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魏瀾之殤》第8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一章屬於介紹,主要介紹曹操的處境以及古代政治,可不看,今天一共有四更,第一更和第二更合到一處,上午發布,第三更,第四更晚上發布,四千字大章節奉上!)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輔佐皇帝牧民。

  皇帝與百官、皇權與臣權,自封建王朝出現之後,便是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卻又時常對立、彼此爭鋒。

  在曹操個人眼中,皇權與臣權之間的爭鬥,從先秦時代,君臣兩大階層出現之後便開始了,時而皇權壓過臣權,時而臣權又壓過皇權,可謂是此起彼伏,互有勝負。

  秦始皇十年,秦王嬴政毒殺秦相呂不韋開始親自執政,此時嬴政雖未稱帝,但是在周室衰微的情況下,諸侯王本身已經相當於皇帝,秦國王權開始壓製臣權。

  隨後十年間,秦王政橫掃東方六國,徹底取代八百年周室,稱帝建國,為了分擔皇帝壓力,也為了能輔佐皇帝,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職位―-丞相,丞相的出現代表了臣權與皇權的對抗,隻不過秦始皇功績與法家的影響力甚大,丞相雖然在秦朝出現,但是並沒有與皇權對抗。

  漢帝劉邦,三年滅秦,五年亡楚,稱帝建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壓製臣權,加強皇權,“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韓信則是首當其衝,先是將韓信的齊王改封楚王,意圖用項羽在楚地的殘余勢力削磨韓信,隻是出乎劉邦意料,韓信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但不派兵鎮壓,反而安撫項羽在楚地的殘余勢力,楚國被韓信迅速掌握。

  劉邦無奈之下,隻能用張良計策,假稱遊覽雲夢澤,強行罷免韓信的楚王,改封淮陰侯,韓信所代表的功臣集團勢力一降再降。

  漢十年,呂後召韓信入長樂宮,意圖殺害韓信。

  但是當年劉邦與項羽對峙時,為了取得韓信的信任,劉邦曾說過對韓信三不殺,何為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於是呂後設計將韓信騙到長樂宮三層繡花樓上(此所謂見地不殺),並把鏽花樓上窗戶嚴封(此所謂見天不殺),然後將韓信裝進布袋裡,把他兜起來,用繩索將其活活勒死,也有說是竹子活活插死(此所謂見鐵不殺)。

  韓信死後,張良辭官隱退,蕭何雖然仍在做官,但是年事已高,劉邦出於各種考慮,放過了他,隨著三大功臣的下場,漢朝初年,皇權空前加強,臣權再次被壓製。

  韓信被殺,張良隱退,蕭何不久後去世,丞相由曹參接任,漢惠帝時期,曹參身為丞相,政治上“蕭規曹隨”,實行無為政治,君相矛盾還不深。

  呂後立諸呂為王時,丞相王陵極力抗議,呂後十分棘手,隻好遷他為“帝太傅”,繼承王陵的右丞相陳平迫於呂後壓力,凡事唯唯。可是到周勃誅諸呂安劉氏後,形勢大變。周勃、陳平作為元勳尊崇莫比。

  漢文帝隻是以庶子入居大統,凡事謙讓,使得丞相權傾一時。漢文帝、景帝都是謙讓的皇帝,對於丞相的決定不輕易否決,丞相的權力到此達到一個高峰。

  西漢初年,禦史大夫在職責上接近皇帝,成為皇帝的心腹,晁錯任禦史大夫幫助漢景帝出謀削藩,而丞相陶青、太尉竇嬰反而不參與,禦史大夫成為皇帝限制相權的工具。

  漢初,禦史大夫作為儲相在文、景二帝時逐漸成為定例。漢武帝以前的丞相,真正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漢初丞相的出身大都為列侯。丞相的權力恰恰達到無以複加的時候,皇權與臣權的矛盾激化了。  漢朝繼承秦代的制度,《漢書・百官公卿表》:“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在權力機制上實行丞相負責製。丞相輔佐皇帝,總攬庶政,在文武百官中權力最大,地位最尊。漢初的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各項大權於一身,總領百僚,有權任免官吏、考課吏治,甚至誅殺犯官;直接參與朝廷決策、制定法律政令,對皇帝做出的決定,甚至可以拒不執行。

  《史記・張丞相列傳》:“蒼為相十餘年,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為非是,罷之。”

  丞相申屠嘉看不慣鄧通恃寵目無丞相,不顧漢文帝的勸說,將鄧通痛打一頓。皇帝對丞相的決定一般不作反對。丞相權力之大,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是後代難以比擬的。漢朝中期丞相權力的加強是由當時特殊的環境決定的。

  漢武帝繼位以後,再次加強皇權,在地方實行推恩令削藩,在中央通過打壓以丞相為首的臣權,丞相首當其衝。

  漢武帝通過抬升侍中等侍從郎官的地位,轉移丞相實權,又頻繁黜殺丞相,任命地位低微的人為丞相,例如公孫弘;縮短丞相的任期,使丞相不可能坐大結黨,丞相所代表的文武百官的權力驟減。用暴力方式殺丞相令後繼者凡事只求唯唯。

  《史記・張丞相列傳》:“及今上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屏鰨┫啾岡倍眩匏芊⒐γ兄諍笫勒摺!

