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四年的夏天來的特別早,這才剛剛過四月份,天氣就熱的厲害。
甚至在個別悶熱的晚上,都能聽到知了開始吱吱叫了起來。
而且還不下雨,乾熱乾熱的,反常的很。
與孫承宗的茶社一別後,戚府旋即又回復了往日的平靜,從此再也沒有人上門來叨擾。
小院裡,肅靜如常,繼續如同軍營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僅有的一些高幾度聲調,也都是來自於秦良玉和小蔡這兩個豆蔻少女的嘰嘰喳喳聲。
“一年三百六十天,多是橫戈馬上行”的戚繼光也終於獲得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
徒弟已小有所成,她自己也勤奮上進,除了兵法韜略尚需實戰來磨煉外,剩下的就看這丫頭自己的悟性了。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便是這個道理。
沒有外事紛擾。
戚繼光可以安安心心的潛心書寫自己的第二部兵書。
在這部書裡,他打算將自己抗倭十余年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來,以備日後不測。
之所以這本放在後面寫,主要是因為倭寇侵擾大明朝已經成為了歷史。
近十余年來,海疆平靜,倭寇早已不見蹤跡。
因此戚繼光寫作此書,出發點只是將自己的所感所思做個記錄而已。
他並不能預料到,數年之後這本兵書在壬辰倭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咳嗽肺病沒有見好,一切似乎都在朝著人們期待的方向發展著。
蓬萊縣衙裡。
孫知縣正憂心忡忡的看著朝廷派發下來的最新邸報。
這位知縣已年僅五十,官職雖然不高,不過為人公道,擔任縣令期間,秉公辦案,清正廉明,算得上是一個好官。
邸報上的有一條內容讓孫知縣坐臥難安。
蒙古的韃靼部落又南下侵擾了。
大明自成祖遷都北京以來一直深受北方遊牧部落的侵擾之苦。
尤其曾經有兩次進攻都已兵臨城下,逼得朝中發出勤王令了,實在是凶險異常。
第一次是土木堡。
第二次則是發生在嘉慶朝的庚戌之變。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軍侵犯大同,大同總兵和副總兵全部力戰而亡。
而通過賄賂權臣嚴嵩而得以任職宣大總兵的仇鸞則是手足無措,惶惶不可終日。
他以重金賄賂俺答,使他移掠他塞,勿犯大同。
八月,俺答移兵東去。
他去了一個仇鸞做夢都沒想到的地方。
北京。
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大軍入古北口,殺掠懷柔﹑順義吏民無數。明軍一觸即潰,因此俺答得以長驅直入內地。
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什麽像樣抵抗的俺答甚至於通州一帶安營扎寨,不打算走了。
京師戒嚴。
自土木之變以後,京師百年無警,又加之嘉靖皇帝忙於修仙,因此朝政荒蕪。
如今俺答突然兵臨城下,朝野上下一時極為震恐,手足無措。
當時京師兵籍皆虛數,禁軍隻四五萬,半為老弱,半為內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戰具甲仗,戰鬥力很差。
嘉靖皇帝萬般無奈,隻得緊急募集兵民及四方應舉武生守城,並飛檄召諸鎮兵勤王。
九月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綏﹑河間﹑宣府﹑山西﹑遼陽七鎮兵先後至。
然而讓嘉靖皇帝失望的是,明朝援軍雖有五萬余人,
但皆恇怯不敢戰,又缺少糧餉,因此都按兵不動,沒人主動出擊。 不得不說嚴嵩說話還是管用,嘉靖竟然又任命宣大總兵仇鸞為平虜大將軍,總領諸軍。
而這仇鸞也真的不負飯桶之名,他雖然禦敵不力,可騷擾百姓卻很有一套。
他指揮下的七路大軍不敢殺敵,卻忙著殺良冒功,欺侮京郊的百姓。
一時間,民苦之甚於胡虜。
而當時的權臣嚴嵩也裡應外合,要求諸路大軍堅壁勿戰,聽憑俺答兵在城外擄掠。
此時,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
十九日至東直門。
二十一日德勝門﹑安定門北,沿途民居房舍皆被損毀。
內閣首輔嚴嵩給出的禦敵總方針是四個大字:飽敵自去。
說白了,就是蒙古人搶夠了,就會走了,不可能一直在京郊待著。
事情也確實如此,大肆劫掠一番後,看了看高聳巍峨的北京城牆,俺答放棄了。
庚戌之變結束後,嘉靖皇帝也意識到了京城防務之空虛。
便著手開始修建北京外城,設置了一個全新的職位,薊遼總督大臣,下轄薊州﹑保定﹑遼東三鎮,分設總兵,拱衛京師防務。
而且他更是以此視為奇恥大辱。史載嘉靖皇帝從打此事之後,最厭見‘夷狄’這兩個字。
批閱奏章之時,每次寫到‘夷狄’二字必定寫的極小。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出了一口氣。
當時俺答揚鞭於京郊,一位年僅二十二歲的武舉應試者,毅然要求從軍出征,上陣殺敵。
更令人驚歎的是,他並非只是意氣用事,要逞莽夫之勇。
他奮筆疾書,須臾之間便寫作了一篇禦敵之策。
心懷家國,腹有雷音,下筆凶狠。
青年把自己的滿腔熱情滿腹才華都傾注於筆下,結合在登州幾年的見聞感受,把明軍的軟肋一一指出,並逐一提出對策,又針對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寫下了排兵布陣防守禦敵的計謀對策。
這就是在軍事史上名傳千古的《備俺答策》。
這篇文章被時任兵部尚書看後大喜,甚至要求所有兵部官員都要研讀一下。
而這名青年也被破格提拔為傳令總旗牌官,負責監督京城九門的防衛工作。
然而,俺答退兵之後。
積極防守禦敵的兵部尚書反而成了替罪羊,被下了詔獄致死。
嚴嵩和仇鸞卻在庚戌之變的事後問責中變成了不粘鍋,沒有落下一點處分。
那名青年自然也被卸職。
目睹了種種官場現狀的青年人只能暗自嗟歎。
他捫心自問,如何才能在這樣的官場環境下完成自己保家衛國的夙願呢?
再後來,有一位朝中的中年大臣找到了他,說《備俺答策》寫的很好,希望年輕人不要氣餒,回到山東繼續好生練兵,終有一日國家會需要他的。
這個中年大臣名叫張居正。
而這個青年,名叫戚繼光。
……………………
深夜,蓬萊縣戚府門口。
孫知縣額頭上滿是汗珠,他懷揣著邸報敲開了戚繼光家的大門。
進屋呈上邸報,把事情說完,又一次提起了要舉薦戚繼光復出的事。
這一次,戚繼光沒有直接拒絕他。
而是輕歎一聲: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