱是。
趙禎又道:“李複圭是名臣之後,多年管河曲路錢糧,一切自有章程,可以回京做此事。至於管賞功的官員,太尉以為石全彬如何?”
杜中宵忙道:“陛下, 臣以為,樞密院最好不用內臣。”
趙禎一愣,不過沒有再問,只是道:“既是如此,那就別選官員。”
兩府這種地方,怎麽能夠用內臣呢。不管石全彬合不合適,杜中宵都要反對。開了此例,以後會有無窮麻煩,宮中有權有勢的宦官,可不只有一個石全彬。
趙禎知道石全彬跟杜中宵的關系很好,見杜中宵反對,就知道單純是反對用內臣。兩府是朝廷的中樞,杜中宵這種態度,並不令人意外。
過了一會,趙禎指著最後一個位置:“樞密院中管情報的官員,又該用誰?”
杜中宵捧笏:“管情報的,主要是周邊各國軍情,還有軍中事務。此人最好由陛下來定,他所掌的情報,不只是朝臣知道,陛下也要知道。”
趙禎點了點頭:“既是如此,那就用李璋吧。他在軍中多年,雖然不曾作戰,沒有軍功,但做事仔細,最適宜掌機密。如此安排,樞密院就無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