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劉奇東進壽春之事,被荊州士林知曉後,出城之際,城內城外,幾乎人山人海。
“叔鸞,這六部之事,主公可與汝有所交代,會征召哪些臣子入秣陵?”臨行前,虞翻跟在戴良身側,旁敲側擊地問詢了許久,戴良一直掖著藏著,眼見著快要出城門,他面皮微微抽搐,終究是問出此言。
“莫非別駕有意回六部任職?”
“吳王治吳中四郡封地,六部則治江東五州之地,吾自然是想回秣陵。”
“未曾想別駕亦是這般看好新政。”戴良笑了笑,靠近一步虞翻,“不知別駕意欲哪一部任職?”
“自是那禮部尚書之職。”
聞言,戴良滿臉苦澀,“別駕,汝這可是為難吾矣。”
“這兩日莫非叔鸞已得各地傳書?”虞翻聞言一驚,“亦或是主公早有屬意人選,可吾聽聞此事主公已全權交由叔鸞呈報,這……”
“別駕莫憂,以汝吾往日交情,良自當為汝酌情考慮,只是這吏部乃六部之,掌管吾江東五州之地官員任命,亦掌管春闈科考,禮部尚書,位高權重,公怕是爭不得。”
虞翻聞言面色一白,“那該如何是好?”
“公若當真要入六部,何不改任侍郎。”神神秘秘地留下一句話,戴良便策馬前行,朝他揮了揮手,跟著車馬出了城門。
“侍郎?莫非那史部尚書乃是方山書院三位山長不成?”虞翻得知昔日劉繇老臣孫邵、是儀都已於吳王府任職,早已是松了一口氣,未曾想這吏部尚書之位,竟是引得眾人爭搶。
不僅是他,但凡是江東士族出身的官吏,上到州郡主官,只怕對著吏部尚書都有幾分興趣。
出城東進,行了十日,每一日戴良手中的書信都會堆積厚厚一疊,大多都是來自吳中各地的書信,每一份書信上的署名更是讓他眼皮微微一跳,幾乎每人都不好去得罪。
“兵部尚書,如今各位將軍都在外統軍征戰,這兵部尚書倒是可以遙領,若論江東軍中,以功勳、從龍資歷論起,當是子義將軍。”戴良坐在顛簸的馬車內,提筆在兵部尚書一欄寫下“太史慈”之名。
“左侍郎可由吳憲、朱桓二位將軍中一人任之,此外這右侍郎,須得是吳中四郡之勇將,否則,前二者皆在外統軍征戰,怕是無人於秣陵理政。”
只是,戴良幾乎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這右侍郎該落到何人頭上。
“戶部尚書可由張昭代之,左右侍郎皆可從一郡太守調遣。”
“禮部當為長者代之,或許喬國老當是不二人選,再請一些下野之大賢擔任左右侍郎即可。”
“刑部當明正典刑,須得剛正不阿之士任之,興許毛孝先可任刑部尚書。”
“工部尚書可由君上族兄劉曄任之,左右侍郎則從秣陵工匠坊中挑選即可,至於次之的主事,更是有不少人選。”
次日,戴良小心翼翼地將各部主事的名冊也整理出來後,呈送到劉奇的馬車之內。
不多時,劉奇便命人將他招來。
兩人同乘一車,劉奇看著窗外的景致,一邊朝著帶戴良說道:“汝挑選之人,皆為吾江東骨乾,甚好。”
戴良微微抬手,“不敢得主公讚譽,吾只是將各地呈送來的各位重臣自薦之書翻看之後,一一列選爾。”
劉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汝深得吾心。”
這一次,戴良沒敢回話。
“叔鸞啊,這六部尚書日後當於吳王府偏殿理事。”
“喏。”
“此外,除六部尚書之外,吾欲命步騭、徐庶在淮北之戰後,亦回秣陵任職,官位可補於六部之上,與孫邵、是儀、可議吾江東大事。 ”
“主公,倘若調步刺史回秣陵,那荊州交與何人?”
“呂蒙雖年少,亦可代司馬與刺史之職。”
戴良欲言又止,那呂蒙未過二十之齡便已官任一州司馬,統帥七萬北伐大軍,若是再將荊州任免生殺大權的刺史之位交與他,只怕不太好。
“既然汝有異議,那便再命桓階為荊州刺史,汝以為如何?”
“主公,桓階乃長沙士族,只怕……”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