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營,孫策臉上終於露出狂喜之色。
“伯符,見你面露喜色,想來,大事已成。”周瑜帶著營中眾將來到門前相迎,主動上前拱手一拜。
“哈哈,公瑾,果真不出你所料也,那袁公路不疑有他,給了我三千新營兵馬。”
“某已讓公覆、義公二位將軍前去接收兵馬,只要兵馬一到,你我立即率軍過江。”
“伯符一路可打出旗號,召集文台公舊部和義士,我即刻與數百門客先行一步,前往歷陽匯合新營兵馬。”
“如此甚好。”
興平二年二月初,孫策已經帶著大部兵馬,匯合了在歷陽的周瑜。
“伯符,我點齊營中兵馬,足足有六千之眾,哈哈。”周瑜滿臉欣喜,軍容之盛,也為他二人南下平定江東增添了幾分勝算。
“吾從父尚為丹陽太守,今得知伯符被加封為折衝校尉,率軍南下,助吳景、孫賁二位將軍征討江東,特派人送來三千石糧草。”周瑜臉上神彩洋溢,“現在萬事俱備,可以渡江矣。”
“如此甚好。”孫策本想前去拜會周尚,但因為袁術忌憚,也不敢輕舉妄動,隻待他取了江東之後,再厚報不遲。
周家家資雖厚,但周尚不過是遙領丹陽太守,如今丹陽郡,還在劉繇之手,這三千石糧草,已足夠孫策麾下兒郎食用數月,對於周尚而言,顯然已是竭盡所能。
孫策心中記下恩情,當即率軍匯合吳景、孫賁所部兵馬,抵達長江沿岸。
帳中,吳景、孫賁自己做了右下的席位,而周瑜,則是帶著孫策眾將做了左下席位,孫策居中上座,被眾人推舉為首。
“今日,得舅父、堂兄相助,策無以為報,唯有攻下江東,為爾等共謀一場富貴。”
“伯符,如今我二人營中兵馬匯合你所部兵馬,足有一萬六千余眾,若要正面與樊能、張英所部抗衡,大可一舉破之,但今有長江天險在前,此二人把守橫江、當利兩個首要渡口,只需建立烽火台,以強弓勁弩、投石車守之,我等便無法靠近。”
“無妨,我等來時,瑜已傳訊從父,收集沿岸船隻,我等趁夜直接從歷陽渡江即可。”
“具體如何?”吳景沒有輕視周瑜,靜待著他的下文。
“如此,這般。”周瑜簡單說了幾句之後,眾將頻頻點頭。
是夜,三百多艘船隻借著茫茫夜色,緩緩渡過長江。
同一時間,橫江渡口大營,張英正在酣睡之時,被帳外兵卒驚醒。
他立即點齊五千精兵,作為前部,先行殺向岸邊,後續兵馬,由於麋、陳橫二將統帥。
同一時間,江邊的烽火台也被點燃,傳訊騎兵也趕往當利渡口。
“駕”快馬奔馳的張英,一手提刀,滿臉凝重地看著不遠處的江岸上,密密麻麻,開始登岸的軍士。
他見軍容散亂,隊列不齊,眼中浮現幾分輕蔑之色,手中長刀一揮,“左右兒郎,隨我斬將殺敵。”
“喏。”
“殺啊。”五千兵馬,奔跑在大地上的聲音,幾乎震天動地,那江邊剛剛登岸的千余兵馬冷笑一聲,一名中年武將翻身上馬,手中長槍一揮,身後兵馬在張英率軍殺至的時候,井然有序地結好陣列。
張英看到這一幕,面色微變,但見敵軍僅有千人,那運輸兵卒的船隻,大多都是舢板烏篷船,此刻已經隱入江心,往返接運兵馬。
他一咬牙,“給我殺。”
一馬當先,
他衝在最前方,手中長刀連揮,刀光華麗,一騎闖入敵軍軍陣之中,連續砍翻數人。 “鐺”突然,當他再次揮刀之際,一點寒芒已經來到近前,他下意識抬刀一擋,虎口立即傳來酸麻的觸感。
“張英,你可認得某程普否?”來人是一名中年武將,他雙手猛地用力,便強行將張英逼退數步。
“不好,竟是那昔日孫文台帳下猛將程普。”他面色大變,孫堅之勇,揚州各郡誰人不知,這程普,更是孫堅舊部四員戰將之中,碩果僅存的三人之首,武藝超絕,非是他能抵擋。
他勒馬便走,但程普一直緊追不舍,兩人在軍中胡衝亂撞,不多時,便交手過二十合。
張英一個閃失,左肩便中了一槍,他善雙手持刀,如今,左臂失去氣力,哪裡還是對手,也就在他即將逃走之際,亂軍之中,多出一根箭矢,直接命中他的後心。
張英隨著戰馬奔馳出十幾步後, 身體重重地砸落在沙灘上,嘴裡吐血不止,轉眼間便失去了生息。
“張英已死,兒郎們,隨我破敵。”
“殺啊。”
將勇,則軍盛。
臨陣斬將,正是一鼓作氣的好時機,程普看了一眼之前放箭射殺張英的朱治,“君理,可敢與我追擊敵軍。”
朱治朗聲應道:“將軍有令,豈敢不從。”
故此,兩人率軍一路追殺出數裡外,直到陳橫、於麋接應兵馬趕至,方才撤退。
當他們回返江岸之際,於麋、陳橫已經將敗兵收整,統帥七千余眾,列陣齊步,進逼江岸。
而此時,孫策也已經率領三千兵馬抵達江岸。
三千對七千,兩軍交擊,大戰一觸即發。
也就在此時,周瑜率軍從側翼殺至。
早在幾個時辰之前,他便已經得了一半的船隻,率軍兩千兵馬從下遊渡江,此刻,正逢兩軍鏖戰,勝負難分之時,一股生力軍從側翼切入,一舉,便鎖定了勝局。
大戰之中,於麋被孫策一槍挑下戰馬,不知生死,陳橫見大勢已去,隻得率軍逃竄,待他退到石城,孫策所部兵馬已經全部渡江,點查兵馬,剛才一戰,不過折損數百人,卻破敵近萬,斬殺數千,俘虜千余。
一日之後,石城失守,陳橫率軍撤往秣陵。
兩日後,劉繇親自率軍趕到,匯合樊能、薛禮、笮融等將,召集精壯新營,秣陵之兵,抵達兩萬。
劉繇下令死守,但夜裡,周瑜遣人聯絡城中細作,攻破西門,城中兵馬一團大亂,劉繇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