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浴血激戰》【轉載】二千零一十九年新年獻詞
 過去的好時光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從權威人士講“L形”至今已經有幾年時間,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沒有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因為這和我們生長起來的環境非常不同。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 80-90-00 後,你一定不陌生一些公眾號爆款文章的論調:我們的父母輩成長於極度匱乏中,因此他們自私,喜歡囤積東西,對家族內外雙重標準,遵循傳統禮教桎梏,而這造就了許多家庭悲劇。作為後輩,我們可不能像他們那樣,雲雲。

 不管你是否讚同這種論調,但我們成長於一個基本上還算富足的社會,我們有能力去思考除了吃飽肚子之外更“高層次”的話題,這可能是很多人都認同的。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人類都活在可悲的戰亂、貧窮和不自由中;像近幾十年這樣,全球總體上迎來較長期的和平、繁榮與開放,是極其罕見的。

 幾乎連續的三次科技革命支撐了這段難得的增長時光,以至於福山可以在 80 年代末提出“歷史的終結”論(他現在已經開始反思這個論點)。現今社會的主力生於 1980 年代或往後,基本沒有什麽關於苦難的童年記憶。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全球化基礎上,一些無關自身溫飽,並超越了本地社區的,純粹利他和國際主義的思潮得以興起。社會分層從粗糲到細膩,性別、種族、性取向等原本“小眾”的問題得到更多關照,一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祖宗之法”也搖搖欲墜起來。

 婚姻家庭觀在變化。純粹基於家庭條件的“門當戶對”以及相親都不再時興,甚至有人呼喚傳統婚姻關系的解體。“養兒防老”也不行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能再要求養育要“收回成本”。

 沉溺於虛擬互動,加上顧影自憐式的“愛無能”,讓新生代的我們產生了更多獨自生活和消費的需求。一個人吃飯,看電影,唱K……要交友,也是上網找完全合心意的“同溫層”,或是乾脆找起了“愛豆”和“紙片人”。耗費能量,相互妥協地和真人互動,建立長久聯系,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必要。

 其它一些為防不時之需所做的“冗余備份”也是說扔就扔。2008 年的大部分中國人依然有極高的儲蓄率,連老師上課都是這麽講的。10 年之後一回頭,猛然發現,別說儲蓄了,連“六個錢包”都悉數掏空,獻給了房子。

 環顧四周,很多年輕人背負著沉重的房貸,已經毫不稀奇。所有還沒有還完所有債務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都相當緊繃,容不得財務上出現半點閃失,一旦長期失業,沒有收入,原本規劃好的幸福生活都會毀於一旦。

 至於早幾年的“大眾創業”潮,我們已經連續多年說過,此刻也無需再提。但是,青年和中年若是誤入 P2P 貸款深坑,老年人若是深陷傳銷騙局,則造成的損失更大更慘,更難以挽回。2018 這一年,無數正直、善良、老實的普通人和背後整個家庭因此淪陷,令人無比痛心。

 僅僅是“生於安樂”,足以讓我們整整一代人,把自己浮光掠影的生活,建立在一個深深依賴經濟持續增長,收入持續改善的基礎上。這樣的基礎,是何等的脆弱。

 根本性的改變

 現在,我們終於要做好防衝擊姿勢,準備迎接也許是生命中第一個真正的逆境,去想過去不願想,覺得不可能發生的事。

 宏觀層面,我們不多討論。然而,具體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裁員”兩字成為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

 《華夏時報》的報道稱,從 2018 年 10 月開始,北京每天登報注銷的公司有 2000 家左右,此前每天最多也不超過 500 家。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公司注銷數量,和北京基本持平。

 工作崗位數量持續下降,意味著我們維持在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層級上越來越難,甚至競爭烈度加劇了,卻連飯碗都保不住。

 創新乏力帶來的增長衰退,讓原本的互利多贏變為零和遊戲,這意味著人與人,國與國,社會各參與者之間紛紛收起了原本溫情的面孔,摩擦增多,戾氣橫行。

 社會主流思潮將更傾向閉關自守,放棄那些細膩的分層,對小眾人群的關照,因為再也負擔不起。像法國“黃背心”一樣,越來越多來自底層的反抗,只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吃飯問題。世界從全球化的高空中砰然墜地。

