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81海上升明》第70章 降兵
  “什麽?我正紅旗一共才兩萬三千旗丁,一仗就打掉了萬余人?”康親王傑書攥著拳頭重重砸在紫檀木桌上,眼中寒光四射,“他想幹什麽?他想削弱旗主,想將各旗權力交給都統,最後全歸他自己。”

  “阿瑪......”傑書十七歲的長子尼塔哈小聲道:“戰報還未讀完,正白旗也......全軍覆沒,還有鑲白旗的蒙軍旗......叛......叛變。”

  正白旗是康熙親領的上三旗,它也全軍覆沒,看來確實不是康熙玩的手段,但這個消息讓傑書更加震驚。他幾乎要站不穩,許久才跌坐在圈椅內,喃喃道:“正白旗也......明軍實在是......賊軍,賊軍實在是,實在是......”

  “阿瑪,我們不是滿萬不可敵麽?漢人一直是我們的手下敗將啊,怎麽會有這樣的慘敗?”

  “那不過是自誇,世上從未有戰無不勝之軍,重要的是能否從失敗中再度崛起。滿萬不可敵說的是南宋時候的女真。女真,我們叫做諸申,這是漢人對我們的蔑稱,意思是眾多的猴子,他們自視甚高,本族之外都算不得人的。大英明汗天聰九年就廢除了諸申的叫法。我們比女真人更強大,江山會更長久,女真最強不過半壁江山,最後還被蒙古滅族,實乃不祥之人,配不上我族。”

  尼塔哈疑惑道:“那為何我們會打敗仗?”

  傑書歎氣道:“因為我們人少。我朝兵將八十余萬,然而能抽出來奔赴遼東戰場的才多少?二十四萬。其他人呢?在監視漢人老百姓。動不得,走不開。更別提這八十多萬人馬中滿洲人連零頭都不到。”

  想到此處,傑書愈發暴躁起來,“當初本王要招降鄭家,仿朝鮮例,許其蓄發稱臣,結果被彈劾一通,說本王畏敵如虎。也不想想,那鄭家是個什麽人。本朝開國,一共折損將佐三百二十四人。死於袁崇煥之手的九人;死於江陰逆民之手的七人;死於史可法,何騰蛟,馬世英之手的六人;死於劉文秀之手的十七人,基本都是三品以上的高級將佐;死於李自成之手的也是十七人,不過都是正四品以下的低級軍官;死於李定國之手的六十六人,其中和碩親王一人,同親王禮郡王一人,伯爵一人,子爵一人,男爵七人,輕車都尉十四人,都統一人,護軍統領二人,副都統四人,護軍參領十人,王府長史一人,一等侍衛五人;死於各地逆民之手的五十人。”

  “死於鄭森之手的九十一人,僅三品以上的八旗將佐就有二十四人。第二次廈門之戰,是我朝開國以來傷亡最重的一次,兩白旗家家戴孝,境況之淒慘令人咂舌。這下可好,他孫子更難製服。鄭芝龍祖上福德實在深厚,做了這麽多孽,兒孫卻都是孫仲謀一般的人物。”

  傑書眯起眼睛打量著尼塔哈,在心裡比較了一番,不禁十分失望,這個兒子連那麻子臉皇帝都不如。他感慨道:“鄭森,人人都想要的嫡長子,鄭克臧,人人都想要的庶長子。好在鄭森有唐太宗的能耐,卻沒一個唐高祖的老子。唐太宗只需考慮打仗,鄭森卻要將政治、軍事、財政面面俱到的料理好。若唐高祖真的投降了突厥,本人跑到大漠作龜孫,晉陽的軍隊和財富都拱手交出,讓唐太宗帶著少數親信逃到河中,再開始一步步反攻,依本王看,也未必會做的比鄭森更好。說到底,我朝運道實在太好,但能一直這麽好麽?本王認為見好就收才是上策,有何不妥?”

  傑書越說越氣,

“若以安撫為上,想必這鄭克臧不至於狗急跳牆,朝鮮王不也一直安安生生打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麽?非要往死裡逼,非要人剃發,鄭芝龍父子十一口死在咱們手裡,鄭森的老娘也被咱們糟踐了,連鄭森給他娘鑄的金像都被咱們搶來融了,深仇大恨莫過如此,一點兒退路都不給,人能不急眼麽?裕親王這麽個敦厚的皇子不立,非要立......”  尼塔哈急忙製止道:“阿瑪!”

