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搭載了李舜臣和秦良玉的板屋船在釜山港外圍晃蕩了一圈。
眼見旭日東升,海天相接之處已泛起了魚肚色,船隻也準備返航。
料峭刺骨的寒風,讓這艘船再海面上搖曳不止。
秦良玉緊緊抓住甲板上的圍欄,目不轉睛的看著釜山港的一切。
她希望能把這裡的地勢、地貌、水域特征、風向、水的流向等等,所有的東西都深深的刻印在腦海裡。
其實,此時秦良玉心中一驚朦朦朧朧的有了一個想法,只是她還需要一些特殊的設備來完成整個計劃,達成目標。
釜山港是一個非常典型的“U”字型港口,整個碼頭只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出入口,來往船隻都需要從這個出入口進出港。
進了港口之後,船隻們便都停泊在“U”型的內凹裡。
作為一個繁忙的碼頭,這種地形有一個好處,釜山地處太平洋海域,每年的台風季,在這內凹裡停泊的船隻不會受到台風的侵擾。
不過從軍事角度來說,也很容易出問題,只要卡住出入口,這港口就是一個死局。
只有秦良玉一人心裡明白,她不止要贏得這場仗而且還要快。
她需要跟時間賽跑。
如果明日兩國的和談結果公布了,那麽李舜臣就知道了自己其實是在欺騙他,那麽之後他是否還會繼續配合自己完成偷襲釜山的計劃,就是一件未可知的事了。
與此同時,明朝和日本兩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其實本來應該沒得可談了,因為豐臣秀吉仍舊活在夢裡,提出的條件明朝完全不可能答應。
至於朝鮮人,很抱歉,並沒有人關心他們是怎麽想的。
明日兩國之間關於朝鮮問題的談判,都沒有叫上朝鮮人旁聽。
只是知會了一聲朝鮮國王,兩國要談判了,等結果吧。
因此朝鮮國王只能忐忑不安的等著,順便天天祈禱明朝一定要有情有義,不要丟下他們不管。
此刻,宋應昌的兩個幕僚就在釜山,他們已經在日本見過豐臣秀吉之後又回來了。
在這裡,他們二人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那就是沈惟敬。
都是幕僚,也還是要論資排輩的。
沈惟敬畢竟是兵部尚書的幕僚,而他們二人只是兵部右侍郎的幕僚,所以誰說了算,也就很明顯了。
其實不止沈惟敬此刻在釜山,小西行長也在這裡。
這兩個大忽悠是對明日兩國談判最熱心的人。
在釜山,兩個幕僚,沈惟敬還有小西行長開了個小會,通了一下氣。
幾人一見面,沈惟敬便大包大攬的對兩個幕僚道:“豐臣秀吉已經答應向明朝稱臣,要求向明朝進貢,只要給他日本國王的稱謂便可,之後便會命令侵朝倭軍撤回日本。”
兩個幕僚一聽這話,面面相覷,直接愣了。
他們在日本是見過豐臣秀吉的,當時聽到的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啊。
誰知小西行長也跟著幫腔,說沈惟敬得到的才是最新消息,事情就是這樣了。
兩個幕僚驚訝之下,那還會再懷疑。
這真是意外之喜,如果日本隻提這些條件,那麽談判就可以繼續下去了。
他們兩個老實人怎麽會想到,這一切都是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的欺上瞞下之舉。
同一時刻,小西行長也對豐臣秀吉匯報說,明朝使者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本使者與明朝使者一道去北京,請萬歷皇帝做最後的批準即可。
豐臣秀吉一聽這消息也是大喜過望,他自己都沒想到,隨便獅子大開口提了七條要求,明朝竟然一口氣都答應了。
甚至有點懊惱,看來還是提的太少了點,早知道多提幾個了。
只是現在反悔顯得有點太無恥了一點,因此高興之余,也就安排小西行長全權負責和談事宜。
就這樣,在兩方主要談判負責人欺上瞞下的斡旋後,雙方幾乎要達成口頭“協議”。
最終,幾人商議一番,又把這事報告給了在開城的宋應昌。
眾人一致認為,既然日方表達出了足夠的和談誠意,那麽日本議和使者小西行長將會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一趟,促成這場和談。
只不過,總有一些人是對和談並不感冒的。
比如釜山城裡的毛利輝元,他其實在心底裡就不希望兩國和談。
他是豐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地位崇高,可侵朝之後寸功未建,心裡多有不忿。
順便一提,倭軍第六軍團的軍團長小早川隆景是毛利輝元的叔叔。
這兩個人一個姓小早川,一個姓毛利,不過卻是親叔侄關系,所以說島國人之間的關系當真亂的很。
據說當年毛利家看中了小早川家的地盤,又發現他們家後繼無人,便主動提出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小早川氏成為養子,最終最終還真的就這麽兵不血刃的繼承了小早川家的地盤。
只不過,小早川隆景在日本雖有“智將”之稱,但是他親自指揮的碧蹄館之戰,五萬倭軍圍住五千明軍打了一天一夜,最後硬是打不下來。
這“智將”的稱謂感覺廉價的很,也不知道是怎麽評出來的。
估計是他打其他日本人比較厲害吧。
然而,比起徒有“智將”之名的叔叔來說,毛利輝元更慘。
準確的說,他連一個合格的將領都算不上。
這其實就是家天下的弊端了。
爺爺很牛艱苦創業,父親不錯辛苦守業,到了毛利輝元的第三代,毛利家的勢力非常龐大,可以說在島國都是能排的上號的。
只是這繼承人的水平嘛。
多的不說,就隻說一件事情。
在朝鮮,毛利輝元第七軍團的三萬人除了駐防釜山,也曾經主動出擊過幾次。
比如他看別人打朝鮮軍打的這麽開心,輕輕松松就立了功勞,也是心癢難忍。
便親自率第七軍,向全州進發,由於當地的朝鮮官兵都已逃走,於是民兵們便隨便推舉了一個首領率軍與毛利輝元作戰。
兩軍激戰一天,倭軍攻城無效,死傷慘重,只能狼狽的退走了。
擁有三萬大軍,軍團長親自坐鎮一線,竟然沒有攻打下全州,可以說是侵朝倭軍的恥辱了。
後來還是黑田長政看不下去了,帶領著他的第三軍團攻克了全州。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