 對每個人而言,衰退意味著所有人都隻為自己,收起善意,持續利他的動機不複存在。當自保都成問題的時候,誰都沒有多余的愛心勻給別人,本來就是懷疑論的人會得意於“及時止損”,而更多人則陷入加速撤退和互相踩踏。

 過去一年,是什麽刺痛了我們的神經,傷及了我們最為珍視的安全感?答案也許有很多,但重慶那輛從大橋墜入長江的公交車,相信肯定是其中之一。

 事故一經發生,大量現場信息被廣泛傳播,以致人心惶惶。然而出於人類的自保機制,我們會很快忘記大多數事件的衝擊,只有事件受害者和家屬們,承受永無止境的失去和悲傷。盡管你有機會上熱搜,但最終承擔一切的還是你自己。

 雖然我們還能看到有些群體,比如在校學生,可能依然沉浸在簡單溫馨的日常生活裡,也可以因為更宏大的議題而興奮;但這恐怕源於他們仍然衣食無憂,還沒有經受社會的嚴峻考驗。那種考驗的降臨,將可能讓他們一夜之間完全、徹底地改變想法。

 早一點產生危機感,是好事。

 無望的“自我提升”

 1930 年代“大蕭條”期間,大部分美國人陷入困窘,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和基於此建構出來的生存經驗,發生了根本改變。

 這些被改變的生存經驗裡,其中就有這麽一條——

 寄希望於自我提升,知識積累,充其量只能陶冶性情,對改善境遇其實沒多大幫助。有學齡孩子的家長,如果想讓孩子遵循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的路線,也將越來越玩不轉。

 原本只要你掌握更多技能,比別人會的更多,就能保證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如果運氣不好的話,未來可能不管你怎樣努力,最後的結局跟那些曾經看不起的“社會底層”也差不太多。

 當年,在美國大街上有西裝革履的求職者掛牌寫道:“我懂三門手藝,會三門語言,失業三個月,隻想找一份工作。”

 而大多數曾從事光鮮體面活計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模仿上班一樣,每天準點穿著套裝出門,哪怕只是出去閑逛,或是到沒人認識自己的地方,脫下套裝討飯吃。

 蕭條意味著傳說中的“人人平等”,就是會以這樣一種殘酷的方式實現。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報名報班,充實自己,希望掌握一些新手藝,新技能,讓自己變成所謂“U盤化生存”。不管新東家是誰,都能把自己成功“賣出去”。

 一些老生常談特別“喪”的公眾號文章寫到最後,實在沒法收尾了,基本上都是以“充實自我”“行動”“打卡”強行結束。

 但是,這也許只能讓各路“知識付費”的布道師獲益——“U 盤”口號的提出者羅振宇,也照例會在今年的跨年夜直播自己的講座。

 這種用知識填補焦慮的情景與當年也非常類似,只是當年好歹還沒有這麽多販賣知識的人。1933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估計,自 1929 年以來新增的借書人大約在 200-300 萬之間,而總的圖書流通增長了將近 50%。

 直白的說,這就好像一群女孩樹立了一個價值觀(不論正不正確),就是要早早的把自己打扮好,讓自己“賣相好”然後能“嫁個好人家”。

 她們開始前赴後繼練出馬甲線和翹臀,燃燒卡路裡,並啟動了殘酷的內部競爭。然而,她們這麽拚,最終能取悅誰呢?“好男人”的坑都沒幾個好佔了,練再多也沒有用。

 現在覺得自己工作不夠好,或者剛剛被裁,總想著通過“改變自己,自我提升”來改善境遇的人,與上面這個比喻何其相似!

 就算你再怎麽自我努力,超常規發揮,不也只是在一大批同等實力的同齡人當中自相殘殺,披荊斬棘,只為了保住自己原來的相對地位嗎?

