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漢奸臣》第203章
(今晚別訂閱)

 (今晚別訂閱)

 吳國武義十五年,晉天祐十九年,冬十二月,晉王李存勖率精兵數萬渡河與吳軍決戰,卻大敗而歸,折損將士三萬余人。

 吳軍大獲全勝的消息,很快便用八百裡加急的快馬連夜送往洛陽。

 得到消息後,留守洛陽的太子和朝中眾臣等頓時全都沸騰了。

 從去年八月決議北伐起,開始的時候吳軍還一路告捷,沒有遇到多大的困難就成功拿下洛陽,消滅了後梁;然而之後晉軍突襲鄆州的消息卻給大家帶來了當頭一棒。

 作為與吳國同等實力的強國,晉國果然是出手不凡,一下便奪取了鄆州;再加上晉軍過去多年的輝煌戰績,即便是太子楊炅和朝中百官等人對於此戰能否取勝也心存懷疑,至少沒有太多的自信。

 而之後延續八個多月的圍城戰,更是讓大家望眼欲穿,不知道這次決定天下大勢的決戰到底會如何收場。

 可惜他們前線的大戰都使不上力,只能在陳彥謙等大學士的帶領下,努力穩定後方,為前線提供源源不絕的糧草輜重供應。

 如今,終於傳來大捷的消息,朝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

 楊炅當即就下令,要盡快將消息傳遍各地,以安撫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當百姓們才剛剛從睡夢中醒過來時,洛陽的官差就已經敲鑼打鼓的在街上宣揚捷報的消息了。

 當初決議遷都洛陽時,楊渥同時還下令從江南遷移十萬百姓過來,以充實這裡的人口,如今移民的命令基本得到落實。

 那些從南方遷移過來的民眾,原本對此還頗有微詞,認為江南的環境更加安穩,洛陽卻處於前線,萬一與晉國決戰不利,他們就有可能陷入戰亂之中。

 如今得到大捷的消息,這些人頓時放下心來,一個個都在高呼萬歲。

 而洛陽原本的百姓,他們之前處在梁國的治理之下,陡然間變成了吳國的子民,心中多少還是有些隔膜。

 好在楊渥任命的洛陽尹等官員,大多都勤政愛民,對待百姓比原來梁國的官員還要好得多,所以大半年時間下來,這些百姓也基本接受了吳國的統治。

 如今又收到大捷的消息,民心頓時更加安穩下來,不再為將來的局勢感到擔憂。

 與此同時,在洛陽城中還有另外一批人,在得到吳軍大捷的消息後頓時就坐不住。

 這其中,岐王李茂貞之子李從儼的反應最為激烈。

 岐王這人向來重武略而輕文治,而李從儼卻剛好相反,對於文治很感興趣,對於武事卻沒什麽興趣。

 今年年初的時候,李茂貞派他出使吳國,一來是讓他交好吳國,二來也是為了讓他暗中觀察吳國的實力。

 其中前一個目標很容易的就達到了,楊渥對他的到來非常歡迎,而且聽說他喜好文史後,還特意請了一些大儒來陪同他,又允許他去吳國的國子監等地方參觀學習等。

 吳國的文治在當今天下乃是做得最好的一處,別說是岐王麾下,就是晉國、蜀國,以及以前的後梁,在這方面都遠不能與吳國相比。

 李從儼到了這裡後自然大為欣喜,深深被這裡的一切所吸引,覺得這裡才應該是他理想中的國度。

 在他給李茂貞的信件中,著實為吳國說了不少好話,甚至還斷言說,能一統天下者,必定是吳國。

 李從儼還趁機勸說李茂貞親自來朝,至少也要派出更正式的使節來表達臣服之意。

 可惜之後晉國大舉來襲,戰事又陷入僵持中,再加上李茂貞一世梟雄,讓他直接向吳國臣服,他心中也有些不大樂意,所以此事就暫時停了下來;而李從儼也一直留在了洛陽。

 如今隨著大捷的消息傳來,李從儼頓時就坐不住了,他當即取來筆墨,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打算勸說其父上表臣服,並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鳳翔。

