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府的春節非常熱鬧。
秦良玉離家好幾年,這一次也必須要跟父親兄弟們一起,做著迎來送往的招待工作。
這些倒也沒什麽,算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讓秦良玉感覺難以接受的是,她需要穿女裝啊。
嗯……
其實魂穿這些年來,她基本都是穿男孩兒衣服來的。
在軍中這個自不必說,肯定是窄袖修身款,不可能穿寬袖長袍。
就算是在戚府裡,為了練功方便,也都是男裝打扮。
好在古代男人也穿裙子,尤其是大明朝的男子還很喜百褶裙樣式的衣服。
錦衣衛在參加一些儀式的時候所穿的禮服便是百褶裙,非常華麗,製造複雜。
秦良玉真是欲哭無淚。
胭脂水粉她是堅決不用的,可即便如此,穿紅戴綠的這一身行頭套著,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也變成了大觀園裡的十三釵。
四個丫頭也都有新衣服,不過她們的衣服是秦良玉給安排的,自然跟男裝差不多,就是花色鮮豔了一些,上面紋了些花葉之類的圖案。
幸虧秦葵也不是刻板教條之人,除了大年初一那一天跟親戚走動的時候,其余他並不要求秦良玉穿什麽。
雖然遼東局勢正在慢慢導向努爾哈赤,播州楊應龍也開始蠢蠢欲動,但是躲在忠州過逍遙日子的秦良玉毫不掛念,每天都過得心安理得。
對於這兩件事,皇帝不急,太監也不急,滿朝文武,可能就一些比較忠直的大臣們比較著急,但是毛用沒有。
既然這些國家的主人們都不著急,秦良玉著什麽急。
李如松死了半年多了,朝廷還在為誰去接任遼東總兵爭論不休。
李如柏稱病在家,門都不出。本來有人舉薦李如梅,可惜他死活不要,說自己腿上有傷,去不了遼東。
再加上皇帝不怎麽管事兒,遼東總兵竟然空了半年多。
趁著遼東軍群龍無首,被各種情況推遲了很久的建州海西女真大決戰終於還是爆發了。
建州女真統共集結了一萬人左右,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
海西女真也不嫌麻煩,又一次聚集了九部聯軍,共計三萬余人。
雙方在古勒山一帶爆發了最後的決戰。
努爾哈赤先是派出一些斥候外出偵查,幸運的擒獲了海女女真聯軍的一個步卒。
經訊問,確認了來犯之敵足足有三萬之眾。
三倍於己的兵力讓許多建州女真的將領們驚駭不已。
不得不說,努爾哈赤並非一個草包。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面對這種情況,他認為,對方雖然人多勢眾,但是首領過多,內部調度雜亂不一,互相之間難以統一行動。
因此,只要能夠攥緊拳頭,朝著對方核心的幾支隊伍砸去,便可輕易擊潰對手。
九部聯軍先後圍攻過扎喀城,還有努爾哈赤的大本營所在黑濟格城,都是徒勞無功。
聯軍又被建州女真士兵在沿途設置的重重障礙工事所阻攔,首尾如同數段長蛇一樣,緩慢行至古勒山下。
第二天,努爾哈赤率領兵馬佔據著險要地勢,按兵不動。
而海西女真聯軍則主動上前來圍攻。
努爾哈赤命令四弟雅爾哈齊都前去迎敵,將聯軍先鋒暫時拖住。
之後,努爾哈赤則親自率領著一支隊伍,繞道葉赫部的背後發起突襲。
葉赫部族士兵陷入一片混亂。
亂軍叢中,他們的部族首領竟然被努爾哈赤這邊的一個將領殺了。
葉赫部的士兵倉皇收拾起首領的屍體,奪路而逃。
其他部族的那些貝勒王子們見到盟主葉赫部的人都跑了,立刻士氣渙散,也紛紛丟盔卸甲,一路潰退。
所以說,盟主不好當啊。
這時候,建州女真的主力部隊從山上一擁而下,趁勢掩殺,九部聯軍一敗塗地,烏拉部的領軍貝勒直接被建州女真生擒。
建州女真部隊更是不給對方活路,他們乘著聲勢一路追擊至百余裡之外的輝發部境內。
從早上殺到了天黑時分,努爾哈赤這才收兵回城。
九部聯軍的慘敗改變了建州和海西之間的力量對比。
在一年之內,海西女真就被逐步吞並走向滅亡了。
努爾哈赤一戰成名,“軍威大震,遠邇懾服”。
更為腦殘的是,明朝竟然封其為左都督、龍虎將軍,還給努爾哈赤送去了獎品。
努爾哈赤則自稱“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
很快的,努爾哈赤以古勒山大勝之余威消滅了參與了九部聯軍的訥殷路部。
之後,他又命令二弟穆爾哈齊率兵攻打訥殷駐地佛多和山城,順勢征服了珠舍裡部,再加上早前已經征服的鴨綠江部,努爾哈赤已經完全將長白山女真納入了自己的統治范圍之內。
至此,經過十年的征伐不休,努爾哈赤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落。
史書上記載,“各部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
遼東逐漸變成了努爾哈赤的地盤,西南一隅的播州也按耐不住了。
其實朝廷已經派過人小規模攻打過楊應龍了。
一開始四川總兵領了一些人去剿匪,結果剛剛抵達婁山關,楊應龍便詐降了。
他玩了一手兩面派,一邊說自己投降,一邊又暗地裡派遣士兵衝殺婁山關,結果官軍大敗死傷過半,四川總兵也被革職。之後,兵部侍郎命令重慶知府請楊應龍來重慶一趟。
你別說,楊應龍這個人還真有膽量,他還真來了。
雙方商量了一下,最終是楊應龍統一繳納四萬兩白銀作為賠償,還有一件事就是讓二兒子楊可棟留在重慶作人質。
然而楊應龍剛走沒多久,楊克棟就客死他鄉,不明不白的死在重慶了。
楊應龍聽說二兒子竟然死了,便表示拒絕繳納贖金。
其實這個時候,雙方已經是撕破臉了,因為事兒已經做絕了。
秦葵和秦邦屏被召集去重慶,也是因為這個情況,重慶府已經做好了要開戰的準備了
可惜,朝廷不同意開戰。
那些內閣大臣們還有顧慮,一個是缺錢,另外一個是皇帝沒發話,誰也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