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漢奸臣》第251章返回河東
等到更加詳細的情報傳來後,楊渥這才明白,原來既不是吳軍太強,也不是敵軍太弱,而是鄭仁旻已經完全喪失了人心。
  大長和國的建立其實也就二十多年,人心遠遠沒有穩固,國中百姓對於鄭仁旻並不歸心。
  當初唐末,南詔軍隊就連年入侵中原,卻被唐朝劍南節度使高駢擊敗,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並且導致府庫空虛,民心大喪。
  鄭仁旻之父鄭買嗣正擔任南詔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他正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奪取了南詔的王位,並建立了大長和國。
  鄭買嗣在位期間,不僅殺了南詔王族八百余口,更是大肆屠戮南詔舊臣,甚至還派兵到南詔的發祥地巍山搗毀南詔的宗廟,挖掘歷代南詔王的陵寢,取走隨葬物品,將遺體全部焚燒或拋於瀾滄江的滾滾波濤中。
  南詔雖然民心盡喪而亡,但畢竟立國二百年,在國中支持和懷念南詔的百姓並不少;鄭買嗣的殘暴讓他大失民心。
  等到鄭仁旻繼位以後,又不顧府庫空虛的現實,再次出兵攻打蜀中,結果被王建狠狠教訓一頓,損失極為慘重。
  之後十多年裡,鄭仁旻雖然沒有再次發動戰爭,但他又迷戀上了服食金丹,夢想長生不老。
  那金丹中往往含有較多重金屬元素,吃多了後容易脾氣暴躁,經常因為小過錯就殺人,國中官民早就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這一次鄭仁旻強行調動軍隊,準備再次入侵蜀中,朝野上下反對者眾多,卻攝於鄭仁旻的威勢,敢怒而不敢言。
  等到吳軍殺過來時,各地軍隊就如同當初蜀軍一樣,不等交戰就望風而逃,所以吳軍才能如此輕易就殺到羊苴咩城。
  之後大長和國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趙善政聯合東川節度使楊乾貞發動政變,將鄭仁旻殺死,立鄭仁旻之子鄭隆亶為主,掌控了朝政大權。
  接下來,趙善政主張投降吳軍,以保全自身。
  而且在趙善政看來,吳軍兵力較少,且西南乃是蠻夷之地,吳軍不可能長期駐守;不如暫時投降吳國,等將來吳軍退了,他就能重新掌權。
  但楊乾貞卻不這麽認為,他覺得若是投降的話,吳軍這一次不可能輕易退走,到時候西南地區就要完全落入吳國手中了。
  所以楊乾貞堅決主張依托堅城抵抗吳軍,並聯系各地軍隊,讓他們出兵斷掉吳軍退路。
  二人爭論不休,拿不出個決斷,卻給了吳軍偷襲的機會。
  在一個雨夜裡,已經白發蒼蒼的老將張武,親自率領一千人攀登城牆,奪取城門,將吳軍放入城中。
  就這樣,擁兵十萬的大長和國在內亂之中徹底滅亡了,各地殘存的勢力紛紛向吳軍請降。
  聽完詳細經過後,楊渥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想要教訓教訓鄭仁旻,根本就沒打算滅掉他,所以只派出了三萬軍隊,卻沒想到大長和國如此不堪一擊,在吳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還發生內亂,以至於滅亡。
  “大長和國擁兵十萬,卻被我軍如此輕易就剿滅了,其原因就在於內亂。所以你等兄弟將來也一定要保持和睦,不能手足相殘,以至於讓外人得了便宜!”楊渥當即將楊琰、楊煜等人招來,對他們教育道。
  雖說之前並沒有滅掉大長和國的念頭,不過如今既然已將其滅掉,楊渥自然不會再讓出去。
  後世的雲南地區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如今此地卻是真正的蠻夷之地,漢人移民極少,就算有,也早就被當地人給同化了。
  要對此地進行有效管理,光靠軍隊維持是不夠的,楊渥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移民。
