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元接到李士元的信後,第一反應是不信。
他趙應元不過是大順軍一個小小的將領,當年在大順軍裡似他這樣的人有數百個。
如今大順軍兵敗,山東一片兵敗如山倒,特別是大明番王濟王降清後,更是哀聲不絕。
他趙應元可是最後的抵抗者了。
前兩日清軍綠營基本上是天天攻城,但一次又一次的被趙應元攔下,清軍仿佛有些不耐煩,於是便有了李士元入城做說客這麽一舉。
說起來也有趣,趙應元、李士元在歷史上皆是小人物,但同名同姓之人卻皆是明朝官吏。
清軍數日的攻城,趙應元也有點兒慌了,他已經有了降清的想法,因此同意了李士元的請求,他們將在今晚於城樓相宴。
與趙應元赴宴的不是李士元,而是和托與李率泰二人。
李率泰為李永芳次子,和托為滿洲軍官,他們二人前來乃是誠意滿滿,趙應元信了。
夜晚,北門城樓上酒樂大張。
和托與李率泰等人帶著一百名真滿洲,前來赴宴,而城上趙應元足有一千余人,隨時可支援城樓,趙應元根本不怕清軍耍詐。
諸多清軍將領能來其掌握的城樓赴宴,趙應元徹底打消了心中的一切疑慮,眾人在宴席間推杯換盞,一片和氣。
張鑫已經悄悄離去,他不可能降清,但勸不回已經有了降清心思的趙應元,只能獨自整理軍隊,準備撤出青州城。
正當張鑫整頓軍隊之時,只聽聞“轟隆”一聲,瞬間讓他愣住了。
城樓上,趙應元與和托等清軍將領推杯換盞,正相談甚歡,突然聽見槍炮之聲,清軍順勢發亂,抽刀便砍,趙應元瞬間便被同桌的和托砍城重傷。
那一百多名清軍,皆是鑲黃精銳,而趙應元覺得信心滿滿,並沒安排多少人馬赴宴,大隊的兵馬都在城樓之外護衛。
就在那一瞬間,赴宴的趙應元部將死傷慘重,樓外的大隊兵馬似乎覺察到什麽聲音,正欲上樓,卻被北門守將攔住。
“偽明以滅,大清當興!”
北門守將驟然發難,瞬間將青州明軍打的手忙腳亂。
趙應元手臂被砍斷,但也是化神境修為在身,當即後退數步,望著不斷湧上來以及已經被打開了的城門,悲壯道:“趙某悔不當初啊!今死,名節亦不保也!”
羞愧難當,趙應元隻得一頭躍下城牆,墜城而亡。
明軍將領被滿清一鍋端,明軍群龍無首,人心惶惶,就在這時,張鑫挺身而出,集結部隊...南逃了。
早有準備的張鑫帶著近七千兵馬逃出青州後,有些迷茫。
今日之後,山東雖然還有數地仍在抵抗,但山東已經歸屬滿清了。
但張鑫自認為精通歷史,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麽一段!
這段歷史被稱為青州之變,又稱青州事變,是南明弘光帝時期在山東青州一代的反清事變。
這件事兒在歷史長河裡被埋藏,零落的歷史張鑫也無從得知。
.......
“甲申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清軍詐青州,殺趙應元、楊王休,有將張鑫衝城門,攜殘軍七千余人南下。”
南京中,蕭璟聽著錦衣衛的報告,歎了口氣,又看了看滿清的詔書,開始一字一句的念著:“爾南方諸臣當明國崇禎皇帝遭流賊之難,陵闕焚毀,國破家亡,不遣一兵,不發一矢,如鼠藏穴,其罪一;
及我兵進剿,流賊西奔,爾南方尚未知京師確信,又無遺詔,擅立唐王,其罪二;
流賊為爾大仇,不思征討,而諸將又各自擁眾擾害良民,自生反側,
以啟兵端,其罪三。惟此三罪,天下所共憤,王法所不赦。用是恭承天命,爰整六師,問罪征討。凡各處文武官員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順者,論功大緒升一級。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為俘。若唐王悔悟前非,自投軍前,當釋其前罪,與明國諸王一體優待。其唐王親信諸臣,早知改過歸誠,亦論功次大小,仍與祿養。”
不得不說,多爾袞很6,很會玩兒。
這種旗幟一打,滿清瞬間為義軍,反而自己的南明成了亂臣賊子了。
不過多爾袞的詔書說的倒全他媽是真的,李自成攻北京,南方未遣一兵一卒;無遺詔立番王,太子還沒死呢;朝廷將領搜刮民脂民膏...
這種級別的詔書,不可能出自多爾袞之手...也就只有那幫漢奸走狗可以做到這樣引經據典了。
這些天來, 他身為南明皇帝自然已經接到了不少的消息。
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大西軍與南明聯盟,共同抗清。
許應國也已經被徐禮刺殺,一個化神境巔峰的修士對於徐禮而言還是很輕松的。
靖國公黃得功也被蕭璟加封為吳國公,一時之間讓黃得功感激涕零。
劉良佐是個老油條,沒有表態。
倒是張子紀已經率軍進入了淮安府,時刻準備取代劉澤清的地位。
同時,山東的張鑫殘軍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劉澤清的淮安府。
不過這可遠遠不夠啊....
蕭璟想要做的事兒還有很多,光憑江北四鎮只能防守無力反擊。
況且“江北四鎮”只有黃得功一路明確要堅守,高傑可能會守,但不會死守,而劉良佐鐵定牆頭草,劉澤清多半會叛明。
蕭璟想要重建錦衣衛,北京城破後,錦衣衛的聯絡方式已經被清軍截獲,錦衣衛現在是亂成一鍋粥,根本就分不清誰是自己人。
重建錦衣衛,聯系鄭芝龍,同時還要向洋人購進火炮。
現在可不是境界決定一切的時代了。
科技才是戰鬥力,火炮的傷害可是可以媲美化神境巔峰,一輪齊射下去歸元境都得死。
裝備了這些新式武器,明軍才能抗衡清軍。
畢竟滿清可沒有什麽收購武器的渠道,他們的火炮、火槍都是俘虜北方明軍的。
南明現在的情況不是很妙,北方基本沒了,四川也沒了,福建被門閥握在手裡,雖然號稱是明朝臣子,但是呵呵。
雲南、廣東等地...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