 通過提升大家的加班標準到996,再到10106,一點一點逼迫所有人付出本不應該付出的代價,保住一個也許是極其普通的職位,這就是職場競爭的“內卷化”。

 一大批才情相似,能力高超的人,在一個順遂的時代裡,本應該過得舒舒服服,應該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回報,卻無奈需要在內卷的自相殘殺中,白白耗費生命和才乾。

 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一書中寫道:“中產階級跌落迅速得令人心痛。在加利福利亞水庫乾粗活的工人中,有好多是農場主、牧師、工程師,還有一位是中學校長和一個密蘇裡州某銀行的前任行長。”

 我想,今後如果出現幼兒園老師都要求博士後學歷,或者一個看大門的也得本科211-985,或與之類似的情況,也許一點都不奇怪。

 與真實生活中的人交朋友

 先別急著問“那我們就活該找不到工作受窮嗎?”這樣的問題。

 為什麽我們現在不太能忍受突然之間節省太多開支,突然“變窮”的生活呢?其中一個原因,我相信是我們有太多生活上的便利和安慰,過去是通過花錢購買的方式獲取的。

 物質和精神食糧的豐富,購買力的相對提升,也讓我們越發孤獨。

 著名的“鄧巴數”規定了我們只能和最多 150 人維持緊密的人際關系,也就是指我們“知道對方是誰”並且了解自己和對方之間的關系。

 然而,我們把這 150 人配額中的一大部分拿出來,貢獻給了或真實、或虛擬、或明星、或草根的遠程偶像。追星吃瓜刷抖音,擠佔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

 由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資助,杜克大學實施的跟蹤調查顯示,1985 年時美國人平均說自己有 3 個親密朋友。這一數字在新千年伊始降到 2,到 2014 年已經是 0 。

 產生於網絡上,暫時沒有走到“奔現”這一步的關系,多數是“蜻蜓點水”,一旦就某個議題產生重大分歧,冷處理一陣,發現對方與你就這麽斷了聯系。

 而至於遠離地面的實體或虛擬偶像,則更是一種花錢砸出來的幻夢,他/她無法針對你個人的困惑,給出具體的,真切可感的關懷。

 如果你可以成功“自我催眠”將偶像言行強行解讀為給自己說的話,也許還好;但你最好祈禱這位真人偶像千萬別“糊”了,或者你追的動畫/漫畫沒完結沒“過氣”。不然,還是逃脫不了信仰崩塌。

 陌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降溫,社會變得不再友善。所以,你必須從對不固定他人的友好,對宏大敘事的關懷中退出,退回到自己和身邊最親密的人形成的圈子裡。

 ——這個最親密的人,當然不必須是你的父母親屬,如果暫時沒有另一半也不用急著找。只是,個人要盡量少與人交惡,多交現實中的朋友,或者一對一的,有線下交流潛力的網友,少將精力放在單方面的情感付出,和漫無邊際的瀏覽上。

 不與人爭吵,對有利害關系的人,比如上下級,可以避免過快透支“社交貨幣”,給自己未來埋下隱憂;對素不相識的人,可以盡量減少你遇到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瘋子,或刺激他爆發出來的幾率。

 而那些真實可觸的友誼和情感,也將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來自網絡的友善可能無遠弗屆,但如果你采信了這種友善,它一旦轉化為網絡暴力,傷害也將更甚。

 你不可能隻選擇相信網上讚同你的那部分聲音。 如果你選擇對網絡批評和暴力不屑一顧,那網友們對你讚美的效力也會衰減。

 信任是保持人際關系長久的基石,但信任能夠建立的前提,是你要知道你們未來會有重複的互動。只有個人與個人之間進行的雙向互動,才能避免不信任的加劇擴散。

 身邊人最重要,是支撐自己走下去的最大動力。越是在艱難的時刻,他們越能讓你抱團取暖,爭取活下來,看到未來的曙光。

 最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你還有那麽一份對遠大志向和美好前程的期待,在你尚不能實現它的時候,請將其埋藏於心底,並千萬不要忘記你的初心。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依然平安喜樂。

 LJ 執筆

 全體成員

 2018.12.31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