 而像靈州的朔方節度使,夏州的定難節度使等,他們派出的使者同樣一直停留在洛陽,打算觀望這一次晉吳決戰的結果,然後再定下一步的行止。

 這些藩鎮的實力遠遠不能與岐王相比,而且他們也沒有太大野心,隻想保住自己如今的地位,所以早在之前就已經上表吳國表示臣服了。

 不過這一次的大捷消息傳來,還是給這些使節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各自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將消息傳遞回去。

 總之,一石激起千層浪,吳軍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引得四方雲動。

 ……

 相比於吳國這邊的欣喜若狂,晉王李存勖在狼狽逃回河北後,望著眼前僅剩的數千殘兵敗將,心中悲憤莫名。

 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形下,想要渡河逃命,這其中的危險性李存勖當然心知肚明。

 他知道,一旦被吳軍半渡而擊,大軍折損過半都不是什麽稀奇事。

 實際上他在渡河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就算損失掉一半的兵力,也要將另一半的人帶回河北。

 然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殘酷,最終折損的兵力遠遠超出他的想象,晉軍負責斷後的大軍崩潰得太早了,未能擔負起應有的重任。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卻是因為他遭到吳軍蘇州炮的攻擊,在躲避之時卻讓吳軍抓住機會放出謠言,進而導致軍心大亂,大軍迅速潰敗。

 “早知道渡河會遭到如此大敗,還不如拚死奮起一戰!”他心中欲哭無淚的想著。

 當然,他也就這麽一說而已,要是真的發兵反擊,以晉軍低落的士氣,即便拚了老命只怕也攻不破吳軍的防線。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軍的援軍將越來越多,吳軍水軍對河面的封鎖也會越來越嚴,最終就算想渡河也為時已晚,那樣一來損失只怕會更慘。

 不管怎麽說,戰敗已經是既成事實,李存勖現在要想的是如何安定人心。

 晉國平定河北本來就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民心遠遠談不上歸附,若是晉軍能一直保持大勝的話,那還沒什麽問題;但如今晉軍渡河與吳軍決戰,卻大敗而歸,等到消息傳出以後,誰知道河北民眾會有什麽反應。

 當然,相比於普通民眾,此時李存勖更加擔心的是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們。

 晉國的制度延續了唐末的許多制度,尤其是在節度使方面,更是與唐末類似。

 如今晉國的地盤,大多數都被分割給各個節度使在負責治理,雖說晉王的威權要遠遠大於唐末的中央朝廷,對地方節度使和刺史都有著極大的製約,但那一切都是建立在晉王手中握有強大軍力的基礎上的。

 如今晉軍大敗,那些節度使們會不會趁機擴大自己的威權?甚至趁此機會鬧獨.立?

 別的不說,潞州的那位昭義軍節度使李繼韜,此人在之前就已經處在半分裂的狀態了,不僅發動兵變囚禁其兄長,更是私自招募大軍,意圖對抗晉王,其人野心可見一斑。

 不過那時候李存勖還忙著各方的戰事,鎮州尚未被攻取,河中府被吳軍圍困,楊劉、鄆州的戰事也在告急,各種因素牽製之下,最後李存勖也不得不向李繼韜妥協,任命其為安義軍節度留後,以稍加安撫,等待日後再做處置。

 如今晉軍大敗而歸,若是讓李繼韜得知消息消息,只怕此人會進一步鬧分裂,甚至有可能直接與吳國勾結起來。

 潞州便是後世的上黨地區,其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對李存勖來說,他決不能容忍這裡出現動蕩,更不能容忍它落入吳國手中。

 所以在狼狽撤回河北之後,李存勖終於下定決心,要趁著兵敗的消息尚未泄露之前就果斷下手,爭取一舉解決掉李繼韜。

 不久後,剛剛被李存勖提拔為安遠軍指揮使的石敬瑭便帶領著三百名騎兵,一路馬不停蹄的向著潞州趕去,至於他到底得到了什麽命令,又將如何執行這個命令,暫時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與此同時,李存勖又下令嚴密封鎖大軍戰敗的消息,任何人若是膽敢泄露消息,立斬不赦。