  漢武帝又使內朝官代行某些外朝的職責,皇帝的尚書台承擔了部分相權。

  武帝末年,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他與金日、上官桀共領尚書事,說明中央決策已經離不開尚書台的支持。

  霍光與張安世定議廢昌邑王,“光、安世既定議,乃使田延年報丞相楊敞。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堂堂漢朝丞相竟汗出洽背,說明這時丞相已經“備位而矣”。

  西漢後期,武帝時出現的大司馬、大將軍取代丞相通過尚書台承擔起行政職責。

  漢元帝時丞相改稱“司徒”,漢初以來的丞相負責製名存實亡。臣權勢力到達最低點。

  漢朝後期的外戚政治萌芽於漢武帝末年,形成於昭、宣時期。

  外戚政治是皇權的畸形發展,漢武帝時期皇權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皇權是通過削奪外朝官進而此消彼長達到的,皇帝的幹練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問題在於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像武帝、宣帝那樣幹練,不少後繼皇帝本身很懦弱,可是皇帝又不會再將權力發還給外朝官,隻有借助內朝官維系形勢,最方便的手段是借助親信外戚或者宦官維持。

  漢元帝初年,“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自宣帝時久典樞機,明習文法。帝即位多疾,以顯久典事,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遂委以政,事無大小,因顯白決,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

  宦官掌握尚書台能夠令百僚“敬事顯”,足見尚書台在中樞政治中的重要。幸好元帝以後宦官的權勢得以控制,可是西漢統治者沒有亡羊補牢,取代宦官政治的是外戚政治。

  漢宣帝以後,大司馬這一崇銜逐漸成為實職,權高於丞相,職掌全國政務。

  漢成帝改丞相為“大司徒”,禦史大夫為“大司空”,將“大司馬”正式列入三公行列。《漢書・王莽傳》: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一家“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

  這樣的局勢直接導致臣權發展壯大,直接與皇權對峙,最終王莽代表的臣權篡位,臣權勢力達到最高峰。

  漢光武帝平定天下,重建漢政權後,革除外戚政治,並改革了宰相制度。

  漢光光武帝以“寓剛於柔”的策略,解決了怎樣排除功績顯赫、虎視眈眈的重臣對皇權構成威脅這一難題,善待功臣,但絕不允許功臣乾政,同時又限制外戚坐大。

  光武帝穩定形勢後,在行政制度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削奪“無所不統”的三公職權,以尚書台處理原屬三公的日常政務,對三公外示尊崇,內奪其實權。

  三公本有“調理陰陽”的職責,現在則拿這一職責使三公因天時不利主動引咎遜退。

  東漢的胡廣就這樣反反覆複做遍三公,卻毫無建樹,三公當職不當事,權力逐漸轉移到尚書台。

  尚書左、右仆射、司隸校尉三獨坐,成了實際上的行政負責人。

  漢光武帝恐怕始料不及的是:他善待功臣使豪強坐大最終導致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削奪臣權所未及的是他的後代除明、章二帝外,都為短壽、庸碌之輩。

  章帝死後,外戚竇氏即登台執政,而年幼的皇帝又看不慣外戚的張揚跋扈,便聯合宦官誅殺外戚,如此便輪到宦官專權,到了王朝後期,外朝與內朝矛盾激化,最終宦官控制政權,發動“黨錮之禍”,結果使王朝中央政治不可收拾。

  漢末,曹操“罷三公官,置丞相、禦史大夫”,以自己為丞相。擴展文武百官的權利,與漢帝劉協代表的皇權開始對峙,在這場對峙中,由於自己掌握了軍權,同時外部環境亂世又極為關鍵,臣權數次完勝皇權。

  赤壁之戰前,孔子的直系後代孔融,殊死一搏,嚴厲呵斥曹操代表的臣權,並且竭力阻止曹操南下平劉滅孫,防止臣權再度擴大,隻是無力回天,曹操自己當然大怒,滅孔融滿門,孔子直系後代因此斷絕,漢朝最後一個忠臣的死去代表了皇權徹底無翻身的機會。

  想到這裡,曹操眼睛不禁一眯,通過回憶他已經明確確定司馬氏代表的臣權已經開始逐步蠶食這皇權了。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代表了皇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