  後世西南地區徹底納入中國,這是從元朝開始的,不過真正將其融合進來,卻是明朝的功勞。
  明朝初年沐英率軍攻取雲南後,便立即移民三十萬,並大力屯田,進行開發,有效加強了對當地的掌控。
  所以如今楊渥也打算效仿明朝的做法,移民西南。
  他先下令設立雲南行省,改羊苴咩城為大理府,改善闡府為昆明府,將昆明作為雲南行省的治所,同時從蜀中、荊襄等地,遷移二十萬百姓過來,主要集中到這兩地,以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為了保證在吳軍主力退去後,雲南局勢不至於動蕩,楊渥破天荒的決定在雲南仿照唐朝的府兵製,建立一支以移民為主的軍隊。
  這支軍隊平時務農,閑時訓練,遇到戰事則配合駐守當地的禁軍作戰。
  不過,與府兵製不同的一點是,這支軍隊同時又帶有募兵的特點,具體來說,士卒們要像普通民戶那樣繳納賦稅,並且沒有軍餉俸祿;不過在訓練或者作戰的時候,他們卻可以享受與禁軍將士相同的待遇。
  這樣一來,就能以相對較少的成本維持一支較大規模的軍隊。
  當然,保證西南安定的重任主要還是要依靠駐守當地的禁軍來完成,吳國不可能將三萬禁軍長期駐守在這裡,不過留下一支五千人的禁軍卻沒問題。
  有一支五千人的禁軍作為核心力量,再配合一支戰力相對低一些,但規模卻大得多的軍隊,想來應該足夠維持穩定。
  除了移民和駐軍外,要想保證當地安穩,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面對,那就是如何處理與西南土司的關系。
  不管怎麽移民,西南地區的主要人口還是那些土司部族,漢人百姓只是少數,要想維持穩定,就不得不拉攏那些西南土司。
  為此,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的做法,對那些實力較強的部族進行分化拉攏,該封官的封官,該加爵的加爵,什麽指揮使、都指揮使的頭銜,都毫不吝嗇的賞賜下去。
  同時又暗中挑動土司部族相互之間的矛盾,很快就讓那些土司部族倒向吳國一方。
  這樣一來,今後若是有土司部族起兵造反,當地官府除了動用當地駐軍外,還能調動其他土司的力量進行鎮壓,平息動亂的能力將大幅上升。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沐王府鎮守雲南的經驗,加封柴再用為鎮南將軍,改封黔國公,並許其世襲罔替,世代鎮守西南,處理與土司之間的關系。
  這樣一來,一旦西南有事,就不需要從內地千裡迢迢調兵,只需要黔國公出面調集土司的兵力,就可以平定動亂。
  至於說後世的黔國公會不會因此在西南坐大,從而生出不臣之心,這就完全不必擔心了。
  西南漢人數量稀少,蠻夷眾多,能夠保證安穩不出現動亂就是萬幸了,還想要依靠西南那點地盤起兵造反,這除非是穿越者開了金手指才有可能做到,普通人卻不可能辦到。
  ……
  時間匆匆而過,武義十八年很快就已經過去。
  對吳國來說,剛剛結束的這一年是大獲豐收的一年,吳國先是在年初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就將蜀國給滅了,接著到了年底,又非常順利的滅掉了大長和國。
  一年之內連續滅掉兩國,將吳國的地盤向西南方擴展了何止數千裡,這麽巨大的收獲便是楊渥都有些難以置信。
  不僅如此,當初盤踞湖南的楚王馬殷在投降吳國後,雖然交出了大部分領地,但依舊保留著辰州和敘州兩地,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且還維持著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甚至對西南各地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等後來吳國北伐,一舉滅掉後梁,軍威震動四方後,馬殷深知天下大局已定,擔心楊渥接下來會對他動手,於是主動到洛陽去覲見楊渥。
  楊渥稱帝時,他還與李茂貞、劉龑等人一同勸進,並且名字還排在勸進表的前列;等到楊渥稱帝後,直接加封他為楚國公,雖然不能世襲罔替,但也是一份殊榮。