 他也知道這樣做很難徹底瞞過天下人,但即便如此,至少也能延遲消息的傳播,好讓他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可能發生的變故。

 所以相比於吳國掌控的地盤和受其影響的勢力,晉國的領地上關於此戰的消息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傳播開,相應的北方各勢力將會做出什麽反應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知。

 ……

 大河南岸,吳軍大營中。

 此時已經是大戰的第二天了,之前雖然大戰在即,將士們都保持著高昂士氣奮勇作戰,但這並不能減少他們臉上的疲憊。

 此時戰局已定,將士們臉上反而不見了疲憊之色,一個個都興奮異常。

 一些人還主動向楊渥詢問,為什麽不趁機渡河追擊,此時晉軍大敗,士氣低迷,絕對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機會。

 不過楊渥對此卻沒什麽興趣,一來渡河作戰是需要做好各種準備的,倉促行動可能導致大敗;二來晉軍雖敗,但其在河北的實力還比較強,不可小覷。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此時楊劉南城和鄆州城這兩處地點尚未攻克,楊渥怎麽會將這兩個釘子留在自己後方呢?

 實際上早在昨天晚上大戰結果已定後,楊渥就派出了傳令兵,告訴後續的援軍沒必要過來了,讓他們直接前往楊劉南城歸屬周本指揮,讓周本以最快的速度將城池拿下。

 楊劉南城從被圍困至今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城中的糧草雖然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長期的圍城也早就讓守軍將士士氣低迷,若不是指望晉王李存勖領軍前來解圍,只怕他們早就撐不下去了。

 而如今隨著援軍被擊潰,城中守軍想來也不會繼續頑抗了。

 楊渥將楊劉南城的戰事直接交給周本,而對鄆州城的圍攻,他則打算親自前往督戰。

 楊劉南城畢竟是在黃河邊上,與河北的消息不可能徹底切斷,比如這一次李存勖率軍渡河之前,就曾派人與城中守軍取得聯系。

 不過與楊劉南城不同的是,鄆州距離黃河還有段距離,而且中間還隔著濟水,外面又被劉信率領的三萬吳軍圍得水泄不通,所以鄆州對外的聯系是真正被斷絕了的。

 在大半年時間都沒有任何援軍的消息的情況下,鄆州城守軍之所以能一直堅持到現在,可以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守將李嗣源的堅持。

 歷史上的李嗣源雖然最後奪取了李存勖的皇位,不過真要說起來,他其實並沒有造反的打算,反而對李存勖較為忠心。

 後來之所以造反,更多的是因為走投無路,不得不反。

 在被吳軍圍困的大半年裡,李嗣源不斷激勵士卒,宣稱援軍即將到來,又采取各種辦法安撫軍心,這才能一直堅守到現在。

 不過如今隨著晉軍大敗,楊渥也沒有耐心繼續圍困下去。

 在休整三天后,他率領大軍直接趕赴鄆州,與劉信匯合,準備發起攻城大戰。

 而當他剛剛過了平陰的時候,周本那裡便傳來好消息, 楊劉南城被攻破了。

 之前周本設下伏兵,一舉大敗守軍,殲滅敵軍近六千人,可以說經過那一戰後守軍已經膽寒。

 而隨著晉王大軍潰敗的消息傳出,守軍的抵抗意志進一步下降,而吳軍一方則士氣高昂,周本在得到援軍之後,很快就發起攻城戰。

 經過兩天時間的猛攻,吳軍終於一舉攻陷城池,斬殺守軍三千余人,俘虜敵軍近萬人,同時還繳獲了大量的軍械輜重。

 晉軍守將李周見大勢已去後,斷然拒絕了投降,率領身邊親信侍衛向吳軍發起決死反擊,最終戰死在城門口;其麾下部將除了少數人跟隨他一起戰死外,其他多數人都選擇了投降。

 至此,楊劉南城這顆晉軍留在黃河南岸的釘子終於被吳軍拔出,而留在河面上的三道鐵索也被吳軍斬斷,黃河河道上對於吳軍來說再無阻隔。

 十二月下旬,楊渥親領大軍抵達鄆州,與劉信匯合,準備展開攻城之戰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