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崇禎本科生》第294章:夔門勢力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點擊/收藏到桌面在四川周圍,大明實際上有兩支軍隊存在。

除了新川軍之外,還有王應熊、樊一蘅率領的原四川駐軍,他們的人數要遠遠多於新川軍。其中直接指揮軍隊的是楊展和曾英。

由於新川軍的建立,原本的夔東十三家就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遵義的王應熊卻對呂大器和秦良玉不感冒,他根本就不打算奉詔接受秦良玉的領導。新川軍甚至和曾英的手下在涪陵發生過衝突。

川陝總督樊一蘅加上一個崇禎六年的禮部尚兼東閣大學士,他們在遵義拉起隊伍風風火火的和張獻忠對著乾,誰也不服調遣。

呂大器躲在昆明無所作為,只能協助沐天波維持雲南一直不敢去遵義上任。要不是朱由檢派了兩萬人來石柱,恐怕王應熊他們還有搶奪秦良玉兵權的可能。

曾英的手下是原蜀地的潰軍,而楊展則是自己拉起的地主武裝。這二人目前勢頭正盛,沿江佔有所有川地,已經開始朝嘉定逼近。

朱由檢想收他們的兵權?心裡只能呵呵想想了。把後金的部隊和沐天波的土司軍隊算上,現在的西南以四川為中心,聚集了近十萬軍隊,形成了四方勢力在爭奪。朱由檢的新川軍是兵力最少的那一方。所有對手總兵力加起來是他的十倍不止。

後金阿濟格部現有軍力近十五萬,吳三桂兵十萬;張獻忠有兵三十萬;楊展率兵五萬,曾英、李佔春與yudàhǎi合兵十萬;沐天波也有五萬人。加起來接近十萬人馬。

此局難度遠遠超過之前的江北四鎮的格局,而且朱由檢基本上只有沐天波一個幫手和王應熊、樊一蘅等人心懷不軌的表面派。

“水師,必須要水師入川。”朱由檢盯著地圖,思索著應對之法。

要想水師進三峽,最好是冬季的枯水季節。瞿塘峽口的灩澦堆,是一塊橫臥江心的巨大的礁石長約機米寬約5米鎖住長江航道,枯水季節,露出江面達加余米,夏季水漲,灩預堆潛伏水中更加危險,自古以來船家視為畏途,稍有不慎就會船毀人亡葬身魚腹。

只有在枯水季節,許多暗礁才會露出水面,核心的航道才能行船。

船隻上行,靠的是人力拉纖,風帆起得作用反而不大。從夷陵到奉節全長一百二十余裡,三峽中,西陵峽最長,這裡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水流至此突然變得處處都是急流、險灘,這裡有西陵峽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還有“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寶劍峽。在長江航線上,流傳著這樣幾句話:“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千百年來,三峽航道的沉船不知多少,朱由檢在後世曾經親眼見過三峽大壩壩基抽乾水之後露出一個沉船,裡面埋進去了非常多的唐代銅錢。

“皇上,水師入川最少需要兩個月,來得及嗎?”川軍司令部,左懋第現在比較清閑,他手下有一大幫的參謀正在整理各種情報,倒是不像以前那麽辛苦了。

“讓夷陵的船先進來,武昌的再跟上,九江的船也能在一個月內趕到。只要有五十艘戰場橫在江面,咱們就不會被動了。我親自去奉節請老船工去。”

川內水系也是四通達,岷江、沱江、嘉陵江,不管朝哪個方向調兵,有了水師的協助要事半功倍的多。

還有一個原因朱由檢沒說,那就是水師從嘉陵江北上,趕到南充是阻擊後金最近的路線。至於成都,朱由檢得到的情報是已經被張獻忠禍禍得差不多了。

“那我這邊趕緊派人去探查重慶的情況,

咱們必須先拿下重慶才能進嘉陵江。”左懋第聽朱由檢都要親自去奉節了,他哪裡還敢安坐在司令部裡享福。“派人給沐天波和呂大器下到聖旨,讓他們進兵遵義。王應熊那個老小子想躲在遵義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直接讓呂大器接替他的位置。”

朱由檢這次出來沒有帶黃宗羲,一來是四川目前屬於戰區,不是黃宗羲的專長;二來朱由檢想讓他和方近南多相處一下。

在這一點上,朱由檢不像其他穿越者那樣,見到妹紙都恨不得全摟進自己懷裡。搞得好像全世界的女人都巴巴地搶著嫁自己似的。

說句不好聽的,朱由檢在吃相上有點“挑”,並非需要需要頓頓有“肉”,也可能這跟崇禎的身體有關,畢竟不是二十歲的身板兒了。

朱由檢帶著幾十人一行翻山越嶺兩日才抵達忠州,在忠州坐船又兩日到夔州,夔州既是奉節。白帝城就坐落在江邊的白帝山上,而白帝城的城池是環繞著這座小山臨江而建。

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白帝山頂,東依夔門,西傍陣圖,一面傍山,四面環水,背倚高峽,雄踞水陸要津,扼三峽之門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朱由檢當然不是來白帝城旅遊的,他們來此專為“號子頭”而來。駐扎在夔州的船幫眾多,各船幫的“號子頭”也眾多,要想號令這些船幫和“號子頭”統一聽從指揮,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這個時期,船幫大都以地域命名,說明船幫的勢力范圍。從夷陵到重慶有夷陵幫、歸州峽內幫、歸州峽外幫、夔巫幫、萬縣幫、忠豐幫、長涪幫等。

袍哥組織的前身就是三峽船幫,但是在這個時代,他們的勢力還沒有強大到控制航運的地步。這一時期,主要還是有譚家兄弟控制著三峽江面。

崇禎十二年,譚文、譚弘與譚詣三兄弟與莫宗文擊敗張獻忠於三尖寨,授參將,守達州。崇禎十七年,與王學詩駐兵巴東,殘暴無紀,後大破搖天動、黃龍農民義軍於萬州。

朱由檢與其說是收編船幫,不如說是來收編譚家三兄弟的。在原本的歷史中,夔東十三家就是由劉體純等李自成部將會同譚家三兄弟組成的,是華夏堅持抗清到最後的隊伍。

應該說,在明末大明朝廷正式分封的將領裡,最後投降了一大半,唯獨農民軍裡出了不少保家衛國的好漢;而北方的官員和人集體投降者甚多,江南的人卻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農民起義軍,最初是禍亂大明的根源,但是他們又是包圍明王朝的衛士;東林黨既是亂朝政的罪魁禍首,後來也有許多超乎意料的愛國舉動。

單純的罵誰好,誰不好,都有失偏頗。就像大家辯論到底是閹黨還是東林黨在誤國一樣,其實他們都在誤國。(崇禎本科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