  而這幾年過去後,尤其是今年,吳國一舉滅掉前蜀,以及盤踞西南的大長和這兩個國家,讓馬殷更加感到震動。
  如今的馬殷已經七十多歲了,感受著自己正一天天衰老,而他的幾個兒子又不爭氣,一看就不是保家之人,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幾個兒子給家族帶來滅族大禍,馬殷最終決定上書楊渥,請求朝廷派官員來接收辰、敘二州,並且交出僅剩的軍隊。
  對於馬殷的識時務之舉,楊渥自然樂見其成,他一面派人接收地盤和軍隊,一面給馬殷的幾個兒子加官進爵,到年底的時候,終於將這兩州徹底掌控在手中。
  有了這兩州地盤,再加上之前施州、黔州等地已經被吳國奪取,吳國的勢力繼續向西南延伸,播州、磁州、遵義等各地土司,先後向吳國投降,很快就與不久前剛奪取的雲南連成一片。
  這樣一來,至少在南方地區,吳國的地盤已經不比後世明朝要小了,甚至若是算上安南地區以及海外的領地,吳國的地盤比明朝還要更大一些。
  當然,在北方的話,此時的吳國還遠遠不能與明朝相比,不過在南方徹底平定後,接下來吳國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後唐。
  ……
  當吳國在南方繼續擴充勢力,掌控的地盤大幅增加時,北方的後唐此時面臨的局勢卻有些不妙。
  去年北方遭到大災,眾多百姓流離失所,其中很多都是後唐將士的親屬。
  為了賑濟災民,府庫早就空虛的李存勖不得不向百官以及各地刺史、節帥們借債。
  在借債的時候,李存勖並沒有說明將以何物作為抵押,同時所有的債務都沒有利息,到齊後只會歸還本金,這樣的借債雖然讓很多人不滿,不過李存勖畢竟是天子,他要借債眾人也不好說不借。
  更何況李存勖說得也很明確,如今朝廷遇到了巨大困難,百官上下正應該和衷共濟;若是因為災情沒有及時賑濟,而導致各地造反,到時候吳軍趁機來攻,則後唐危矣。
  對百官,尤其是對地方上的那些刺史、節度使來說,李存勖的做法雖然令人不滿,但相比之下他們對吳國更加充滿恐懼。
  吳國的國策早就是天下皆知的,在高度集權的朝廷管制下,地方勢力完全沒有出頭的可能。
  若是後唐被消滅,他們這些刺史、節度使們或許能保住一命,但想要保住現在的富貴,卻是絕不可能。
  所以即便對李存勖有些不滿,但他們還是捏著鼻子認了。
  李存勖發行的國債,在短短時間內就被認購完,後唐的財政危機也很快得到緩減。
  有了足夠的錢糧後,各地官府開始賑濟災民,總算是將局面維持住,沒有出現動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通過借債獲得的錢糧逐漸消耗完時,後唐的財政局勢卻依舊沒有好轉。
  到五月時,府庫的錢糧就再度空虛,而今年的稅收卻眼看著會有不足,因為今年各地依舊災荒連連,雖說氣候比起去年來要稍好一些,但也好得有限,百姓的收成不足,所以賦稅繳納多有拖欠。
  六月,李存勖故技重施,準備再度發行國債,然而這一次,各地節帥和刺史們就沒有上次那麽積極了。
  舊寨尚未歸還,又想借新債,這種事即便是在吳國也很難實行,更別說後唐的國債既沒有抵押,又沒有利息了。
  信用這種東西可不是靠著空口白牙就能建立的,更不可能因為你是皇帝別人就會無條件借錢給你;要建立信用,必須依靠長時間逐漸培養才行。
  當初淮南第一次發行國債時,不僅明確以當年的賦稅作為抵押,而且利息還定得較高,所以百姓都踴躍購買。
  之後隨著吳國發行國債的次數多了,這二十多年裡從來沒有拖欠或者其他不守信用的情況,百姓們對於國債這種新鮮事物逐漸習以為常,對朝廷的信譽也充滿信心。
  所以最近幾年吳國再發國債時,即便利息比以前低了很多,但百姓還是樂意購買。
  現在李存勖倒好,他既沒有利息,又沒有抵押,而且去年的債務到現在都沒有還清,如今還想再發行國債,這下各地那些刺史、節帥們頓時就不幹了。
  眾人紛紛上表,聲稱自己也沒有余糧了,對李存勖的要求直接予以拒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