  傑書瞥了瞥眼睛道:“他能不能活著回來還兩說,就算回來,本王看他以後也要在各宗王貝勒面前收斂收斂自己的脾氣。呵,不讓本王出征,生怕功高蓋主,讓勒爾錦去,這是想幹嘛?想把本王的鐵帽子摘了?今非昔比了。”

  鳳凰城內,軍事會議。

  朱克臧問道:“收了多少降兵?”

  陸軍三鎮參謀長廖凱道:“初步點算下來,有四萬兩千余人,這還是打仗死了不少的。”

  “我軍傷亡人數呢?”

  “我軍傷亡三千一百二十四人,殉國者兩千六百七十九人,傷殘者二百二十三人,其他輕傷,養好身子就能歸隊。”

  “算上水師一鎮,陸軍二鎮的話,傷亡估計要到五千了,還有硬仗要打。”朱克臧用手指輕輕敲著桌面,說道:“要補充兵員,還要擴張騎兵,但不要納入太多降兵。”

  廖凱不解道:“為何?王爺,這些降兵補進隊伍裡正好。他滿洲當初也是靠漢奸軍推下江山的。”

  朱克臧道:“混入我朝軍方的滿清遺臣太多,不是好事,軍隊的思想建設是最重要的,不能讓這群人擾亂軍心。”

  當初孫中山的陣營,就是因為舊官僚和立憲派湧入太多,以至於背棄了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綱領,用“五族共和”取代了“排滿”,用滿清一品武官五色旗取代了青天白日旗。

  而孫中山本人從來就沒有認同過“五族共和”,只有1912年9月,孫中山在北京,張家口,太原等地會見少數民族代表時,才偶爾使用“五族共和”一詞,但也往往是和“五族一家”,“五族平等”混用,此後,他就決口不提“五族共和”了。

  1919年後,孫中山更是言辭激烈的公開抨擊“五族共和”:“自光複以後,就有世襲的官僚,頑固的舊黨,複辟的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孫中山提出“五族化漢”論,他始終堅信,單一民族的純粹國家才能減少內耗,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在這點上,朱克臧完全讚同孫中山,因此也特別忌憚孫中山所遭遇的話語權被搶奪的問題。對待清廷降兵降臣,總體原則是能不用就不用, 為此,他寧願多花十年二十年培養帝國新官僚,也要徹底拔除清朝余孽,將歷史解釋權完全控制在手。

  朱克臧想了想,說道:“將他們所屬族群都弄清楚,特別是滿洲人,別被蒙混過關。立下軍功的才能入伍,其他人拿犒賞打發。蒙古滿洲人,令其改漢姓漢名,分散安置在各島,不能留在遼東,那些犒賞,足夠他們購買田地和奴隸當個小地主了。匡國,入伍的降兵你得警醒些,蒙古人拆開編入驃騎兵營,胸甲重騎兵營和槍騎兵營,此次立下軍功要提拔的,下屬要以漢人和朝鮮人為主,起一個鉗製作用。”

  顏望忠道:“王爺,我們是說話算數言出必行的,但被運送到各島的降兵恐怕做賊心虛,擔心被加害,萬一中途謀逆,那可就不妙了。”

  朱克臧笑道:“那不是更好,省下一筆犒賞錢。我們要的就是那種被殺破了膽子,任人擺布不敢反抗的降兵,還有血性的死了最好。孤總說,滿洲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說挑選順民的手段,殘酷而有效。運送去各島的降兵十人為一隊,一人謀逆隊友不舉報阻止的,連坐,皆誅。德川綱吉不是喊著要為朝廷出力麽,這運送降兵的活兒就讓他去幹,我們派船監督。另外知會地方州府官員,拆開安置,拆開,不要讓他們聚在一處。”

  朱克臧起身踱著步子,悠悠道:“這場仗,就讓降兵多多上場,給他們一個為自己掙軍功,對朝廷表忠心的機會。血與鐵,生與死,才是教化蠻夷最好的方式。他們不豁出性命殺韃子,如何被我們的士兵接納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