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浩帶領著野狼突擊團在草原上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急行軍演練。
沒有進行火炮的實彈訓練,但是那些bn的實彈訓練還是進行了一些。
不是這些士兵的射擊能力還不夠,主要是讓那些戰馬適應開槍的聲音。
一開始的時候並不順利,那些戰馬聽到槍聲就會受到驚嚇,亂竄亂跑。
用了很長的時間,那些戰馬才適應下來。
當然,能夠適應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給那些戰馬的耳朵都塞上了東西,那樣就不會有太大的聲音,受不到多大的驚嚇。
這樣開槍的時候多了,那些戰馬也逐漸的適應了槍聲,火槍手們可以結成陣型在草原上一邊開著槍一邊奔馳。
站在草原上面,如果不能夠適應在戰馬上開槍,火槍的意義將會大幅的減弱。
因為他們的敵人都是騎兵,如果人家跑起來自己卻追不上,造成的殺傷力就會非常的有限。
炮兵沒有辦法騎在馬上追著打,所以炮兵只能夠適應陣地戰,不能夠投入到追擊戰去。
追擊的任務必須要靠這些火槍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些騎兵火槍手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除非以後戰車能夠取代戰馬。
在機械動力的戰車沒有出現之前,騎兵還是戰場上最重要的軍種。
不一樣的武器就有著不一樣的訓練方法,這一點方浩不放心別人來做。
他自己在系統商城裡面購買了相關的練兵方法,所以沒有太大的問題。
不過也經過了比較長的磨合期,那些士兵才適應怎樣騎著馬來使用bn,才知道追擊的時候要怎樣的走位才能夠避免被後面戰友的子彈擊中。
等到他們掌握到了正確的訓練方法之後,方浩這才離開。
回到龍城,已經到了十二月。
朝廷遷移過來的最後一批五萬人也都到位了,李子揚負責那些邊民的安置,將可以當預備士兵的人都選了出來,還有幾家工廠也都選了一些年輕伶俐的人。
這五萬人到位之後,朝廷答應的三十萬邊民全部都遷移了過來。
前前後後用了三年的時間。
這也讓方浩頗為感慨。
如果是在他以前那個世界,這點人也就是幾天就可以遷移到位了,哪裡用得著這麽麻煩?
三十萬邊民遷移過來,死在路上的就有一兩千人。
現在龍城這邊的總人口已經有了四十多萬人,其中還有三四萬的嬰兒,也有了自己的學校,有了幾百個掃盲班,有了十來家工廠組成的初級工業體系。
雖然整體看上去還是挺落後的,可是,工業文明這顆種子已經在這裡種下,並且發出了萌芽。
現在龍城學校已經有了一千多個學生,雖然填鴨式的教育但大多數的學生受不了,但是也有那麽一些學生脫穎而出。
而且,就算是那些受不了那高強度學習的學生,也只是相對而言。
相比那些沒有進過學校的人,他們的知識水平明顯的要高出很多。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就算是這些教育失敗的學生,方浩也打算要好好的利用他們,希望他們成長之後能夠成為學校的老師。
正在學校只有一千多名學生,老師還教得過來。
等再過幾年,那三四萬新出生的嬰兒長大,學校需要容納的學生,一下子就提升了幾十倍,那就需要大量的老師來教。
這還只是龍城靜態發展的狀況。
如果是在這幾年時間裡,方浩鞏固了大草原的基本盤之後,揮師南下,爭奪天下,獲得更多的地盤以及人口,那需要的老師更加多。
那些學生接受不了太多的知識轟炸,但是可以讓他們側重的學習某一科的知識,以後當老師就教他們熟悉的那一科,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且等到幾年之後嬰兒潮來臨,面對的是五六歲的入學兒童,肯定不能夠讓他們按照現在這種高強度的方法來學習,到時候課本內容以及學習強度都會做出改變,這些那時候瘋狂的填鴨式教育的學生,完全可以勝任小學部的教學工作。
僅僅靠著龍城學校那些失敗的學生當老師都還不夠,方浩已經在考慮,從掃盲班裡面也挑選一些學得不錯的人來進行一定的師范培養,目標是在接下來五六年的時間內培養出幾千名可以教那些適齡兒童小學內容的老師。
還有幾年的時間,規劃這些還來得及。
必須得感謝他第一批拐帶過來的那些太學生以及陳朗通過思路商行,前前後後拐帶過來的幾百個落魄秀才。
沒有那些人,方浩自己一個人沒有那個能力對這幾十萬人口進行掃盲。
那些當老師的太學生也挺辛苦的,一教就是教上百個人,而且只能用那些人休息的時間來教他們。
雖然教的東西都挺簡單的, 只是很簡單的認字識數,可是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程度了。
其中也有一些聰明的人,不甘於學習那些簡單的東西,也不甘於自己只能做農民,於是在空閑的時候會主動的學習一些更多的知識,甚至找龍城學校的那些學生借他們的課本來自己學習。
因為龍城學校收的學生都是那些未成年人,那些人年紀還做不了什麽重活,正好拿到學校去磨礪。
已經成年的人有著大量的生產任務,是沒有資格進入學校學習的。
可是對於那些渴望知識渴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來說,不能進入到學校,也能夠學習到知識。
這樣的人數量還不少,他們的存在,就是方浩敢於擴建學校的底氣所在。
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方浩做出了決定,將龍城學校使用的教材進行擴印,盡量的省出紙張,將那些教材擴印了幾百套,在所有的城池都建立圖書室,包括一些小的城堡,也建立了圖書室,每個圖書室都放置了幾套到十幾套的教材,可以供那些人來借閱。
為了提高那些人的知識水平,他甚至開始編寫更高層次的教材,所有的人,包括那些老師都可以借閱。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缺熱愛知識的人,只要給他們打開這扇門,他們就會自己進來。
這些人才是文明得到進步的保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